◎ 文/刘倩 贾凯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 文/刘倩 贾凯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又明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与价值准则作出了基本规定,更是对目前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鸣的有力回应。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需要深化对社会主义价值的认识;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共识,推动科学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在吸收、借鉴先进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积极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挑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文化软实力。
1.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转型期社会中的分配不公、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伴随经济主体多元化而来的人们思想认识也日趋多元,社会共识和普遍公认的价值观远未形成。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顺利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成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议题。
2.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回应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的迫切需要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原来相互分割的民族历史成为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推行其文化观念,进行文化输出,消解发展中国家的抵御能力。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要想成为负责任大国,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我国应该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昭示全人类,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话语权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当今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渗透等方式,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确立,对于驳斥西方意识形态偏见,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扩大本国整体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自由、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也是要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社会。
1.自由
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作“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自由是共产主义的特征。毫无疑问,自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自由,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根基,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过程中,反对独裁统治,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正是建立自由新社会的理想鼓舞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勇前进。
2.平等
对于平等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能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设想实行按需分配,但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为人们社会地位的平等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与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的平等相比,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事实上的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公正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也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公正主要指各种社会资源和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分配,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胡锦涛也多次强调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树立公平正义理念。
4.法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社会各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封建思想、等级观念仍有很大影响。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走了不少弯路,原因之一是没有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上议事日程。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把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弘扬,增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意识。
党的十八大要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又在明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将社会层次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以期形成社会共识。此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价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探讨可分别从国家层次与社会层次的关系角度、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的关系角度加以深入认识。
1.从国家层次与社会层次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很落后,建国后的奋斗目标是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经过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大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两个百年目标,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十八大倡导的国家层次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相互统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针对中国特殊国情设定的,按照预定计划到本世纪中叶就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需要指导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我国具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社会,“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要想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把“法治”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由此可见,从历史维度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次的价值目标内含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次的价值取向中;从空间维度来看,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国
亭桥如画
太阳岛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北岸。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柳如烟,秋季金叶复径,冬季玉树银花,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北国风景画卷。以太阳湖为中心,共修建相互贯通的5个湖。湖上有姊妹桥、亭桥、白玉桥。湖边垂柳如丝,形成“亭桥映柳”的秀丽景观。
陈宝林/摄家层次的价值目标与社会层次的价值取向相互渗透,统一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从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或公民层次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
不可讳言,目前学界对这些价值观是否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范畴,是否为社会主义所独有存在较大争议,认为这些价值虽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益,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待商榷。如有学者认为,“必须分清核心价值观与人民或公民价值观或公民道德的区别,不能拿公民生活价值观来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则会遮蔽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主义新引力的减弱。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复杂多变趋势。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社会稳定的保障。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只有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准则,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矛盾和冲突,真正有利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形成。
综上所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只有在全社会倡导这一层次的社会价值观,才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广泛社会共识,为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奋斗目标。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战略中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编号:07AKS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