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菊琴,倪 晨,徐 立,孙付华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地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相互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1],其作为环境行为的驱动因素和环境事件的根本诱发源头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近10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频发,水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引发了“抢水屯水”等社会恐慌情绪,同时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淮河水污染前后投入600亿人民币耗时10年治理污垢,沱江“3·02”特大污染事件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水污染问题的长期存在一直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此类事件的频繁发生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研究关注。
目前,国内外针对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环境意识货币化计量的研究较少,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针对环境意识评估方面。张海清等[2]对番禺市民的环境意识评估主要通过抽样调查,对样本进行问卷访谈,通过专家打分法,分级评分,同时从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环境知识3个方面设计指数模型。赵磊等[3]对太湖流域农村公众环境意识的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数据,并利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M)对居民环保支付意愿(WTP)进行计算分析。而针对城镇居民污水排放意识方面的研究更是缺乏,国内学者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工业污水排放、农业污水排放以及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技术等的问题。侯京卫等[4]对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及污染物进行分析,在对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研究的建议。许振成等[5]以北京、上海、广州、兰州、昆明等5个城市30个中等收入城市家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对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家庭生活污水中各污染物排放随家庭规模增大而增大,其中受家庭规模经济影响。吴克霞[6]通过调查研究和技术分析,指出小城镇的污水采用生态处理技术,包括生态塘系统、地下渗滤系统和人工湿地形式,同时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结合起来。可见,国内对水污染事件的社会影响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而针对环境意识的影响进行的货币化损益计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对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环境意识的变化研究就是从根本上探索水污染事件对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等环境意识及环境行为的机理影响,而通过货币化计量分析则更为直观地展现水污染事件对社会影响中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程度。考虑到环境意识所包含的层次较复杂多变,本文以太湖蓝藻事件为例,主要以无锡市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环境意识中污水排放意识为切入点,通过运用调查评价法、费用评价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无锡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变化进行货币化定量分析。
太湖蓝藻污染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是面源污染,这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染及农村化肥污染极其相关,而城镇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城镇居民的排放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成为太湖蓝藻污染的重要原因在于污水中含有的氮、磷、氧成分,即氮化物,氧化物、磷化物等,这3类化合物是微生物、藻类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因此,在温度等外界因素适宜的情况下,当这类物质含量过高时,微生物、藻类生物就极易繁殖。蓝藻事件的暴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居民对太湖蓝藻暴发的原因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开始关注太湖地区的环境问题,考虑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为缓解水质继续恶化能够采取的行为,居民的环境意识因此发生改变。
城镇居民的污水排放意识主要体现在绿色消费意识及生活用水循环使用意识。蓝藻事件对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识的影响途径主要来自政府引导和媒体和相关社会团体的正确宣传。
2.1.1 政府对城镇居民污水排放意识的影响
由于太湖蓝藻的突然暴发引起了一场供水危机,事件发生期间给无锡市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事件期间政府的积极应对、快速反应和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及真实性让当地居民深入了解了蓝藻及其相关环境问题方面的知识,更加确定了氮磷等营养物质超标是引发太湖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而日常生活污水对太湖营养物质超标的贡献率尤为巨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居民们会主动减少对可能增加氮磷排放的用品的使用,环境意识因此得到提高。
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将太湖水环境整治列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任务,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太湖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地方政策法规。政府在2007年以后加大宣传,积极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和生活用水循环利用的生活方式。可见,蓝藻事件后,环境保护的宣传在无锡市已被广泛关注,关于太湖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得到大多数居民的认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污水减排的政策举措再次让居民意识到生活污水减排的重要意义。
