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综合布线向前发展——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副秘书长张宜

2014-03-22 03:13李月成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布线宽带光纤

本刊记者 李月成

背景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2012年度和2013年度两批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涉及重点项目近2600个,资金需求总额超过万亿元。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三大运营商已经与300 多个城市达成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 亿元。由此可见,由智慧城市带来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各设备厂商、解决方案商纷纷涌入抢占市场先机。

从市场上来看,智慧城市概念的推动,将带动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数字生活等各领域的发展。从这方面来看,综合布线作为独立的系统,涉及到建筑布线、信息传输、控制等多个领域,对于智慧城市整个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下,综合布线的产品和技术将呈现增长的态势。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副秘书长、国内综合布线资深专家张宜,从智慧城市的层面来谈综合布线所扮演的角色。

记者

综合布线在智慧城市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宜

据世界银行研究显示,宽带普及率每提升10%可以直接带动GDP增加1.4%;宽带能够加速信息传递、提高社会经济运转效率。当前,“人均带宽”和“人均信息”的占有量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宽带发展能力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智慧城市中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实现城市数字化,将宽带网络和服务逐步渗入到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首当其冲地为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合布线作为一种多类型的传输介质,它能够提供“高速率与高带宽”的信息传输通道,并且像信息神经系统一样,以信息的大脑(中心)辐射,延伸与涵盖整个城市的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建筑群体、每一栋建筑、每一户家庭。城市缺失了布线系统,将会成为一座“死城”, 公众便失去了信息的灵魂。

记者

智慧城市布线系统的范围涵盖哪些方面?

张宜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综合布线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布线系统工程存在,它可以存在于一个综合体建筑群、一个工业园区、一个住宅区、一栋楼宇及数据中心。应该说,所辖范围也就是2km左右,它不是无限扩张的配线网络,不代表整个城市的所有配线网络,但它需要与城市的通信管网实现衔接与互通。对城市监控、交通管理等系统,当它们实现数字化技术,组成传输网络时,综合布线系统的产品将会得到应用。综合布线作为一个整体,涵盖了管道、配线设备、线缆与管理软件,因此综合布线作为城市综合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规划时,同样需要和“智慧城市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做整体的衔接”,以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记者

如何理解“光进铜退”战略目标的实现?

张宜

在城市建设中,水、电、燃气、供暖等是必不可少的配套基础设施。由于国家充分意识到,“光纤”在节省有色矿产资源、保障信息安全、制造过程环保、信息传输距离远、支持高速网络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因此,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推行“光纤到户”战略实施。国家将光纤入户规定在县级及以上城区新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中进行强制性推行,将着重解决三个长期困扰行业自律发展的问题:一是,电信业务经营者平等接入与住户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权益问题;二是,光纤到户工程建设分工明确,通信设施工程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验收,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三是,真正意义上的“光进铜退”,避免重复建设和二次改造,使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光纤应用的迅速发展将会从住宅向城市建筑拓展,会给国民经济增长以及百姓对宽带业务的需求带来促进作用。而且战略与决策孵化下的“光纤”又将会形成一个稳步发展的巨大产业链。

如今,在国家颁布的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里有4个1级指标、11个2级指标、57个3级指标。指标体系中的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中多次提及“光纤”应用普及率基本要达到95%以上。光纤作为城市的高速公路,除了在主干配线网采用通信光缆,在用户接入部分也以光缆取代原有的铜缆。采用光缆到达住宅建筑住户与民用建筑的用户单元,满足综合通信业务(电话、数据、图像业务)的需要。

记者

如今8类线缆的出现,似乎让我们感觉到铜缆的生命力依然强劲,您怎么看待数据中心“光”与铜“的选择?

