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雷 贵州省织金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 552100
织金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全县幅员面积2868km2,最低海拔860m,最高海拔2262m,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1℃,降水量1436mm,全年无霜期327d,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与繁殖。肉羊饲养历史悠久,到2005年,全县肉羊发展到存栏60598 只、出栏35512 只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养羊规模大幅度萎缩。到2012年底,全县肉羊存栏26805 只,出栏9230只,相当于2005年存出栏量的44.23%和25.99%;产肉157t,全县年人均占有羊肉量仅0.13kg。2010年全国人均占有羊肉量为2.97kg[1],是该县2012年人均占有羊肉量的23 倍。为了理清该县肉羊养殖规模下滑的原因,并且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一些初浅看法,供广大畜牧工 作者参考。
据2012年末统计,全县肉羊存栏26805 只,其中能繁母羊存栏14325 只,占存栏总数的53.44%;存栏30 只以上养殖场(户)88 户,存栏羊6248 只,其中能繁母羊3340 只;全年出栏肉羊9230 只,其中年出栏1~29 只的养羊户446 户,年出栏肉羊4872 只;年出栏30~99 只的养羊户66 户,年出栏3036 只;年出栏100~449 只以上的养殖场(户)3个,年出栏肉羊645 只;年出栏500 只以上的养殖场(户)1 个,年出栏肉羊677 只。30 只以上的养羊场(户)占全县养羊总户数的4.25%,羊存栏量占全县总存栏量的23.31%,羊出栏量占全县总出栏量47.22%。从上述结构看出,养羊产业规模化程度还很低。
织金县的养羊几乎都是采用传统的分散放牧方式。夏秋早晚或全天放牧,冬春午后放牧;重视放牧,轻视补饲;羊圈低矮简易,冬春防寒和夏秋降暑能力弱,经济意识不强,爱养长寿羊、伤残羊和“老处女羊”。
动物疫病已经成为制约全县养羊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的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人畜同居,猪牛羊同圈,养殖户之间的圈舍相连,鸡鸭鹅狗放养,同村牛马羊同时同地放牧,粪尿随地排泄、任意堆放,致使肉羊疫病接连不断,许多旧的疫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疫病又不断发生,死亡率居高不下。养殖场选址、设计和建场不规范,没有严格的消毒措施,洁污道交叉使用,场内氨气、硫化氢和甲基硫醇等有害气体污染严重,不仅给动物疫病的传播造成了极大的隐患,也给环境卫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国家投入肉羊常规防疫经费不足,2013年仅秋防购进口蹄疫疫苗,而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又无其他库存苗,养殖户预防用疫苗无着落。跨县购羊不申报,不经隔离观察,不向卖方索要检疫手续,批量购进签订合同草率,合同内容只涉及数量、单价、交货时间与地点,而无违约责任说明,一旦发生疫病死亡,只能自食苦果。
织金草地资源分布不均。高海拔地区人居分散,家畜投入少,天然草场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草场利用不充分,造成了资源流失;低海拔地区草场面积零星分散,农户相对集中,养畜较多,超牧、重牧现象普遍,畜蹄踩踏、粪便污染,导致草场退化严重,产草量降低,草品质下降;夏秋牧草丰盛,冬春枯黄;人工草地管理不到位,利用不合理;冬闲田地种草利用、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和青干草制作尚未普及,多数农户重视放牧,不重视饲草储备,规模养殖场缺乏储备大量干草、青储料的劳动力和资金;国家养羊项目过于强调集中、整村推进,对与养羊业密切相关的草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劳动力资源和疫病防控考虑不周,致使国家投入和项目农户遭受巨额损失。2011年后寨乡路寨河和高礅村养羊项目投入肉羊6000 余只,后因缺草而导致大量肉羊饿死、病死和冻死,严重挫伤了养羊农户的积极性。现肉羊存栏不到1000 只。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皮毛市场的衰落,该县的绵羊养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多数养羊户已经转入贵州黑山羊养殖。由于以分散放牧为主,养殖户缺乏选种选育意识,造成野交滥配,养长寿公羊,公羊个体偏小,有的农户从种群后代中选留种公羊,不重视种公羊交换使用,种群近交失控,品种性能退化,产羔个体小、整齐度低、死亡率高,羊肉产品质量没有明显改善和提高。据2008年地区牧科所屠宰测定,经过育肥后的杂交肉羊屠宰率46.35%,净肉率38.12%[3]。国家投入设冻配牛改点,不设羊改点,虽然肉羊市场价格(活羊毛重42~48 元/kg、生羊肉180~200 元/kg、熟羊肉220~240 元/kg)高昂,销售前景广阔,但养羊户缺乏产品销售渠道,养殖效益不高。
该县从2009年以来,国家已经连续5年投资养羊项目,除2011年投资1000 万元外,其余各年均500 万元,这与别的行业比较相对较少,扶持的点和面均有限,牵动产业化生产的动力不足,资金匮乏仍然是制约织金养羊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国家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设备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圈舍、青贮窖、沼气池、铡草机和药浴池等多数已成为摆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成为国家耗资、农户耗力、劳而无功的产物。
该县有能繁母羊存栏14325 只,占总存栏数的53.44%,这是发展肉羊产业的宝贵财富,应当加以提纯与保护。全面推行建档立卡、种公羊挂牌和跟踪服务工作。将老、弱、病、残、个体小、有生殖道缺陷的个体进行淘汰,并及时补栏,按1∶20 的公母羊比例选留种公羊700 只左右,其余公羊去势育肥。研究制定种公羊调换配种管理办法,避免近亲交配,防止品种退化。千方百计扩大种群数量,在确保贵州黑山羊种群选育提高的基础上,一方面抓好原引进的10 余只波尔山羊种公羊和41 只努比亚种公羊与本地黑山羊的杂交改良,以优化羊群结构,提高肉羊生产性能;另一方面借鉴本市七星关区和大方县养殖湖羊的成功经验,利用国家投入的养羊项目资金,有计划地引进生长发育快、成熟早、多胎多羔和放牧舍饲皆宜的湖羊投放给农户饲养。在存栏肉羊3000 只以上的乡村设立肉羊人工授精点,推广胚胎移植技术,实现肉羊生产良种化。
