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倩倩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思考着,作为极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是否可以以另一种方式给学生更广阔的心灵空间,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困扰呢?我相信优秀的语文教学应该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并得到心灵的陶冶,最终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品质,拥有更加完美的人生,既不是“书呆子”,也不是“差生”,更不会对生活茫然失措。基于此,我将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中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心灵空间中找到自我,并自觉地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
审美情感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追求真实、美好的目标时的种种内心体验,培养人们健康的心理需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用情感来教育的方法,通过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在教学中尊重和爱护学生并关怀学生的情感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以及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完善健全的人格以及产生积极的情感素养,从而使得教育更加人性化。那么,我们将怎样具体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必须联系到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和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散文(美文)教学中的思想熏陶
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通过语文学科实现审美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而现当代散文(即现当代时期的文学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被称为“美文”,具有丰富的美学特征,感情色彩也十分浓烈。高中语文教材选录了很多富有感情色彩的散文,众所周知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等等,这些名篇在教科书中属于重点教学的篇目,其“形散而神聚”的特色也自然被列为老师教学的重点,所以同学们多能掌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因为它们也是考试的重点所在。但是,除了这些被选为重点的篇目以外,还有很多经典散文是非常有利于熏陶学生思想的,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比如说我们教学琦君的《泪珠与珍珠》一文,如果只是为了应试,那么作为高中自读篇目,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现在同步的教参资料非常多,同学们自学起来也不是一件难事,可是,有多少学生会那么自觉地学习老师都没有讲解的文章呢?如此一来,又有多少学生能体会琦君细腻、真率的情感,在泪珠与珍珠的关系中领悟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所以,中学生还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如果连教师都没有重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情感,那么作为学生就更容易忽视了,如此一来,除了应试,对学生的生活成长是帮助不大的。即使是应试,学生们一味地学习固定的模式和重点篇章,也难以在考试中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相反,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共同讨论实际生活,解读作品中蕴涵的真、善、美,我想,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学会热爱生活,感恩生活,陶冶充满爱的内心世界,而且即使是面对考试,同学们也可以多一种思维方式,何乐而不为?其实有很多散文是非常富于情感、引人深思的,如果因为那些不是大纲要求的考试重点而忽略,那就会造成学生审美情感的缺失。
二、诗歌教学中的情感追踪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抒情歌谣序》中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科勒律治还说“诗就是人的全部思想、热情、情绪、语言的花朵和芳香。”外国诗是如此充满感情,中国诗歌也无一例外地表现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诗言志”、“诗缘情”均体现着诗歌表现情感的一个基本倾向,诗歌教学自然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例如我们教学陆游的《示儿》就应当多注重教学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如果学生感觉枯燥,那我们可以换一种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教育学生:想想连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临死之际都记着对祖国的感情,更何况是前途无限的中学生呢?
语文课本中现当代诗歌也占有一定比例。教学现当代诗歌也许更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让其产生共鸣,所以我们在教学现当代诗歌的时候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尤其是那些关于爱情的诗歌,我想,有效地教学爱情诗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爱情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就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用一些关于爱情的经典名句,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导入诗歌,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爱情观也是不断发展的,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地学习舒婷的爱情宣言《致橡树》。接着可以通过播放音频或老师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再让学生自己朗诵诗歌并找出其中的意象和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然后我们可以按照诗人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追踪诗人的情感。诗人先是用“不像凌霄花”、“不学痴情的鸟儿”、“不止像泉源、险峰”等词语、意象表明自己的态度,接着诗人道出了她的观点,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最后诗人层层分析,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由此诗人笔下的爱情观也就完全展示出来,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了,最后我们好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这首诗的感想以便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美,还可以体会到独立、平等的爱情观。
三、小说教学中的故事体验
古今中外,小说家构造了无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更是有很多著名的小说被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但传统小说教学忽视小说的艺术规律,以主观臆测或政治概念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单一性地评价分析,教学模式僵化、呆板、千篇一律地看待小说的各个要素,因而严重束缚了小说教学对学生灵性、悟性和创造力的启迪与开发。小说审美情感教学旨在依据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的审美特性和中学生独特的小说审美心理,充分挖掘小说独有的丰富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审美愉悦的情感体验中逐步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从而获得灵魂的净化,人格的完美。
