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歌的“激情”教学

2014-03-22 17:43杨慧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激情古典意境

杨慧华

鉴于古典诗歌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可以选择借助形象思维,把有形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具有接受可能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有效地达到知识和能力传授的目的。

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歌的情感是诗歌的精魂,固然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做出了知识性的考点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将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意境美的感受抛诸教学任务之后。想要让学生读懂、读透诗歌,必然要以情感为主要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架设文本和教育对象之间的桥梁。

一、教学现状及成因

纯认知性教学,使得我们的诗歌课堂教学缺失“温度”,漠视或者忽略诗歌教学中情感因素只能将课堂变成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教学越来越使古典诗歌丧失了它的意趣。我们尴尬地发现,今年杜甫在网络爆红,不是由于其脍炙人口的佳作,而恰恰是因为课本插图上杜甫各具姿态的“扮相”,他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

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宁可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涂鸦上,而不愿意将学习时间善加利用?究其原因,无非是以下三点。其一,古典诗歌无论在语词上,还是章法结构上,和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相去甚远,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其二,古典诗歌讲究意境,意蕴,这与当代快节奏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其三,我们的课堂教学注重认知性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情感体验,扼杀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总结上述原因,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没有扣住诗歌的精魂,遗失了情感,那么学生难以在古典诗歌鉴赏课上对诗歌产生阅读的渴望,无法和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二、“激情”四法

由于古典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蕴藉、含蓄、跳跃性大等特点,再加上诗歌创作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等原因,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存在产生共鸣的阻碍。我们应激励学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借助情感纽带,消除时代隔阂,从而产生品读的激情,细细体味其中的哲理,自然地感受古诗词文化,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

1.以乐激情,淡化隔阂

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改变学生的认知状态,从被动地接受某些现象的刺激到积极地注意接受刺激。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古旧,认为古典诗歌代表的不是清新而是陈腐。鉴于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感知古典与流行的关系,明晓当今流行文化思想正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来。因此,我们可以音乐为媒介,淡化古今的时空印记,激起学生阅读兴趣。中国的古典诗词如《诗经》和宋词都曾是流行一时,并历经岁月考验,久为传唱的歌曲。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部分吸收了古典诗词的精华,流行歌曲这种文学创作,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在歌词创作中融入古典诗词,沿用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及意境,再加以现代方式配器及演绎,提升作品的层次及品味。《东风破》(周杰伦)、《幽兰操》(电影《孔子》主题曲)等等无不如此,再如《寂寞沙洲冷》其题和意境就取自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歌词:闭上双眼难过头也不敢回,仍然捡尽寒枝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

以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的古典诗歌教学为例,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流行乐曲,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改编自李煜的《虞美人》),阿福演唱的《声声慢》(演绎自李清照的《声声慢》),在进行教学之前如果能让学生先学唱这些流行歌曲,那么我们的课堂必然能够冲破时代秩序,将浓重的故纸堆气息隐去。笔者在课余给学生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的视频,悠扬的曲调,歌者深情的吟唱,让这个满含相思的女子穿越时空,翩跹而来。学生静静地学唱,在教学《声声慢》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走进了文本,歌者反复歌唱“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为理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中“雁”的形象进行了情感铺垫。这个时候再听听台湾歌手阿福的演唱,对于教学就更有助益了。

教学时,也可巧妙借用音乐来营造情境,如教学《登高》时,可以用《二泉映月》作为背景,教学《琵琶行》,可以《十面埋伏》这首琵琶曲作为材料,“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觉”(马克思)。教学中用音乐作为情感传达的先导媒介,酝酿出深厚的鉴赏氛围。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又将原本抽象的朦胧的意境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励学生探究古典与流行的关系,促使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化。

2.移情体验,“活”在当下

古诗词之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着它永恒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表现了人类永恒的主题——情。虽然人的遭遇不同,而且我们学生的人生阅历还相当浅薄,但是喜怒哀乐的情感却是人类所共有的,无关年龄,无关时代。教学可以利用人类的共同情感拉近古今距离。更何况,诗歌的永恒的主题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从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着或者即将经历着的内容,悲欢冷暖,感动于心。那么我们必须将这些“历史”的文本“改编”为当下的文本。

