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吕士荣
静在不言中
文 吕士荣
习练健身气功离不开静,三调合一更需要静。静,在非练功状态下是一种精神的语言大餐,人们可以高谈阔论地畅谈静、也可以漫无边际调侃入静的种种道理;而当处于练功入静状态时,一切语言活动便消失、淡化或了无踪影了。此时,习练者便会感受到身、心、息合一时的那种静在不言中的惬意与美妙。这就是本文所要谈及的静在不言中的几层含义:
首先,平时人们所谈论的静,是脱离练功状态后对练功入静时愉悦体验的反观。我们知道,练功入静时的状态是言不可及的。这就是静的一个特质。静便是静,任何所言之静已非静的原生态。对普通习练者而言,在没有参加功法习练前,对静的认知大多源于老师的口传心授;当参加功法锻炼之后,对静的认知也是在前人的引导下去找感觉;而当自己处于练功入静状态时,对静的认知又是难以言表的,或者说还未来得及张开口表达,入静的心态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因此,用语言能够表达的静,已经远离了静的本真而转化为语言环境下的静。这种语言环境下的静,可以表述为稍纵即逝,也可以表述为短暂停留,也可表述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历久弥坚。因此,在习练者脱离练功入静状态后,依然怀念“那时那景”的静的美妙。故而尽其所能搜索赞美“那时那景”的静美,诸如:静,是习练健身气功的一种基本状态;静,是练功者必备的一种气质;静,是练功者应有的一种素养。凡此种种,皆为练功入静的反观回味。事实也是如此。惟静,才能观照万物,才能在练功过程中兴致盎然。一般人不能感受静的趣味,缘由就在心猿意马太忙碌,心地里满是杂草纵生。既然心地不空,所以理当意境不灵。所谓入静,便是指心境的空灵,不是指物境的沉寂,物境是永远不会沉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习练健身气功时的三调合一过程,便是在追求身、心、息的静笃与空灵。以到达“致虚静,守静笃”的境界,并用这种心态来关照万物,万物会显示出自然而然的意趣,而且在守静笃之中,思绪既能专注到最细微的地方,也会伸展到无限辽阔的宇宙,天地万物无论巨细,皆纳于心中。亦如苏轼所言:“欲令诗句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空,空故纳万境。”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入静时的愉悦体验。
其次,练功入静状态下人类语言赖以生存的条件渐行渐远乃至荡然消失。这种状况的出现,正是静在不言中的本质所在。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一方面,只要进入语言系统,人们就要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恰恰就在这个环节,静态所要的“物我两忘”与语言所要的“说话书写’,构成了二律相悖的不兼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只可二选一。所以,要选静,就只能放弃语言。静在不言中的格局就此而形成。所言之静,是由“青”与“争”组成。“青”意为“蓝色”、“争”指两人抢夺一件物品。“青”与“争”联合起来表示让他们去抢夺天蓝色,怎么才能强夺天蓝色?那只好放下手扬起头来去看天空的天蓝色了。请看!这就是原汁原味的静。它的意境是多么美妙呀!另一方面,从入静与语言形成的初始、转化、执行等阶段也会发现,语言的形成与入静的运行,其方向是完全相反的。在初始阶段,语言是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而练功入静则是要排除杂念。在转化阶段,语言是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而练功入静则是要达到三调合一的状态。在执行阶段,语言是要将自身形式的内容说出或写出;而练功入静则是要恬淡虚无。总之,无论是二律相悖的不相容,还是三个阶段的不相向,练功入静与语言表达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屏障,相互间的排他性也就使静在不言中的观点,既合情,又合理,更合乎逻辑了。当然,不言状态下,未必就能入静,这不是本文讨论的范畴。
同时,静神寡言对练功入静至关重要。习练健身气功在调身、调心、调息达到合一的状态时,必然是练功入静的最佳时机,此时的静,更多地表现为形体在运动、呼吸在运行、心神则是在深深地守静,而不需要语言的表达,具体而言就是:⑴ 神静练形。“形持神以立,神须形以存。”、“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也就是说,必须重视生活规律、调节饮食、锻炼身体,才能保证形神健康,疾病不生。⑵ 神静调息。“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练功入静要善于排除各种杂念,以使气机顺畅。只要精神守于内,疾病也就无从生发了。特别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时间长了,在劳累或心情烦乱时,更需要在练功入静的状态下保养好精神。⑶ 神静怡情。中医认为,七情过度会耗精伤神。“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所以,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七情适度,“戒怒”、“慎思”,避免各种不良精神刺激,是调养精神的途径。⑷ 神静蓄精。习练健身气功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摄精气,供养形、神所需,并调节身体各部位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的负荷,进而达到积蓄精力、复苏体质的效果。⑸ 神静入境。习练健身气功入情入境的过程,在客观上起到了放松意念,排除外界各种干扰,净化的大脑的作用。所以,练功守意可促进脑、心神经和细胞的活化作用,有益于解除疲惫感。⑹ 神静知音。健身气功的配音本身就具有养神功能。有的功法技术是以吐字发音来调养神志的。所以,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方便,尽情地投入和参与。⑺神静脱俗。健身气功锻炼中的导引之法,也可用于日常生活行为,无论遇到多么揪心的事,要学会疏导,学会超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的下,不去想,随遇而安。⑻ 神静慎独。健身气功运动是一项群众性的体育项目,尤其适合老年人锻炼,一边参加身体活动,一边与人交往,放飞孤独,开阔心胸,从苦思冥想中解脱出来。⑼ 神静知足。老子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所谓“知足”、“知止”,就是要不受利欲的引诱,不作过分的奢求,这既不是什么耻辱,也不会有什么危害。反之,享乐而致心劳力绌,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便会损神折寿。⑽ 神静修德。古代医家及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这里说的“养性”是指历练品性、涵养道德。唐代孙思邈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人们只要重视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无疑有益于养神增寿。
总之,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都是神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神静则形安泰,神静则息顺畅。练功入静重在神静。静在不言中的本质也在于得神、守神的修炼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