2.1.2 媒体和社会环保团体对城镇居民污水排放意识的影响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发生期间,媒体对事件的发生、政府的应对、蓝藻对人类的危害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了及时和真实的报道,实现了民众对信息的知情权。媒体在蓝藻事件期间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政府对事件的进展和相关的信息予以及时公布,以及对蓝藻发生原因的宣传,一方面实现了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为安抚民众的恐慌心理,稳定人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广大的居民对蓝藻污染和太湖水环境治理的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另外,事件期间媒体真实和及时的报道,体现了政府部门的坦诚,建立了政府和媒体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也向公众传达了治理太湖坚定决心的讯号,有利于赢得居民对政府今后治理和保护地区环境措施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根据Ajzen计划行为理论,这种公信力和通畅的信息传递使人们心里的知觉行为控制趋于有利的方向,而在知觉行为控制占据有利地位时,居民的环境保护行为才会发生。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得知太湖蓝藻事件的主要信息来源”时,50.7%的被访者选择了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机构。这说明媒体在蓝藻事件期间为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环境知识和信息基础。
蓝藻事件得到平息以后,当地政府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任务提到了更高的层次。无锡市广大的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介,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长期对社会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并倡导将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列入流域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内容,增强公众环境忧患意识,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什么因素最能促使您在蓝藻事件后更加关注太湖水环境”时,73.6%的被访者认为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可见,受蓝藻事件的影响,媒体和各种社会环保团体长期以来对社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认知,主动关注环境的意愿不断增强,环境意识因而得到不断提升。
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后,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和社会团体的宣传,无锡市城镇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得到提升,且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识也受到的较大影响,该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用水循环使用意识及绿色消费意识上。
2.2.1 居民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和对调查问卷的信息分析(图1)可以发现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前,超过50%的人对当地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极低,关注程度在3以下的人数比例均高于蓝藻事件发生期间和目前的人数比例水平,但是这种差距随着蓝藻事件的发生慢慢地减小。在蓝藻事件发生期间,当地城镇居民关注环境问题的程度最高,强烈关注的人所占比例达到32.1%。就人们关注环境问题程度在4以上的人数比例而言,蓝藻事件期间和事件后的比例均达到事件前18.1%的2倍以上,分别为55.4%和59.5%。可见,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是触动当地城镇居民环境意识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总体上来说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较蓝藻事件发生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表明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整体得到改善。
注:“0”表示没有作答,“1→5”表示居民对环境关注的程度(由弱到强)。图1 蓝藻事件前后居民对环境关注的程度
2.2.2 对居民循环用水意识的影响分析
本文中城镇居民循环用水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用水过程中,将水资源多次再利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水资源,减少废水排放量,对水资源保护有重要意义。
受太湖蓝藻事件影响,无锡市城镇居民的循环用水意识有较明显的改变。根据图2调研数据显示,在循环用水态度上,蓝藻事件前大多数人在偏向于不赞同日常生活用水循环,或不会实施循环用水行为;而蓝藻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人态度发生转变,由原来的不赞同转变至赞同,说明蓝藻事件的发生确实对大多数人的用水意识产生了影响。蓝藻事件使得居民认识到太湖水质恶化的原因与居民日常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人们对循环用水的态度在蓝藻事件前后发生了转变,这将促使更多的人选择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
注:“0”表示没有作答,“1→5”表示居民的循环用水意愿程度(由弱到强)。图2 蓝藻事件前后居民循环用水意愿
2.2.3 对居民绿色消费意识的影响分析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氧,这些元素是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而城镇居民购买的洗衣服、洗碟精等化学物品中往往是含有大量的氮磷,因此是否有意识购买绿色消费品、少含甚至不含氮磷等物质的日用品直接影响其排放的生活污水成分。居民绿色消费意愿直接引导其绿色消费行为,绿色消费的增加不仅有利于减少居民日常生活污水排放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还有利于减少居民日常生活垃圾中非绿色产品中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蓝藻事件对居民绿色消费意愿的具有影响,蓝藻事件期间和蓝藻事件发生以后,无锡市城镇居民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意愿得到普遍提高,居民对绿色产品的消费愿望在蓝藻事件发生以后明显高于事件之前(图3)。
注:“0”表示没有作答,“1→5”表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愿程度(由弱到强)。图3 蓝藻事件前后居民绿色消费意愿
2.2.4 居民生活污水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分析