张宜

通信配线网络系统,事实上“光纤”和“铜缆”是并存的。其中“铜缆”是指平衡双绞对称电缆,到现在为止,双绞缆线最大传输距离100m是始终不变的。而“光纤”是根据不同的传输波长、模式带宽可以支持不同的传输距离,主要用于高速远距离传输,这是综合布线长久以来的两个发展方向。一谈“光进铜退”,就认为铜缆基本上走到6A就到头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的确光纤的应用比重占了很大部分,而且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现为何还要提出8类线缆?实际上到目前为止,ISO标准还没有对8类布线给予明确的概念。现在的情况在于数据中心到了40G、100G,除光纤有了明显发展,也同样会考虑双绞线应用。从标准的定义,8类线可支持2000MHz带宽,且适用于40G以太网。

我们说,布线的应用必然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密切相关,布线应当满足网络应用对带宽的需要,同时又要考虑整个信息网络工程的造价。目前,万兆接口的服务器与万兆铜缆仍在不断普及,8类布线系统仍然采用标准8类RJ45连接器和双绞线铜缆。因此,Base-T技术与RJ45连接器的组合方案具有高性价比,势必会为数据中心40G及高速网络开辟新的应用领域。我相信未来的几年,光铜还是并进的,光纤与铜缆的使用,实际还是根据用户的自身需求,在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各有建树。

记者

而今,无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非常迅速,它是否会取代有线传输?

张宜

目前,社会上寄予4G移动通信网络的呼声非常之高,似乎大有取代有线之势,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对整个智慧城市高速信息网络的构成,首先要有一个宽带的光纤配线网络去支撑。虽然无线网络、移动通信发展快,但对于一个城市或骨干网来说,还是以有线传输为主,无线应用大都体现在用户接入的范围内。所以整个城市的信息通信网络始终是有线和无线并存与互补的。

记者

您认为布线如何提升智慧城市的管理水平?

张宜

张宜:综合布线系统作为城市综合管线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运行中既可进行独立的智能化管理,也可与其他系统的管线设施实现信息集。智能配线系统是布线工程管理的一种管理形式,国外标准定义了布线系统四个管理等级,任一个等级都是通过规定的标识来明确各种场合通信基础设施的管理要求与内容。对布线系统的管理,实际上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当然管理软件是智能配线管理系统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布线管理软件将布线系统中的产品属性、系统结构、连接关系、端口位置等数据加以存储,并用图形化的方式显示。网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软件操作,实现数据录入、网络更改、系统查询等功能,使用户随时拥有更新的电子数据文档。这种管理模式,我个人认为应根据布线工程的性质与规模、管理需要、技术合理融合、网络架构、工程造价与投资回报等方面进行既有顶层,又有终端的整体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性、逻辑性、集中性、安全性。

记者

综合布线近几年发展线对平缓,好似缺乏一个动力来推进,而如今,国家大力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有人说,综合布线将是直接受益者,您认为,智慧城市是否会给综合布线带来一个转折点?如何看待?

张宜

张宜:目前,智慧城市和宽带网络一样都是国家在推动新一轮信息化发展,同时又是抢占新时期经济、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那谁将成为宽带中国战略的受益者?布线行业及市场从1995年至今始终是处于上升的局面,增长率至少达到10%,每一阶段信息化的发展都会给布线行业的市场、标准、产品、应用等带来惊喜与发展契机。城市和农村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及宽带提速在以下方面会给布线行业释放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其一,从战略规划中不难看出,2013年底,城市和农村家庭固定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55%和20%,城市地区宽带用户中20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80%,农村地区宽带用户4Mbps宽带接入能力覆盖比例达到85%。而到2020年,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50Mbps和12Mbps,50%的城市家庭用户达到100Mbps,甚至发达城市部分家庭用户可达1Gbps。宽带中国除了在住宅建筑领域,其信息化应用还会充分体现在诸如科技园区、商务楼宇、宾馆酒店、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大型企业、公用事业单位。由此可见,这就需要对布线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尤其给光纤布线厂商带来更大的商机,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造就一大批就业机会。

其二,给中国的老百姓提供更加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诸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助教、助残和扶贫等都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局面而形成。智能家居作为一个智慧单元,首先要通过家居配线箱完成信息的互通,随之而来的家居布线系统又会随着智慧家庭的增长而迅速发展。

其三,“光纤与提速”对各电信业务经营者来说,要统一规划与优化通信网络,尤其对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将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也将会落到实处并健康发展。这使得电信业务经营者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对布线产业也是一个市场大蛋糕。