在鉴赏时,我们通过给学生提供背景,唤醒阅读的“当下感”,让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品的内容对接,进入“真实情境”,从而复活经典。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是进入文本最重要的途径。借用王国维的“出入说”,即进行移情式体验,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感受,以求能够以己度人。“遥体人情,玄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摸,庶几入情合理”(钱钟书)。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事迹比照诗人的经历,将自己的小悲小喜扩大,或者进行角色体验,将自己化身为杜甫,体会故交零落,年老多病,漂泊异乡,空有抱负却壮志难酬的悲凉;将自己化身为李煜,前半生声色犬马,然浮华落尽,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万般愁苦;将自己化身为李清照,烂漫的少女时代,与丈夫举案齐眉,到而今却是国破、家亡、夫死,寡居老人怅然无依的绝望。通过移情体验,学生可以寻求自己情感与文章情感的一种对接,将作者的这种人生阅历转化成我们自身的人生阅历,将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这些外部的情绪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实现“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产生感情共鸣,从而对诗歌进行深度解读。

3.吟哦涵咏,激情迸发

《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入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刘大曾在《论文偶记》中说,吟咏诵读是“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舌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在诵读这种具有发展性的复杂心智情感活动中,轻重、快慢、升降、停连只是其外在的语音表现形式,而诵读者对诗意的把握、诗境的想象和诗情的体会才是诵读活动内在的驱动力。当这种驱动力在学习中逐渐显现、发展、强化以至“内明于心”时,语音表现形式也就自然随之产生适当贴切的、富有创造性的变化,从而“外达于人”。

《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也。情发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我们可以言、嗟叹、永歌,可以手舞足蹈,在教学《声声慢》时,“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学生自可以读得声泪俱下。《登高》,则可以读得凝重缓慢。通过吟咏,学生可以初步反映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或喜悦,或抑郁,或沉重,或轻快,主动而自觉地沉浸到诗歌营造的意境中,淡忘了时代的隔阂。

引导课堂诵读,形式可以多样,齐读或是自由诵读,个人表演诵读或是配乐诵读等等。点拨学生时,我们则可以做出如下设计:首要读出诗情,诗歌不是读得越响越好,我们可以或吟诵歌唱,或缓歌慢唱,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急徐曲折。如《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声调宜轻宜慢,要读出一种离别时的萧瑟凄清;《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声音宜绵长,仿若江水状,读出无限的哀婉与凄恻。其次读出形象,每首诗词都勾勒出不同的形象,诵读要符合这些形象,无论是漂泊他乡的游子,还是亡国的君主,或是思念亲人的闺中女子,都需揣摩人物的独特气质,或含笑浅嗔,或喑哑黯然,或低婉吟唱,或放声高歌,总之要读出悲喜,读出千姿百态的众生形象。再次,读好关键词。对于古典诗词中含义隽永的词语,引导学生品味,在诵读中比较推敲,比如宋祁《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轻”和“闹”,要读出晨雾中寒气的轻微和红杏怒放的喧闹,一片春意烂漫。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这种功夫实在是创造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通过诵读促使学生体会到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在学习中迸发出激情。

4.建构重组,“燃情”诗歌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言简而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激励学生借助想象,将这些各自独立的具有跳跃性的景物建构成一个整体,点燃学生激情,完成教学。如《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打破原有的言语秩序,创建基于阅读体验需要的意境,建构出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秋景图画,但具体怎样的天,怎样的风,鸟又如何飞等等,都具有个体的唯一性。通过对意象的组合,学生创设出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的场景,进入独特的意境,完成情感体验。

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否则就会陷入传统教学“冰冷冷”的氛围中,诗歌语言丰富的意蕴不是靠老师讲就能全部传达出来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合理想象,品悟语言。冷着脸地说教,只会错失了课堂的温暖。

激情教学促使学生产生激情。固然古诗词距离我们的时代遥远,但是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与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传承者产生共鸣,获得超越个人体验的情感享受,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猜你喜欢
激情古典意境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我们的激情瞬间
户外激情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激情从未止步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