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卫星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军体教学部,呼和浩特内蒙古010070)
学校作为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应该像工厂一样批量教育出一批批个性相同的学生,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天赋特点,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我们知道,个性的形成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先天的因素,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另一方面是后天的因素,即来自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众所周知,学生自6、7岁起就被送到了学校,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要在学校里度过.因此,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8],其中,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课能够在户外轻松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舒缓平时学习带来的压力.
本文以学生个性形成的过程以及体育课对学生个性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了文献资料法,并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了解相关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为某中学62人的一个班级.调查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在我国现有的教学体制下,由于升学压力大,大多数的中小学都重文化教育而轻体育教育.绝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无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体体现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大量的课时被安排来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等“重要”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只留有很小一部分的时间给体育课等“不重要”的课,即使安排有体育课也没有丰富的锻炼项目可供学生来选择.除了学校和家长的影响因素外,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于新鲜、有趣的体育运动都有很大的好奇和热情,但一般来讲,其对体育课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少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持排斥的态度.在体育课上,往往有同学假借生病、难受等诸多原因逃避体育课,上课的同学也往往心不在焉,应付了事.这种现象在女生中更为明显.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很少有女生主动进行体育活动,往往三五一伙聊天、看书,几乎很少有人去接触体育器械.这些情况除了对体育活动不重视外,也与学生的个性有关.
表1 体育课程设置和学生对现有体育课的态度调查(%)Tab.1 The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attitude of the existing physical education(%)
个性是在一定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于后天影响和自我意识而形成的表现个人思想、行为的特点.心理学家曾对个性定义为:“个性是由人的内在思想主导所产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显著特征”.因此,个性是一个人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结合,也是别人认知自己的重要内容.个性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常交往还会影响到学习能力、工作效率等诸多方面,需要个人不断提升和修正.体育课程设置不像其他课程那样把学生拘泥于教室里、课桌前,而是给予学生更宽广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它既能增强学生的能动性,也特别有得于学生乐观、开朗、积极的个性形成.体育课对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个性必须依赖一定的媒介才能为人们所认识和研究,这个媒介就是语言、行为等外在因素.由于个性不是独立产生的,而是伴随着人的活动一起逐渐形成的,所以,对于个性的研究也要依赖于人的行为.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中学生最为独立、自由的课程,特别有利于发现或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
其次,在体育课中,学生需要与老师、学生一起运动,甚至协同完成一项任务,这样的人际交往和合作有助于学生团结合作个性的形成.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参加者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活动,发展自身良好的个性和性格,改造个性和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个性.
第三,现在学校体育课设置的项目较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见,学生可以从通过自己选择体育项目,从中获得快乐和自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网络传媒等行业的兴起,学生的个性较以前更为突显,学校按照旧有的教育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有点力不从心,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心里特征和行为方式,如何利用体育教育来塑造学生的优良个性,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教师要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增强体育课的功效,转变陈旧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优势.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引进一些有效的体育项目.同时,也要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做到使每节体育课的设置都有效、有趣,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其次,学校要改变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告别单一模式的体育课授课形式,优化体育课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能够有所选择,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学习、运动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增加丰富的体育器材和设施.老师的教学工作也要以学生为前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方式的牺牲品.体育教学要向批量化培养转向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要求的方向发展,真正发挥体育课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第三,个性发展要注重差异性.中小学生尚处于心智不太健全的时期,体育教师要通过观察、谈话等发现学生的发展潜力所在,激发学习兴趣.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材和讲授方法,有的学生听的兴趣盎然,收获很大,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究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和方式不当,学生不感兴趣.因此,体育老师要能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性别等,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四,对于中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并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发挥其主动性.学生可能最初的选择会发生偏差,但在发现选择的项目并非自己真正喜欢的和擅长时,可以让学生重新选择,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其如何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失误时,有了承担和改正的勇气.
第五,学校建立一个完善和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大力投资建设学校的教育设施,如图书馆、教育器材等,但对于体育设施的投资仍有所欠缺.学生在学校期间,体育课只是跟其他课程一样设置,课下却没有良好的体育器材和体育运动的氛围.通常,学生课下的体育活动是自主选择,学校没有认识到课余的体育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和生理的一种自然需求,更能起到愉悦身心,增强体质的作用.建议学校加大体育锻炼的投资力度,在学校的空余场地设置体育锻炼场所,如排球场、乒乓球桌等等,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更有利于学生在这些运动过程中,培养起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和协作精神.
第六,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人才,学校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单单是文化知识.因此,学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应多安排一些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等等,既能满足男生的要求,也能符合女生的需要.这样的安排既丰富了教学项目,锻炼了身体,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应该指出,中学时期的学生对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设置多样性的选择,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度,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个性.
第七,增加多样有趣的体育器械和体育项目,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参与.采用鼓励、激励式教学,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娱乐中增加自信,从而起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笔者的班级上有一个身材较为矮小的同学,由于自身条件不太好,每次上体育课时都站到班级的后面,不太敢表现,但是在一次班级小组篮球比赛中,这名同学投了两颗漂亮的进球后,全班同学投来欣赏的眼光和叫好声,这些举动鼓舞了这名同学在随后的表现中更加优秀,同时也热爱上了篮球运动,对体育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绝大部分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往往因为羞怯而隐藏自己,害怕自己表现不好遭人嘲笑,其实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得到同学的关注和老师的鼓励,因此老师如果能有意识的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锻炼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课程具有项目类别丰富,学生参与度大且乐趣多等优点,为广大学生所喜爱.因此,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体育课对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设置和安排合理的体育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于自己潜在能力的认识和发掘,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和不怕失败、不服输、不认输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和优良个性.
[1] 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8-76
[2] 张立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25-128.
[3] 黄晓灵.体育教育心理学[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2-119.
[4] 盛群力,金伟民.个性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5-68.
[5] 王健敏.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实验研究[J].教育科研:增刊,1994(1):27-29.
[6] 孙耀.成就目标取向与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62-64.
[7] 董佼.积极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 梁荣.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学校体育,2013,51(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