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深

2014-03-22 16:17李振新
源流 2014年3期
关键词:龙门县塔山龙门

李振新

茹新生访何坑头村

2013年10月,广东省老促会第九届理事茹新生回到故乡龙门县,我们随他一起爬山越岭到了龙江镇(原为路溪公社)何坑头村。

何坑头村,地处龙门、博罗交界的边远山区。1961年,路溪成立人民公社,何坑头村成为路溪公社一个大队。茹新生从县直机关调到路溪公社任公社党委书记,一待就是八年。如今算来,茹新生离开路溪,离开熟识的何坑头大队,已经整整45个年头。

走进何坑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水悠悠的坑头水库。硬底化公路沿着水库的边缘,青山掩映绿水,绿水托举着高山。走一路,看一路,我们一边拍照,一边尽情欣赏那神奇、幽秘的湖光景色。

过了库区,何坑头村的民居就在水库上游,星罗棋布的小楼房坐落在竹林、树林、果林之中。这里远离繁华城市的喧嚣,远离工业厂房机器轰鸣的干扰,道路整洁,环境优雅。村委主任何汉新介绍,全村145户,已有139户住上了小楼房。

何坑头村的变迁,让茹老感慨良多,思绪万千……

何坑头村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1945年11月,抗日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就挑起了内战。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300多名官兵,在这里遭到反动派军队的围堵,牺牲了40多人。革命先烈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革命精神、奉献精神在何坑头村一代传承一代,扎下了深深的根。

茹老是粤赣湘边纵东三支老战士。在路溪8年,他熟知何坑头的历史,熟知何坑头村的干部群众。这次何坑头村之行,他见到了公社化时期的老支部书记何树全。85岁的老支书何树全,如今依然满头黑发,腰板硬朗。

茹老和何树全叙旧,想起当年为了植树造林,和群众一起在深山安营扎寨;为了多打粮食,和群众一起扛锄头搞水利、挑粪箕搞积肥。那个时候的干群关系,确实是鱼水难分一家人。

茹老还登门探望了当年的大队长何桂容,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何汉新的父亲。茹老夸赞何汉新“子承父业”,连续当了三任村支书,带领何坑头村人民群众致富奔康。

钟一凡重游龙门塔山公园

钟一凡是粤赣湘边纵东三支老战士,是新中国建立以后,龙门县第二个当县长的本地人,从1949年8月解放龙门进城工作,直至离休后才离开龙门。

几十年间,钟一凡在龙门办过许多大事、好事,也经历过许多曲折和坎坷。他熟悉龙门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龙门人也熟知他廉洁、自律、高尚的为人。

有两件事,直至如今龙门人仍然记忆犹新。其一,在文化大革命的荒唐岁月,钟一凡有一首打油诗:“左又难,右又难,不如回家耕田过清闲。六亿人民饿吾死,难道饿死钟一凡。”这首打油诗一经传出,震动龙门全县,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说,写得好,道出了大多数干部群众的心声;有人说,钟一凡抵触运动,消极对抗。其二,1966年6月。龙门各地暴发山洪。时任龙城公社党委书记的钟一凡,带着几名公社干部划条小艇连夜巡查龙城水西大堤,恰遇大堤崩塌,小艇被大堤缺口吞噬,险些葬身洪涛。当上龙门县政府领导之后,他在《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曰:“从大自然的惩罚中惊醒”。文章以保护森林与治理山洪的实践,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几十年前能有这样的警觉,难能可贵,凸显了钟一凡的高瞻远瞩。

2013年10月,钟一凡、茹新生、李信一一行三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龙门。

这次故里重聚,自然想起很多往事。钟一凡提出上塔山公园一游。在塔山顶上眺望景色秀丽的龙门新城,西林河堤,水西新貌,他在想什么?塔山上留下了照片,也留下了人们的种种记忆……endprint

猜你喜欢
龙门县塔山龙门
《龙门日历2023》
龙门石篆联
龙门里的白居易
广东省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
孤寂的魔塔山
广东省龙门县典型富硒土壤区农作物硒含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龙门这边(71)
美中不足
回顾塔山阻击战
坚守塔山前沿阵地的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