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分除了总磷之外,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这些成分导致水体内化学物质被氧化,生成的硝酸盐类物质直接影响水域内各类水生生物并引发大规模的水质污染。而城镇居民生活中大量被使用的清洁洗剂则直接导致废水中COD和NH3-N的含量增加。
由表1可见,2005年,太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排放中COD和NH3-N占总排放的比重分别为24.7%和19.1%。与国家平均排放比例相比,无锡市2005年到2007年的平均年COD排放量是国家平均排放量的1.03倍,NH3-N排放量是国家年平均排放量的1.12倍。可见该市城镇居民生活污水营养物质含量超过国家平均排放水平。而2007到2011年度的平均年COD排放量是国家平均排放量相持衡,NH3-N排放量是国家年排放量1.07倍,可见该市自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之后排放的生活污水中的氮氧化物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表1 2000—2011年无锡市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
与意愿支付法相比,市场价值法的数据更客观,能够真实反映环境行为的价值,数据可以通过统计年鉴等渠道获得。由于环境意识的影响是长期的,因此有必要利用收益法将各年环境意识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保证数据结果的科学,防止高估环境意识提高所带来的效益。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识受蓝藻事件影响的货币化计量分析主要是结合太湖地区城镇居民关于生活污水排放的环境意识变迁的数据分析,由于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学类生活用品,而居民对这类物品的使用情况受价格等外界影响较小,居民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排放意愿主要来自于居民自身的购买、使用、排放意愿。因此,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前后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识变动可以通过对居民污水排放中污染物含量变动得到体现,即该事件对于生活污水排放意识的经济损益主要是考虑2007年后居民污水排放中减少的COD和NH3-N的排放量即为蓝藻事件对当地城镇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带来的效益。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识影响损益可通过下述公式计算:
Vwd=Q1CcodQ2CNH3-N
(1)
式中:Vwd为居民环境意识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Q1和Q2分别为蓝藻事件后居民生活污水中减少的COD和NH3-N的排放总量;CCOD和CNH3-N分别为污水处理厂每吨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单位处理费用。目前无锡市生活污水中COD的排放量占全市COD排放总量的50%左右,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重要来源。所以城镇污水排放效益的计算主要考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少带来的经济效益。
如前所述,2007年后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中减少的COD和NH3-N的排放量可视为蓝藻事件对当地城镇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带来的其中一项环境效益。根据式(1),首先要确定各变量的取值。
3.2.1 COD和NH3-N的排放总量
由无锡市2007—2011年公布的《无锡市环境状况公报》可得到,2006—2011年无锡市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中COD和NH3-N排放量统计及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006—2011年无锡市城镇居民COD和NH3-N排放量对比 万t
3.2.2 单位处理费用
在农村环境意识影响的损益分析中,江苏省环保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化工企业削减1 kg COD处理成本为5.8元,印染企业削减1 kg COD处理成本为2.9元,造纸企业、酿造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费用分别为1元/kg、1.3元/kg和2.5元/kg。由此估算得到COD平均处理费用约2 700元/t。污水处理的费用主要受进出水浓度、设计规模、削减COD和氨氮采用的工艺等,根据访谈,无锡市污水处理厂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主要采用生化脱氧法,削减的成本费用约为900元/t。
3.2.3 蓝藻事件影响下的经济效益
根据上述变量取值分析,将2007年后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中COD和NH3-N减少的排放量以及COD和NH3-N的单位处理费用分别代入式(1)得到5年的经济效益,如表3所示。
由此得到,蓝藻事件使无锡市城镇居民环境意识提高后减少了日常生活中COD和NH3-N的排量,就此项效益而言,已达2 628万元。
表3 蓝藻事件影响城镇居民环境意识带来的污水排放经济效益
无锡市生活污水占全市COD排放总量的50%左右,是造成太湖水污染的重要因素。蓝藻事件对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意识的影响分析表明,城镇污水排放效益的计算主要考虑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少带来的经济效益。2007—2009年太湖蓝藻事件对无锡市城镇居民污水排放意识影响带来的经济效益为126万元,而2009—2011年带来的经济效益则增至2 502万元。可见水污染事件对城镇居民环境意识的影响具有长久性,且其影响的具体效应具有延迟性。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环境意识相关的政策时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制定出更有效地促进居民环境意识增强的政策法规。
此外,此类水污染事件导致居民日常环境意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同时这种改变是积极的。所以,在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做到积极宣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引导居民的环境行为,最终为水环境保护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和定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4):86-90.
[2] 张海清,刘钢,吴剑红,等.番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J].环境技术,2001(3):38-42.
[3] 赵磊,邓维,朱继业,等.太湖流域农村公众环境意识案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3): 272-27406.
[4] 侯京卫,范彬,曲波,等.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64-967.
[5] 许振成,王俊能,彭晓春,等.城市家庭规模与结构对生活污水排放特征影响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8) 1149-1152
[6] 吴克霞.小城镇的污水排放现状与处理政策[J].能源环境.2012(10):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