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175 m方案成库运行后龙门浩河段水流特性变化分析

2014-03-22 11:49:42罗全胜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龙门蓄水河段

罗全胜,谢 龙

(1. 小流域水利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开封 475003; 2.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3; 3.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7)

三峡水库175 m方案蓄水后,常年回水区的末端位于重庆长寿,变动回水区末端到达重庆江津[1],整个重庆主城河段都成为变动回水区,河道特性在库区特性及天然河道情况下转换,水流条件极其复杂,水流特性发生显著变化[2]。同时,龙门浩河段位于重庆主城区域,河段内散布着大片卵石浅滩,常因航深、航宽不足而碍航[3]。据不完全统计,自1957年来,龙门浩河段整治次数多达6次,但整治效果不好且不易稳定,该河段目前基本每年都要进行挖槽疏浚及相关航道维护。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水动力条件过于复杂,同时对卵石成滩机理认识不足。因此,针对三峡水库175 m蓄水后引起龙门浩河段的水动力条件变化,分析其水流特性,将为该河段河床演变的研究、航道治理提供依据,此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龙门浩河段河势Fig.1 River regime of Longmenghao reach

1 河段自然条件

龙门浩河段上起黄桷渡,下至玄坛庙,全长4.8 km,河段平面形态微弯,弯曲半径约为1 800 m,上接九龙滩2个连续急弯,下连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口,河段内老鹳碛、鸡翅膀伏于河心,右岸有猪儿石向航槽凸伸(图1),航道条件十分恶劣,常因航深、航宽不足而影响通航,基本每年都需要进行疏浚维护,是重庆河段的主要滩险和重点整治河段[4-5]。

根据猪儿碛河段上游7.6 km处鹅公岩水位站实测数据[6],成库前2003—2007年,龙门浩河段日均径流量为7 057 m3/s,日均输沙量6.94 t/s,成库后2007—2010年则分别为6 813 m3/s与5.13 t/s,来水量基本不变,泥沙输移量则明显下降,降幅达35.3%。

2 河段二维数模的建立及验证

2.1 模型建立

综合考虑模型计算精度、计算结果认可度以及计算条件的适用性[7-8],本文采用Aquaveo.SMS(地表水系统模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选用2003年及2010年实测地形数据,分别建立龙门浩河段成库前后的平面水流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模块采用有限单元法(FESWMS),全河段采用等边三角网格,为保证精度,网格间距设为10 m,全河段共有125 664个节点及76 808个网格。

2.2 模型验证

根据蓄水前后的多次实测资料对各时段、各流量级下模型计算精度进行验证,从模拟计算结果来看,水位值误差在0.1 m以内的保证率为93.2%,流速值误差在10%以内的保证率为79.8%,可见本文建立的龙门浩河段二维数学模型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该河段水流条件的模拟计算。

3 成库前后水流特性变化分析

将三峡175 m蓄水以后坝前水位调度过程点绘于图2。从图2可见,三峡水库年内调度可分为4段:① 6月初至9月末为汛期,上游来流量猛增,该时段内按防洪限制水位运行,坝前水位降至全年最低,回水末端位于长寿,龙门浩河段恢复天然河道特性;② 10月初至10月末为蓄水期,此时上游洪峰已过,来流量逐渐减小,库区水位受调度影响迅速上抬,回水末端向上游移动,龙门浩河段又转变为库区特性;③ 11月初至次年1月末为蓄水维持期,此阶段上游来流量变化甚微,坝前水位维持在175 m高水位运行,坝前至回水末端河段的水流特性基本维持不变;④ 2月初至5月末为消落期,上游来水降至最小,河段进入枯水期,为保证下游通航及供水需求,坝前水位逐渐消落,直至5月末降至消落低水位。

图2 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坝前水位调度过程Fig.2 Scheduling process of upstream water level after 175 m experimental water storage

选择成库后年内变化各阶段内的平均流量代表该阶段的水流特性,参照长江上游水文局的实测资料,将各特征流量下的对应信息列于表1。

表1 成库前后龙门浩河段计算条件Tab.1 Calculation conditions of Longmenghao reach before and after impoundment

考虑坝前调度具有周期性,因此在选择计算条件时,为避免时间因子的影响,在流量误差相差5%的情况下,尽量保证成库前与成库后对应年内时间一致。

3.1 水位变化

根据表1条件下的计算成果,将各工况下龙门浩河段成库前后的水位沿程变化点绘于图3。

图3 成库前后龙门浩河段水位变化Fig.3 Changes in water level along Longmenghao reach before and after impoundment

从图3可见,成库后汛期水位与成库前一致,其他时期则大幅提升,提升幅度从几米至十几米不等,蓄水维持期水位增幅最大,消落期增幅最小。越靠近下游,水位抬升越明显。同时,龙门浩河段同一断面在6 800 m3/s下蓄水前后的水位差,小于3 680 m3/s、却大于3 350 m3/s对应的值,可见成库后水位抬升幅度主要取决于蓄水程度,即坝前水位,受流量影响较小。

3.2 横断面流速变化

选择CY20断面作为代表断面,将各工况下龙门浩河段横向流速变化绘于图4。

由图4可见,成库后非汛期内,同一流量下龙门浩河段水面线变宽,流速减小,断面流速分布更加均匀,横向流速状况较成库前发生大幅变化。水动力轴线(主流区)有向左岸摆动的趋势。

进一步统计可知,蓄水维持期该断面的平均流速降幅最大,达到89.3%,远大于蓄水期的55.4%及消落期的60.1%。流速变化最大的区域集中在航槽附近(断面平距340~490 m),在蓄水维持期,局部位置流速降幅最大可达95.3%。

