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民营企业诚信缺失因素分析及对策

2014-03-22 16:33李静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诚信转型

李静

摘要:

在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因其活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当前民营企业自身也正处于关键转型时期,由于诚信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已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成功转型、快速发展的重要障碍。从社会、市场、政府和企业四个层面进行了诚信问题因素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强化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诚信;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25-02

改革开放36年来,民营企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资本也占到了全社会资本的60%以上。据统计,2013年中国民企500强营收总额已突破10万亿。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已是中国经济结构中最活跃、最积极、也最具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给予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前所未有的地位认可、政策优惠和制度保障。加之国务院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降低了创业成本,激发了社会投资活力,为民营企业的催生、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利好条件。

在我们认为民营企业的春天已经到来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在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也必须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潮流。转型时期的民营企业面临着人工成本上升、社保及税费负担过重、行业产能过剩、领导权力新老交替、外需不足、融资困难、创新乏力等诸多问题困扰。而其中由于诚信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既是一个伴随民营企业成长的老问题,又是延续到转型时期的新问题。转型要求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模式、新的治理结构和实质性变化的企业家的思想。一方面转型压力下民营企业受制于内外部问题更易发生失信行为,一方面民营企业也可以利用转型机遇重塑企业形象,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认识影响民营企业诚信行为的制约因素,进而建立针对性的民营企业诚信培育和建设机制,引导民营企业“以信立企”、成功转型,做大做强、做久做优。

1 转型时期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因素分析

1.1 社会因素

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细胞”,从社会获取自身发展需要的种种资源,也以自身经营活动影响社会。社会是企业成长的土壤,无形中影响着企业的行为选择,同样企业也无法摆脱其社会属性。民营企业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产物,其诚信问题存在着相应的社会背景因素。从文化层面讲,受到长期发达农业文明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把诚信看作个人品格,而非“游戏规则”,因此也就缺乏西方商业文明早期即形成的公平、信用交易的契约精神。中国社会关系维系依靠的则是家族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难以扩大到家族以外。再加上中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时期,正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社会关系和秩序正在重构,信任危机弥漫社会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社会信任度降低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而深层次的文化影响又加剧了降低的幅度和持续性。从道德层面讲,思想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则是民营企业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行为的底线,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准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转型时期上层建筑的完善总是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多元化,新的道德标准的确立和获得普遍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转型时期恰是道德约束的薄弱时期,部分民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脱离了道德束缚,更多的重视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甚至违背道德底线不择手段谋取利益。从制度层面讲,缺少一元化的诚信评判和奖惩体系是重要原因。如果说道德化诚信强调的是社会个体的操守和自律,而制度化诚信强调的是规范与监督。只有通过制度化规范的评判,才能强化诚信约束力量,弥补道德失灵。而在转型时期,不论是法律法规层面,还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都还处于不到位、不完善的状况,加上现有司法程序的弊端和信息不对称,造成企业失信成本过低,反而拉高了守信成本,导致“劣商”驱逐“良商”,使得民营企业失信圈越来越大。从现实层面讲,诚信与否是民营企业的现实选择。按照博弈论的角度,发生经济联系的两家企业只有在双方都诚信的前提下才能够达成彼此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各种外部综合因素都不利于企业保持诚信的情况下,企业自身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将使得其共同陷入囚徒困境。

1.2 市场因素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当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取决于市场的调节和导向。企业要遵照公平竞争的市场法则、积极参与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成熟的市场中,一家失信的企业是难以生存的。但是现实中市场并没有发挥促进诚信、惩罚失信的作用,可见市场因素客观上影响到民营企业的诚信问题。一是转型时期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市场淘汰失信企业的功能失效。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转型时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市场惩罚的滞后性、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和博弈选择的投机性,为部分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民营企业缺少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近年来总体上还呈恶化趋势。行政垄断力量越来越强势,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再加上市场壁垒、地方保护主义、融资困难等等,先天弱小、后天不足的民营企业却要和国企正牌“国家队”在统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这种竞争环境不公平的存在和竞争能力的差异,迫使民营企业为获取市场信任反而做出失信行为,诸如虚报资质以获取竞标资格等等。

1.3 政府因素

政府主导作用,“裁判”和“守夜人”的职责没有充分发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经济转型时期,新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治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不足,因而存在体制空隙、管理漏洞在所难免。由于政府职能的失位、错位和越位,特别是管理方式的落后、行政手段的过多干预,反而对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4 企业因素