草畜季节性、地区性平衡是实现肉羊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在发展肉羊产业的同时,一是要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做到草原保护、管理、改良与利用相结合,用适宜当地发展的白三叶、红三叶、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等优良品种,对退化严重的天然草场实施重牧和划破草皮12h 内播种改良;二是利用坡耕地建立人工草地,冬闲田土种植光叶紫花苕、白菜、萝卜和多花黑麦草,积极开展以光叶紫花苕为主的青干草制作和青干草粉加工储备;三是广泛进行农作物秸秆收集,开展秸秆青贮、氨化和晾晒干草,将秸秆干草揉丝、铡短切细、粉碎、浸泡、蒸煮和膨化后喂养;四是国家实施养羊项目必须充分考虑饲草饲料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疫病防控等因素;五是对2004年以来国家养畜项目配发闲置未用的粉碎机和铡草机进行清理回收,再发放给积极调制牧草与秸秆而无加工机械的农户使用,以扩大饲草加工储备能力,做到有畜便有草。决不能再让2011年后寨乡路寨河和高礅村养羊项目大批量肉羊因缺草而饿死、冻死、病死的悲剧重演。
据王道坤[4]报道,羊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梭菌病、羊痘、羊传染性脓疱(羊口疮)、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口蹄疫、小反刍兽疫、蓝舌病、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脑虫病、弓形病、钩端螺旋体病、吸虫病、疥螨病、焦虫病、肠道寄生虫病、绦虫病和肺线虫等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对养羊业的危害十分严重,一旦肉羊染病,将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县农牧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对全县肉羊生产危害十分严重的肉羊易患传染病,如羊痘、羊梭菌病和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胸膜炎)等疫病免疫纳入年度目标免疫工作计划和考核内容,改变目前只对肉羊进行口蹄疫免疫的做法,减轻乃至消除疫病对肉羊产业的威胁,提高养殖户的防疫免疫意识,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落实防疫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县外购羊报告、报批、报检和隔离观察21~30d制度,强化对肉羊调运、交易和屠宰等环节的执法监督,严防病死羊流入市场,防止疫病的流行和传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因免疫问题、引种问题、执法不作为、慢作为或乱作为问题引发疫情的,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养殖户要定期对肉羊进行驱虫和药浴,对养殖场地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清扫清洗消毒,对粪便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清除,对病死羊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规模养殖场要从羊场选址、羊舍设计、制度化消毒、程序化防疫、科学化配方、合理化排污等基础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防止疫病发生。
该县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有养羊项目资金投入。具有关部门介绍,织金县已经进入贵州省“千万只肉羊工程”实施县和贵州省“扶贫示范县”行列,今后几年,该项投入还将进一步加大。2012年,农户每养21 只(其中基础母羊20 只,种公羊1 只)肉羊,养羊项目补助资金11200 元,农户可向农村信用合作社申请贷款2000~5000 元,2年内由县扶贫办贴息;修建羊圈30m2,由项目资金补助1800元,带动石漠化资金补助3000 元;建青贮窖5m3,补助500 元;种草0.4hm2,草种、基肥由县草地中心提供;5 户配备1 台(套)饲草加工机械;每户配备药浴盆1 个;扶贫办、草地中心每年组织实施农户免费培训2~3天;如果圈舍修建规范,且面积达200m2以上,养羊数量达一定规模,便可申请办理小微企业,享受国家补助5 万元、贷款15 万元由国家贴息3年的优惠待遇。截止目前,全县已有李斌、吴蕾等7 个养羊场受惠;2013年因引进湖羊养殖,湖羊价格较高,又牵动实施农户投入资金200 万余元参与购羊。此外,在项目建设区域,还整合多部门资金进行石漠化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水窖除险加固、沼气池修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道路硬化和农电网改造等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拉动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良种引进的扶持力度,不断夯实养羊业发展后劲,鼓励支持养羊户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养羊效益。
通过草原权属转让、农户土地出租或折价入股、肉羊入股、贷款贴息和项目支持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多方资金投入养羊业。逐步改变传统的完全依靠天然草场放牧的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不断扶持和发展具有一定饲养规模和质量档次的养殖大户,建立与资源和市场相适应的生产模式,强化肉羊生产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对良种繁育、饲养管理、饲料监测、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疾病防治与监测和技术服务等内容逐步实行全程统一管理。建立健全产销网络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分散养殖为基础、规模养殖为龙头和地方特色为依托,重点扶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能力强的行业领跑人。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健康养殖,按“公司+龙头+农户”的经营模式,搞好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拓展产品销路,走产、工、销一条龙的路子,加快肉羊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1]张鹏,王永.我国肉羊产业发展的前景、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11,47(10):15~18.
[2]李凯年.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J].中国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9):4~7.
[3]周大荣,周凯,金深逊,等.毕节喀斯特地区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2):46~48.
[4]王道坤.我国肉羊产业的困局和优势[J].当代畜牧,201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