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慧
新课程标准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从高中作文的当前情况来看,这一作文教学目标并未有效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导致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不足。因此,分析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成因,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是应引起语文教师注意的问题。
一、高中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因
高中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生阅读基础薄弱,文字敏感度低,作文材料和生活情感体验的互动不足
高中作文写作主要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检查,而分析能力建立在广泛有效的阅读基础之上,情感表达能力则和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密不可分。高中生学业压力大,课外阅读时间少,导致阅读基础薄弱,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和习惯更造成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程度降低,学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怀。对作文材料的理解和感悟不深,生活经验又相对较少,生活中情感的体验也十分单一,二者之间的互动严重不足,作文的写作就出现了枯燥、单调、无病呻吟的现象。比如以表达父爱为主题的作文,教师在进行写作前先出示贾平凹的《酒》,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毅然戒掉了多年嗜好的酒”、“那半瓶剩酒作者为什么没有再喝”等问题,然后出示《背影》片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深沉。学生对“父爱伟大”的主题基本都能够有所理解,但是对文章能够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平平淡淡的生活情节来展示父爱的深沉并不能够完全体会,除了对情感表达技巧的欠缺之外,更多的是学生没有从文学作品中把握到情感表达的深邃与质朴,也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中的实际情感互动不够。所以在习作时,要么只会堆积词语,要么在事例的选取上不够深刻,习作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2.作文教学中方法指导有失偏颇,弱化了能力提升,与课文教学结合不紧密
作文教学由两个重要方面组成,即写作技巧和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包括构思、情感运用等,写作技巧主要是写作方法。作文课堂上,教师注重讲解如何让习作结构完整、如何让语言更生动、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但是较少引导学生分析习作素材、拓展构思维度、把握情感表达,学生所接受和掌握的仅仅停留在初步技巧层面,习作能力的提升并不明显。另一方面,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情感表达、写作方式时,没有将其与作文写作有机联系起来,没有抓住课堂教学的时机渗透作文能力培养。长此以往,作文教学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习作教学的效果并未得到有效改善。例如学习作文开头的写法,教师在课堂中列举了“单刀直入法”、“先抑后扬法”、“借助修辞法”等六种方法,并对这六种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然后给出几个题目进行练笔,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开头的写作上,并没有对习作材料和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思考,即使习作开头练习了某一种方法,但是对整体习作的作用并不明显。
二、高中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应对策略
高中作文教学应该在传授方法的基础上,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习作能力的提高上。
1.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开展海量阅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生活共鸣
大语文观强调语文的生活基础,指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这也正是作文教学的缺陷之所在。教师要不断拓展作文教学的素材和空间,引导学生从海量阅读做起,不断加强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和敏感度。要注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培养源自于生活的丰富情感。长此以往,他们在完成习作时,就能够自然的将情感表达在字里行间。例如2003年全国卷《给感情一把尺》这篇作文,学生要有开阔的思维和情感,理解“尺”作为度量器的作用,能够引申到情感衡量标准上,更能结合生活的实际事例来表达积极向上的感情追求,做到了习作表达与生活情感的共鸣与互动,习作质量必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2.渗透作文教学于课文教学之中,加强习作的系统训练
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中的作文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理解课文中情感体现的意义和根源。同时根据课堂预设和生成进行恰当的练笔,注重练笔的合理衔接,提高训练的系统性,形成习作的良好能力。例如《我的母亲》一课中,设置描写学生自己的母亲的小练笔,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对母亲的写作手法。
总之,高中作文教学要摆脱高耗低效的教学境地,必须从师生两个方面作出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