除去外部因素,民营企业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一是民营企业家大多带有草根性的历史特征,诚信理念欠缺。转型时期的种种漏洞给最初的投机者都带来了获取暴利机会,最初的暴利者就成了后来民营企业家模仿的对象。发家期的“原罪”、长期的社会地位不明确及经济环境中的不公正待遇都给民营企业家的诚信自律意识带来了极大的负效应,导致其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二是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粗放经营、家族管理、短视行为是民营企业显著特征。民营企业内部缺乏科学现代的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创建与维系机制,很少有企业按照“百年老店”的目标去规划企业的长远经营战略,导致轻视甚至无视失信行为对企业远景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损害。三是民营企业缺少战略性、开放性的人才观。落后专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封闭局限的权力配置模式、短视的利益分配制度等等,导致企业内部的低信任度,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四是民营企业自身转型时期的种种压力极易导致失信行为产生。一方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外需减少、贸易摩擦升级、人民币汇率升值,竞争性行业工业产品价格总体上趋于下降,原材料、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上升,资本脱“实”向“虚”引发实体经济“空心化”。面对微薄的利润甚至亏损局面,一些企业不得不减产、停产甚至倒闭。而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破茧重生又面临融资困难。另一方面总体经济下行,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严重,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或者断裂风险加大。这些新的因素有可能加剧民营企业的失信现象。

2 强化民营企业诚信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2.1 营造社会氛围

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高低、社会诚信环境氛围是否良好,社会风气的导向如何,直接影响社会个体的道德取向。建立全社会的诚信环境氛围是引导民营企业强化诚信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而这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更要靠各方的广泛参与、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社会诚信建设既要通过各种体制的、法律的、宣传教育的方式为社会诚信奠定外在条件,又要通过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信仰的自觉使每个社会公民能够守住自己的做人准则和道德底线,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律。值得强调的是,在我国当前建设社会诚信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主动诚信价值认同。由此,在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创造认同的外部条件、外部机制,又要重视主动认同或内在自觉认同。

2.2 完善市场机制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通过市场机制的完善来遏制失信、引导诚信本应该就是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在现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框架内,民营企业需要一个明确的地位以解除后顾之忧,需要明晰的产权界定以消除短视行为,需要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以获取平等的竞争机会,需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实现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这些目标,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利益格局的打破重建,需要以空前的决心拿出针对性改革措施具体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另外很重要的是要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信息机制,使各种市场信息迅速、真实、充分、完全的传递,尽可能防止和消除信息不对称,让企业的失信行为无处可藏。

2.3 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顶层设计制度安排,政府在推进企业诚信机制建设上责无旁贷。在政策层面要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的倾向性引导,比如各级政府都在搞“诚信企业评选”,但是不能单单一评了事,还要给予实实在在的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要让真正诚信的企业既得名、又得利,才能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法律层面要健全法律法规,特别加强商业信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使得有法可依;要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法律惩罚力度,让失信企业付出高昂代价;要严格执行法律,简化法律程序,使得企业失信行为得到迅速制止、相关方权益保护低成本化。在制度层面,要加强全国、全市场的统筹规划和总体协调,建立统一开放的信用体系,尤其要规范征信服务的基础信息标准;要整合政府内部和外部如银行等各种信用信息,实现互联互通;要建立民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体系,设立企业信用档案并进行真实记录、及时监督、定期评价和反馈处理。在操作层面,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发挥方式,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手段,突出管理效能。工商、税务、质检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建立运作有效、反应迅速的产品质量监管及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提供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服务,并结合教育、引导、规范等多种办法,建立民营企业诚信道德规则,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4 强化企业自律

在积极营造诚信的外部大环境的基础上,作为市场主体的民营企业只有内部建立起诚信经营的自律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参与者自我管理、相互约束的自控作用。一是民营企业应树立自身的诚信经营理念,而这离不开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成熟。作为掌舵者的民营企业家首先应注重自律垂范,确立自己的诚信理念,进而正确处理企业与社会、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企业长远经营理念。二是要把诚信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是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回答的是企业是什么、将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根本性问题。民营企业应利用转型的有利契机,推动企业文化再造,树立诚信负责任的企业新形象。三是加强民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应当把诚信经营的核心文化理念制定出制度,融入组织架构,形成经营准则,变为企业的行为模式,最终体现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铸就优秀的品牌。四是民营企业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谋求企业利润、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服从社会发展的大局利益,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约束,大力参与公益事业,以自身发展让更多相关方得益,在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上多加投入,形成社会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共生共兴的循环关系,以保障企业的可持续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权骁.诚信:博弈论视角下民营企业组织文化的理性选择[J].北方经济,2012,(5).

[2]尉红梅.民营企业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1,(16).

[3]孟令娟,韩学平.我国民营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徐鹏.治理民营企业失信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5]姜仁良.构建现代民营企业诚信体系的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09,(12).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诚信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转型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沣芝转型记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