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

2014-03-22 14:55徐敦广
关键词:声乐民族音乐

徐敦广

(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由于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的不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而声乐作为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更体现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和美学观点,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涵盖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与灵魂。也正是有了这些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才有了世界音乐百花园中的万紫千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门艺术能象声乐艺术那样受众之多、传播之快、影响之广,那样深入人心。从古至今,一曲曲撼人心弦的歌声,不仅抒发了人们的情怀,给人以美好的享受,也铸就了民族精神与魂魄,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纽带,汇聚成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国民族声乐,几千年来早已根深蒂固于我们先人的生产与生活之中。今天,不管我们怎样被意大利发声方法的科学性所折服,都不能忽视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发展。当今,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以及多元文化的迅猛发展,致使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受到冲击。那么,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继续保持我国声乐文化独有的民族特色,并且更好地把它推向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性

中国声乐文化自古繁荣,人们在劳动、交流和祭祀中,“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一些歌词早已收集到《诗经》的《风》类之中。中华民族音乐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素材丰盛,资料虽因历史几度变迁而多有流失,仍依然典籍浩瀚,加之散落于民间的,民间艺人口传心授的资源,实在是浩如烟海。今天,中国声乐艺术仍为舞台表演的主流,其格调古朴,发音自然,而人们多有无法挥去的潜在的乡情,此情已流淌在其血液之中,是精神之需要,心理之需要,既是自娱自乐,也陶醉于情,震撼于声。声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它承载着人们在生活中相互的情感抒发及思想沟通,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人们彼此交流生产经验、获得聪明智慧的有效载体。许多在地方语言特色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不仅推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变化以及人们生产方式演变的真实体现。从中不难看出,歌唱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们生活生产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传承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各民族在不同生活进程中的基本的文化信息,正是这些不同生活的文化特质使人类社会不断走向丰富,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最基本精神因素。

民间声乐文化是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根基,在民间声乐的长期滋养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才得以发展,形成今天多姿多彩的声乐艺术。不断向民间音乐吸取有效成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精髓,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同时,在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化、专业化的音乐创作理念及技巧,高水平的创作与表演都成为传统民族声乐最重要的补充成分,使中国民族声乐成为具有本民族特色、浓厚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成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首先体现在情感上,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是情感的交织描绘出流动的画面,音乐的民族性呈现出的是浓厚的民族情感和一种炙热的民族情怀。其次,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体现在语言上,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以“字正腔圆”、“以字带声”为歌唱语言的标准,形成了音乐、曲调、节奏、语言等各方面的完美结合。同时,中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汉族和各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多样性的文化生态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增添了色彩,歌唱语言表现出了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特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特色,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丰富的语言表达,与歌曲的旋律和风格融为一体,更加情真意切、惟妙惟肖,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因此独树一帜。声乐是一种表演艺术,除了演唱本身,一些情绪与肢体上的表现都可作为演唱者艺术处理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所在,更看到与时代相符的音乐元素。这便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使中国民族声乐形成一种立体的审美情景,让审美群体在视觉、听觉和感觉等各方面得到充分的愉悦。

中国民族声乐在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外来声乐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声乐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在我国,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使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互相交融,形成了世界独有的声乐文化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推动了我国音乐文化广泛的世界交流、声乐文化的交流尤其突出,中国声乐艺术在与外来声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外来声乐艺术的科学元素,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如果我们回眸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声乐艺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推进,就充分显示出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当时从海外回国的一大批歌唱家,为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至今有的还在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默默地工作。像我们熟悉的沈湘、黄有葵、喻宜萱、郎毓秀、周小燕等,虽然他们学习的是西欧歌唱艺术,但他们在教学和演唱中,把西欧声乐的科学发声方法融会贯通地运用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征,特别是对我国语言特征的把握,较好地借鉴了西欧歌唱的科学方法。中国民族声乐蕴含着民族精神,正是这种艺术品格,使它具有特殊的传承性。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世界的和平,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将是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