以《项链》为例,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阐释很多。多是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也比较倾向于讲这种主题,但是我觉得“人无完人”,我们为什么要因为玛蒂尔德一次的虚荣就否定她全部的努力与追求呢?换一种说法,我们其实可以从中引导学生做更多的思考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玛蒂尔德是个爱美的女性。做新衣、借项链不就是她爱美的具体表现么?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她“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玛蒂尔德爱美爱到无怨无悔,同时她还是一个单纯的女性。她从来不曾怀疑项链会是假的,十年后,她把失项链的真相告诉女友,小说写道:“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天真的笑容不正书写着“单纯”两字么?在那么繁杂的社会中没有随波逐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那是多么的宝贵啊!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坚毅的玛蒂尔德,失项链、赔项链之后,玛蒂尔德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剧变,为了还清债务,面对着残酷的困境,她不气馁,不悲观,不走歪门邪道,完全依靠自己的意志、精神和力量,依靠自己的一双手,“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她“打定主意”,毫不动摇,信心十足地“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那么我们在教学当中就可以讲解其实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过错、不承担后果,不是吗?说到底,爱美,是玛蒂尔德作为女性的一种天性;单纯,是她出身、教养、经历和个人气质等形成的个性;坚毅,则是爱美和单纯向善发展的深层的品质。
很多小说不仅仅有千回百转的情节,更加充满了作者的情感,用故事演绎着多彩人生,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思考每一个情节、人物所蕴涵的情感,而不只简单地去记住某一个情节、人物或是主题。
四、文言文教学中的精神影响
文言文可能是语文教学中老师最难教、学生也最难学的一个版块了。古文知识、典故、语法,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教师也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只有苦口婆心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然而,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和审美潜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所以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文言文中的美育资源,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那么就既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得到审美熏陶,同时也会使教学文言文的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以《伶官传序》为例。《伶官传序》是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属于史论文的范畴,史论文看似很枯燥,我们该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根据文章内容,我想也许以下这个导语设计就比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李清照诗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而项羽也曾在自刎前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即‘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意思是说我的失败源于天命,而不是我个人能够主宰的。其实不仅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把自己成败的原因归于天命,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么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为呢?就让我们来学习《伶官传序》这篇史论文来寻求答案吧!”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之后,就要进一步教学课本,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还可以穿插讲述李存勖得天下和身死国灭的始末,最后让学生自己概括他们得失的原因等等,进而教导学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等道理,我相信学生一旦真的懂得这些道理,那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而且对他们现实的生活定有很大帮助。
可见,文言文的确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色彩,除《伶官传序》外,还有很多篇目可以证明这一点。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文章作于他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其实他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感也是当今社会很多承受着巨大压力的人们所需要的。又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他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尤其是他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被认为是千古绝唱,那种对人生价值的探求不仅让人荡气回肠,而且非常耐人寻味。我想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那定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
五、作文教学中的想象空间
即使面对巨大的应试压力,很多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早已超出了过去的固定化模式,这也是当今社会学生所需要的一种理念,即作文是自己的文章,学生们率性而发,把自己的真实情感书写于字里行间,其中的语言和思想是属于学生个人的,而不是别人文章的复制,这样的充满着学生个性、饱含学生真情的文章才是最能打动人的,也是符合作文要求的,尤其是符合了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这一点。
进一步来说,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行审美教育,探求写作教学过程与审美教育的内在运作规律,能够引导中学生从审美视角关注写作过程,体验写作过程中的审美愉悦,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其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提高其写作的质量,使其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就是通过引领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感受和体验,并通过大量的审美阅读等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各种审美能力。其实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学生一开始的模仿是避免不了的,但最终,一定是独立的个人化的人生表达。此外,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因为生活总是多姿多彩而又千变万化的,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按照某一固定模式来写作,写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交代说明同样的论点、事物或者时间、地点等,甚至连运用的语言都是千篇一律的,那样的作文也实在谈不上创新,而且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那个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字词,还可能只是一个标点符号,在充分尊重学生心灵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对学生影响很大的学科,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的陶冶、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健全,让同学们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也有属于自己的审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