其四,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领域同步的发展,目前大家已把目光瞄准在数据中心布线系统,力求高端用户在预端接连接器、光纤与6A及以上类别线缆、智能配线系统、应用软件等产品应用。对于布线软件与硬件会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五,当前的战争已经以信息化战争方式为主。宽带、安全、可靠的传输通道又会为军队日常战备、训练演习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传输资源。

面对上述应用的大好局面,让我们抓住机遇,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布线发展新局面。

资料链接

国家标准GB 50311、GB 50312修订进展及介绍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版的国家标准修订工作已经进入初稿网上公示阶段,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标准的修订也是布线行业的一件大事,它将对规范布线行业和保证布线工程的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布线系统涉及到的国外标准、国际标准在不断更新,应用技术领域不断拓展,新的产品不断推出。现有国家标准已经使用7年,已达到了修定的时机,为何这样说?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其一是国际标准对10G、40G、100G布线总体技术要求、楼宇布线技术要求、工业环境布线技术要求、家居布线技术要求、数据中心布线技术要求、布线管理技术要求分别做了规定;其二是6A类、7类、7A类铜缆布线系统的出台;其三是布线系统安装与测试新的要求等方面,国内标准内容已经显得严重滞后。

新的标准将会在原来3类、5类、5e类、6类布线内容的基础上,增加6A类、7类、7A类及光纤布线系统,在此基础进行内容上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所以不是新编规范,在标准中仍然会保留与体现强制性条文的内容。新的标准内容为了体现公正性与权威性,为了使大家在执行规范的过程中可操作和可适用,在文本的条款内容,如系统构成、系统分级、技术指标参数等方面力求与国际标准ISO 11801—2010版接轨,尤其在术语与指标参数方面做到等同引用,但又与国内相关标准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从适用于市场与工程角度出发制定技术条款,这是编制规范的宗旨。

新的标准将适应国家关于建设“宽带中国”的战略目标,并且符合国家法规政策关于“反对电信运营企业垄断通信资源”,“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精神要求,规范特别增加了“光纤到用户单元”的独立章节,在系统构架、安装场地设置与大小、设备配置等内容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从技术体现了上述精神。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的基础设施,新的标准会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以附录的方式,结合国内的布线工程实际状况,将布线系统配置与设备的选择内容,从办公建筑向10大类建筑物进行延伸,既体现共性又考虑个性。

对设计标准,在综合布线系统各个子系统受缆线长度的限制、屏蔽布线系统的选用原则、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采用多用户信息插座和集合点两种方案时的设计要点、系统配置、系统指标、工业环境布线、安装工艺、电气防护及接地、阻燃缆线选择等方面增加了相关内容。

对验收标准,新标准只是对原有标准作了内容的局部完善与补充,原有结构没有大的改动。关键对缆线的长度抽验、缆线的各种保护措施(主要为缆线布放的防护措施)、缆线终接、工程电缆电气特性与光缆传输特性测试内容、方法、指标测试要求、工程验收与工程质量评判提出详尽要求。

标准在编写的过程中,编制组不断掌握新的布线标准、技术、产品发展趋势,力求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做到内容上的统一;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听取各方意见,使得标准尽早颁布,并高质量地服务于市场。

我个人的愿望,从布线领域来说,还有很多的课题是值得我们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去研究。我想,布线行业应该建立我国的布线标准体系,扩大应用领域,为我们国家的标准化努力工作。

张宜,高级工程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设计分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通信行业产品研发、通信工程的设计及标准化工作。在《智能建筑设计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图集》、《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20项国家标准中担任主要起草、参编和审核工作。其中有的项目获得2000年全国第五届优秀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银奖及2003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专著与合著出版的图书有《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用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招标书范本》、《智能建筑应用技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丛书》、《注册电气工程师专业辅导材料》及综合布线系列白皮书等。担任中组部大楼、公安部大楼等多项智能化工程建设顾问。

猜你喜欢
布线宽带光纤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装宽带的人
FIBBR King-A系列HDMI光纤线
摆脱繁琐布线,重定义家庭影院 Klipsch Reference Wireless 5.1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一条光纤HDMI线的诞生长飞/长芯盛FIBBR工厂走访实录
射频宽带放大器设计
卫星固定站集成布线方案的优化设计
全国产1550nm 窄脉宽光纤放大器
一种新颖的宽带大功率分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