二、加强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民族性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在长期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创造并不断丰富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同时也衍生出千姿百态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演唱形式,并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品格的艺术形态。如果说,今天的中国民族声乐正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那么追根溯源还是应该归结于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其声乐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正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文化根基。意大利的民间唱法孕育了风行世界的“美声唱法”,从诞生至今,一直保持着传统民歌的本质和个性,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这种不失本色的演唱技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占据世界声乐艺术的主流。而中国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繁荣的民族文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民俗观念和艺术思维,那么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至少应该有几十种演唱风格。“艺术的形式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欣赏每一种艺术样式的时候,都在寻找它的独特性。我们民族声乐应该追求的是借鉴、吸收、整合、创新,而前提就是,没有丢掉本和源。民族音乐传统就是民族唱法保持自己艺术特色的本源,充分重视对民族音乐传统的继承,学习民族民间文化,了解群众接受心理,我认为做到了这些,民族唱法的艺术特色就会在接受外来文化营养的同时,始终保持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1]但随着欧洲文化中心论的产生,尤其是“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以后,越来越多地限制了我国音乐家们的创作思维和表演模式。从创作者到表演者,再到音乐教育传播者,越来越多的人走不出“美声唱法”的制约,任何声乐作品都想要用“美声唱法”来重新修理一下,力求不断追逐“美声唱法”的硬性指标,甚至到了复制的程度,使民族声乐丢弃了艺术创作的“本源”。当然,要想更好地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必须更好地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音乐文化,也就是说,要想使我国的声乐文化真正获得世界意义,就不能不借鉴既有的,并已经是被时代所肯定的世界形式。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在当今,任何学科的发展缺乏全球观察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是难以面向未来的。”[2]缺失民族文化的民族声乐艺术,只能脱离大众,而我们所发展和追求的民族声乐艺术,还是原本的艺术吗?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根。中国的声乐艺术,当然也有根,这个根就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声乐文化。我国的传统声乐文化主要表现在民歌、曲艺、戏曲以及一些特殊的艺术品种。这些传统的声乐艺术在我国至少都有千年的历史,它们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筛选、积淀,一直传承到今天。所以说,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不仅历史厚重、门类繁多,而且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这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传统声乐文化宝库。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几千年来就是在这座文化宝库中,滋润着、生长着,经过吸收、融会、继承和创新。我国的声乐演唱艺术才开始逐渐从众多的音乐艺术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中国式的声乐演唱艺术形式和声乐文化。“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以她特有的审美品格和绚丽多姿的动人形象独领风骚,在中国人民的审美文化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她构筑在中国传统戏曲、民歌的基础上,吞吐诸殊,并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参照互融互补,形成了鲜明统一的个性。”[3]任何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都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都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风格各异的民族唱法。我们知道,美声唱法产生于意大利,毋庸置疑,它一定是在意大利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意大利”民族唱法,它也一定具有浓厚的意大利民族特色,正因为它保持了传统的文化特色,才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今天它已成为意大利的重要文化符号,当然也是意大利人民的骄傲。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总体文化素质大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大,外来文化迅速大量涌入,促使国人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艺术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涌入,把我们的音乐舞台、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甚至音乐教育搅得眼花缭乱,令许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变得趋之若鹜、欲罢不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冲击,许多媒体也乱了方寸,导致了对音乐艺术的导向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但令人欣慰的是,尽管如此,我们的许多音乐艺术高校始终坚守着民族声乐艺术教育阵地,相继培养出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吴碧霞等一批民族声乐艺术精英。一些著名民族声乐艺术家经过短暂的徘徊后,亲自挥戈上阵,主动承担起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大厦添砖加瓦的重任。他们的良苦用心和探索精神也为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的振兴助了一臂之力。古往今来,在任何一个国家里,物质与文化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物质生活的富庶,必将带来歌舞升平的大好局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民族声乐演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创作队伍的不断充实,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大踏步进入了崭新发展阶段。《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是黄河泰山》、《望星空》、《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一批家喻户晓的主旋律歌曲,经过一二十年的广为传唱,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歌唱艺术要想走向世界,首先必须加强民族个性,民族个性越浓,世界性越强。凡是被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歌唱艺术,首先必定是具有某一个民族特性的歌唱艺术。“西方真正的艺术大师,并不看重你对他的文化的表面模仿和追随,他们看重的是你不同于他们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文化和语言。”[4]我国歌唱艺术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不断努力加强民族性。歌唱是一种完美的艺术,我们要通过发声技巧来演绎出一种“情”,这种“情”要与欣赏者达到一种共识,所以说歌唱艺术是具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就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不然歌唱是不会打动人们心灵的。当把民族性格、时代精神和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起来时,才能把感染力提高到极致,才能震撼人心达到艺术的美感。因此,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一定要加强民族性。