(a) 汛 期 (b) 蓄水期

(c) 蓄水维持期 (d) 消落期图4 龙门浩河段成库前后横断面流速变化 Fig.4 Changes in cross-section velocity along Longmenghao reach before and after impoundment

3.3 水面比降变化

根据表2计算结果,成库前后龙门浩河段的水面比降有以下特点:① 成库前,河段比降与河段来流量呈指数关系,流量越大河段比降越小;成库后,河段比降主要取决于尾水(坝前水位)壅高程度,受来流量影响较小,比降与流量对应关系散乱。② 天然情况下,河段比降较大,基本在2以上,在受回水影响下,比降大幅下降,各时期的平均比降均小于1。在同流量下,成库前的比降通常要比成库后大几倍,甚至十几倍。③ 各时期内平均比降变幅差异较大,蓄水维持期降幅最大,达到93.61%,蓄水期及消落期降幅分别为81.9%与72.4%,汛期则基本无变化,这与水位、流速等变化相对应。

3.4 水流功率变化

根据文献[1],长江干流重庆河段水流功率可用下式表示:

(1)

图5 龙门浩河段成库前后水流功率变化Fig.5 Changes in stream power of Longmenghao reach before and after impoundment

式中:U为断面平均流速(m/s);H为断面平均水深(m);J为断面平均水面比降;g为重力加速度(9.81 m/s2),γS为推移质密度(kg/ m3);γ为水的密度(kg/ m3);D为推移质中值粒径(m)。

将各时期水力因子平均量代入式(1),计算得出水流功率,并点绘于图5。从图中可看出,成库后非汛期内,水流功率大幅下降,其中,各时期的变化幅度与水位、流速等因子相对应。根据各时期持续时间进行加权估算,成库后年内平均水流功率较成库前下降47.9%,水流功率的年内变化分布极不均匀,这将导致河段输沙规律的大幅变化,甚至可能引起新的冲淤变化及改变河床演变规律。

4 结 语

本文采用SMS平面水流二维数学模型,对三峡大坝175 m方案成库运行后龙门浩河段水流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1)通过成库前后年内坝前水位变化对比,可将三峡水库年内调度分为4个时期:汛期(6月初至9月末)、蓄水期(10月初至10月末)、蓄水维持期(11月初至次年1月末)和消落期(2月初至5月末)。

(2)成库后非汛期内,龙门浩河段转变为库区特性,尾水位抬升,水深增大,过水断面增加,水面比降放缓,水流流速、水流功率大幅下降,水流动力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汛期内河段恢复天然河道特性,水流特性与成库前基本一致。

(3)取各时期的平均流量下水流特性代表各时期水力因子的平均状况,通过成库前后各时期相同流量下该河段水流特性模拟对比,蓄水维持期水力因子的变幅最大、蓄水期次之、消落期最小、汛期则不发生变化。

(4)从各断面横向流速变化来看,成库后整个断面过流区域拓宽,流速分布趋于均匀,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航槽附近。同时,断面的水动力轴线有向左岸摆动的趋势。

(5)通过加权估算,成库后年内平均水流功率较成库前下降47.9%,同时由于水流功率的年内变化分布极不均匀,将引起原有的输沙平衡发生新的变化。

参 考 文 献:

[1]谢龙. 三峡变动回水区末端段复合水动力条件分析及对泥沙输移的影响[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2013. (XIE Long. A study of compou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in terminal of fluctuating backwater reach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nd its influence on sediment transport[D]. Chongq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13. (in Chinese))

[2]李双江, 谢龙. 长江上游塘土坝河段水流特性及河床演变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32(4): 673-676. (LI Shuang-jiang, XIE Long. Riverbed evolution and water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angtuba reach in the upper 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3, 32(4): 673-676. (in Chinese))

[3]HEY R D. Flow resistance in gravel-bed rivers[J]. Journal of the Hydraulics Division, ASCE, 1979, 105(4): 365-379.

[4]GOODWIN P.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estimating effective discharge[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04, 130(8): 729-738.

[5]倪晋仁, 惠遇甲, 张国生. 嘉陵江入汇对重庆河段水力特征影响的水力学分析[J]. 泥沙研究, 1991(2): 29-37. (NI Jin-ren, HUI Yu-jia, ZHANG Guo-sheng. Hydraulic analyses of the effect of inflow of Jialingjiang River on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Chongqing Reach[J].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991(2): 29-37. (in Chinese))

[6]郭继明, 陈子湘.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铜锣峡河段演变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1998(3): 1-5. (GUO Ji-ming, CHEN Zi-xiang. Evolution research of Tongluoxia river reach in changing backwater region of TGP reservoir[J]. Journal of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1998(3): 1-5. (in Chinese))

[7]谢龙, 杨胜发, 付旭辉, 等. 天白水电站溢洪道弯曲段流态优化试验[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32(2): 310-312. (XIE Long, YANG Sheng-fa, FU Xu-hui, et al. Flow pattern optimization experiment of bending section of Tianbai hydroelectric station spillway[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3, 32(2): 310-312. (in Chinese))

[8]ACKERS P, WHITE W R. Sediment transport: new approach and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Hydraulics Division, ASCE, 1973, 99(11): 41-60.

猜你喜欢
龙门蓄水河段
2022年巴西水电站水库蓄水率达50%
《龙门日历2023》
牡丹(2022年21期)2022-12-09 09:28:02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水泵技术(2021年3期)2021-01-22 21:55:04
龙门石篆联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中华建设(2020年5期)2020-07-24 08:55:40
石泸高速公路(红河段)正式通车
石油沥青(2020年1期)2020-05-25 06:54:10
龙门里的白居易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0
龙门这边(71)
棋艺(2016年6期)2016-11-14 05:14:06
浅析黄河河段维修养护施工工艺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1:44
防凌期宁蒙河段流量演进的分期分河段混合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