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面上覆岩层三带分布实测研究

2014-03-22 01:21:32
采矿技术 2014年3期
关键词:导水覆岩消耗量

肖 华

(贵州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技术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1)

0 概 述

我国学者根据覆岩运动和破坏特征,提出了覆岩破坏学说,按照长壁开采后覆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其导水性能,将上覆岩层分为“三带”即冒落带、裂隙带和整体弯曲下沉带,并对离采场较近的裂隙带形态及力学特性进行了描述[1-4]。采场覆岩变形破坏“三带”分布特征的说法已经基本成熟,“三带”高度的确定方法目前主要有理论计算、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方法[4-8],本文以某矿井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该工作面走向长度为2038 m,倾向长度为300 m,平均采高为4.7 m,所采煤层赋存稳定,煤层层理较发育,整体性较好,平均埋深约108 m,属于浅埋深大采厚煤层,采煤工艺为综采工艺,顶板管理方式采取全部垮落法。为了研究该矿井所在地质条件下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的破坏形式,本文采用钻孔冲洗液法对上覆岩层的破坏分带进行实测,通过实测确定“三带”的范围,为矿井有效管理顶板和保障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钻孔布置情况

在进行测量之前首先要确定观测钻孔的具体位置,必须保证该钻孔位于所研究的综采工作面上方,其次要记录观测钻孔的基本参数,观测钻孔和工作面位置关系见图1,观测钻孔基本参数见表1。

2 观测结果及分析

2.1 钻孔观测结果

从综采工作面正前上方地表往下打勘探钻孔,当钻孔深度达到87.72 m时,取出的岩芯显示为浅灰粉砂岩,且下部较为破碎;当钻孔最终成孔时,综采工作面已经推进到距观测钻孔水平距离只有0.42m位置,此时地表移动基本停止已趋于稳定状态。由于覆岩发生破坏的地带,裂隙较多,所以观测钻孔冲洗液消耗量也将增多,于是可以根据钻孔冲洗液漏失量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工作面上覆岩层的破坏情况,以此来划分上覆岩层破坏“三带”,试验观测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见表2。

图1 观测钻孔平面布置

孔口初始坐标X/m4418203.35Y/m37416302.32Z/m1391.30终孔深度h2/m87.72出现塌陷夹钻的钻孔深度h3/m87.72煤层底板标高Zm/m1280.00孔口对应正下方煤层厚度M/m5.00工作面采高MZ/m4.50

2.2 工作面覆岩破坏特征

钻孔CY1冲洗液漏失量变化曲线见图2。

由图2可知,工作面开采后,从地表面到工作面顶板,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程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可以根据上覆岩层程度对其破坏形式进行分带,从上至下依次可划分为弯曲下沉带、导水裂隙带和垮落带。根据实测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变化情况可以确定各带的带宽,在孔深44.62~54.98 m范围内,冲洗液消耗量为0.30 m3/h~0.60 m3/h;当钻孔钻进至孔深54.98 m时,钻孔出现漏孔,冲洗液消耗量显著增加,从0.60 m3/h迅速增加到2.50 m3/h,小泵流量(2.5 m3/h)全部漏失,没有返水,以后一直保持漏孔;当钻孔继续钻进至孔深87.72 m时,钻孔出现塌陷夹钻。由此可计算工作面上覆岩层三带高度:

表2 观测钻孔冲洗液消耗量

图2 工作面观测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变化曲线

煤层埋深:Hs=Z-Zm-M=1391.295-1280-5.0=106.295 m

弯曲下沉带高度:Hl=h1=54.98 m

导水裂隙带高度:HliHs-h1=51.315 m

垮落带高度:Hm=Hs-h3=18.575 m

弯采比:Kl=Hl/M2=12.217

裂采比:Kli=Hli/M2=10.9

垮采比:Km=Hm/M2=3.9

式中h1为漏水加剧深度,54.98 m。

根据上覆岩层各破坏带厚度,可以计算得到该工作面垮落带、导水裂隙带、弯曲下沉带厚度比值为1∶1.76∶2.96。

3 结 论

本文采用钻孔冲洗液现场实测法研究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分带形式,并以某矿综采工作面为例,对上覆岩层破坏分带形式进行了实测和分析研究,确定了试验研究矿井综采工作面开采后上覆岩层破坏形式分带特征,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 工作面开采后,工作面上覆岩层破坏程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可以根据上覆岩层程度对其破坏形式进行分带,从上至下依次可划分为弯曲下沉带、导水裂隙带和垮落带。

(2) 借助实测钻孔冲洗液损耗量的差异确定各带临界点,进而得出 “三带”的确切高度,最终可以较为精确地得到上覆岩层破坏后各带的厚度比,可以为同类型工作面顶板管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士良.对采场矿山压力有明显影响的覆岩破坏运动演化规律[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2:10-13.

[2]吴 侃,王悦汉,邓喀中.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破坏动态力学模型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14(1):34-36.

[3]汤建泉,何满潮,马庆云,等.开采覆岩运动和破坏规律的试验研究[J].中国煤炭,1996(2):14-17.

[4]康建荣.采动覆岩动态移动破坏规律及开采沉陷预计系统(MSPs)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999.

[5]王遗南.预计导水裂缝带的应力分析方法[J].煤炭学报,1990,15(3):89-92.

[6]文学宽.CT探测覆岩破坏高度的试验研究[J].煤炭学报,1998,23(3):300-304.

[7]桂和荣,周庆富,廖多荪.综放开采最大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应力法预测[J].煤炭学报,1997,22(4):375-379.

[8]郭惟嘉.采动覆岩离层性确定方法及离层规律研究[J].煤炭学报,1995,20(1):39-42.

猜你喜欢
导水覆岩消耗量
路基石方爆破降低炸药消耗量研究
矿区开采过程中覆岩移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采矿技术(2021年1期)2021-03-02 06:13:08
煤矿高强度长壁开采覆岩破坏充分采动及其判据
煤炭学报(2020年11期)2020-12-17 03:13:24
准东大井矿区巨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分布特征
中国矿业(2018年11期)2018-11-20 01:08:46
有机化学反应中试剂最大消耗量问题探析
充填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中国煤炭(2016年1期)2016-05-17 06:11:36
《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
改性涤纶针织物导水透湿性能研究
导水陷落柱预注浆治理
迈腾1.8TSI车燃油消耗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