三、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世界性传播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世界语言,在当前全球大交流、大融合的背景下,音乐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在音乐交流中,中国民族声乐当然不可缺少。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总有一些人不承认中国的民族声乐,尤其在演唱方法上,他们认为“只有科学的唱法,没有民族的唱法”。从而,竭力推崇西方的唱法,尤其是意大利的声乐发声方法,造成美声唱法独霸中国声乐艺术领域的不良局面。既然不承认,当然就不可能去积极推广中国的民族声乐,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自家认为不好的东西去拿给他人观赏。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百年来,中国的民族声乐或羞羞答答,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藏身于闺阁,而不能潇潇洒洒地走出国门去展示自己,更不能堂堂正正的站在世界音乐殿堂去“华山论剑”。

意大利的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在世界上为多数国家接纳,其发声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当然不能不予以承认。同样,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得以存在了数千年,谁又能武断的说它是不科学的呢?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这个合理性自然应归属于科学性的范畴。所以,就音乐文化而言,大家都是平等的,并不存在着高低和先进与落后之分。作为音乐文化中的声乐,当然也是如此。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晋书·乐志》认为:“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施;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可见,音乐在人类的生活中,有着如此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这个“融”,就足以证明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尤其是我们的民族声乐,几千年来早已根深蒂固于我们先人的生产与生活之中。今天,我们再大谈意大利发声方法的先进,并企图以其取而代之,这确实是万万使不得的。这就象有些人想以西餐取代中餐,以西医取代中医一样,最终始作俑者无不是无功而返,徒劳其神。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有着不可替代性,我们必须好好的传承它、爱护它、发展它,并要不遗余力的把它推向世界。

中国民族声乐的世界性传播,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民族声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各民族用自己的声音传承民族文化的思想特质,带着民族精神的特定代码跨越时空。无疑,民族声乐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精神。当今的世界音乐文化是多元的,各种音乐文化都有着平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我们决不能把西方的音乐及音乐理论、技法,作为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尤其中国民族声乐的衡量标准。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价值。2003年11月,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成为第一位在这个著名音乐殿堂放歌的中国歌唱家。她用中国的民族声乐倾倒了两千多名奥地利听众;她用中国的民族声乐向世人展示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风貌,中国人的风采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把文化比作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载着凝聚人心,激发热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中国民族声乐世界性传播的进程中,我们还必须明确的是,中国民族声乐世界性传播不是狭义上的让民族“唱法”走向世界,而是广义的中华民族声乐文化走向世界。众所周知,意大利唱法之所以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并成为意大利的一个象征,其原因并不只是它的唱法如何先进,而是因为它有了一批如传奇女中音歌唱家茱丽叶塔·西米奥纳多、著名男中音梯托·戈普比、朱塞佩·佳克米尼、帕瓦罗蒂、多明哥、萨瑟兰等闻名于世界的歌唱家,以及一批如《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等为世界人民所钟爱的声乐作品。各国人民首先认识了这些歌唱家,熟悉了他们的歌唱作品,从而由喜欢走向了认同。同样,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亦是如此。反观我国的民族声乐,现在应该说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条件。我们的《茉莉花》早已为世界各国所熟知。宋祖英、王宏伟、阿幼朵(苗族)、杨学进(彝族)、“香格里拉”组合(藏族)等一批批歌唱家、青年歌手陆续走进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走向了世界各地,并且已经为世人所认知。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只要我们集中精力,再加一把劲儿,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全面走向世界已是指日可待。“我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在保持民族特色与个性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合各种声乐艺术的精华,建立和形成新的中华民族声乐学派体系,只有这样,中国民族声乐才能屹立于世界声乐之林。”[5]

四、结 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而每一种艺术都鲜明的彰显着本民族的精神和审美情感。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6]。尊重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我们民族的生命。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这就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以及走向世界提供了时代的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时机,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渠道,让国人喜爱自己的声乐文化;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民族声乐文化,并进而喜欢、热爱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民族声乐作为与广大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为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将大有作为。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机遇,在传承中国传统声乐文化中,发展和创新我国民族声乐文化;打造经济强国的同时,也必须打造文化强国的形象。因此,加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发展,以及世界性的传播,就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中国声乐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以及世界性的传播,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努力,让中国大众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百花园中享受歌唱的快乐,让世界的音乐舞台散发着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芳香,让世界的音乐殿堂里永远回荡着中华民族的歌声。

[1]廖昌永,关于民族声乐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4):12.

[2]樊凤龙.论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J].文艺争鸣,2010(3).

[3]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30.

[4]周凯模,关于跨世纪的音乐讨论——周文中教授的忧虑和期待[J].中国音乐,1988(2).

[5]祝真伟,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管窥[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2):96.

[6]马晓虹,张树武.论四大名著影视改编与传播的当代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猜你喜欢
声乐民族音乐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