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源皓+李朝晖+蔡垚+江海涛+王佳+王莉+虞蔚岩
摘要:试验探究了外来物种琵琶鼠鱼(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和本地物种鲫鱼(Crucian carp)混养时的关系,研究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结果表明,琵琶鼠鱼与鲫鱼在不同配比的混养情况下,体重均表现为降低,其中琵琶鼠鱼的体重下降更多,但均有正增长的趋势。琵琶鼠鱼与鲫鱼之间存在空间竞争关系,且鲫鱼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外来物种;琵琶鼠鱼(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本地物种;鲫鱼(Crucian carp);混养
中图分类号:S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1-0146-03
Preliminary Study on Polyculture of Exotic Species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with Indigenous Species Crucian carp
REN Yuan-hao,LI Zhao-hui,CAI Yao,JIANG Hai-tao,WANG Jia,WANG Li,YU Wei-ya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117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struction from exotic species,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otic species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and indigenous species Crucian car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with Crucian carp in different proportions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were shown to reduce weight,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dropping more weight than Crucian carp, but both positive growth trend.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and Crucian carp presented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and Crucian carp showed stronger competitive capacity.
Key words: exotic species; 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 indigenous species; Crucian carp; polyculture
收稿日期:2013-04-19
基金项目: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环境科学”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任源皓(1978-),男,江苏南京人,实验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电话)15240495341(电子信箱)abioskill@163.com;
通讯作者,虞蔚岩(1962-),男,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研究,(电子信箱)ywy138519@126.com。
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转移到另一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和建立稳定的种群,这些物种被称为外来物种[1]。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入侵物种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分布广泛,并取代本地物种。目前我国在观赏鱼的引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若重于引进而疏于管理,可能导致外来物种逃逸到自然环境中,造成潜在的环境生态影响[2-6]。本地物种鲫鱼(Crucian carp)属鲤形目鲤科鲫属,又称鲫瓜子、鲫皮子、肚米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外来物种琵琶鼠鱼(Pterygoplichthys multiradiatus)属鲇鱼科,又名吸盘鱼、垃圾鱼、琵琶鱼,原产拉丁美洲。迄今为止,琵琶鼠鱼在江河中还没有天敌,而一旦发展成种群,将可能严重危害本地鱼类种群,给当地水域生物链造成灾难性破坏。因此,本试验研究了琵琶鼠鱼与鲫鱼混养时的关系,探究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混养存在的利弊关系,为我国引入外来物种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鲫鱼购自于南京市江宁区天印山农贸市场;琵琶鼠鱼购自于南京市夫子庙花鸟鱼市场。
1.2 试验设计
设置3个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共5组,记录鱼体重等变化情况。试验分别在10个水族箱中进行,每个组2个水族箱,作为平行对照。各水族箱中鲫鱼与琵琶鼠鱼的数量配比分别如表1所示。试验为裸缸养殖,水族箱中放置4/5深度的经过曝晒的自来水。在试验过程中设置加氧装置及人工控温装置,以恒温棒控制水温,使水温保持为20~25 ℃。计算体重增长率=(试验后体重-初始体重)/初始体重×100%。
1.3 饲养管理
试验期间每天12:00投喂饲料一次,每天喂食之前观察剩余饲料,根据饲料剩余情况及鱼类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料量,并清除残剩饲料。试验期间根据水族箱水质情况每天定期换水,每次换水量不超过30%。
2 结果与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单独饲养的对照组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而单独饲养的对照组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变化较大,尤其是在试验的初期下降得尤为明显,在第二周达到最低值
(-17.31%)。但在第三周又达到了最高值(10.77%)。第四周以后波动变化趋于比较稳定。
从图2可以看出,在试验组1琵琶鼠鱼多于鲫鱼(6只琵琶鼠鱼与2只鲫鱼)混养时,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基本上都处在负值范围,一直到第六周才成为正值。但可以明显地看出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增加而增大。
从图3可以看出,在试验组2琵琶鼠鱼与鲫鱼数量相等(4只琵琶鼠鱼与4只鲫鱼)混养时,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基本上都处在负值范围,且在第七周达到最低值(-13.43%)。
从图4可以看出,在试验组3鲫鱼多于琵琶鼠鱼(2只琵琶鼠鱼与6只鲫鱼)混养时,与试验组2(图3所示)相似,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体重升降的波动幅度较大,第六周为最低值(-21.42%),到第七周却达到最高值(19.75%)。
从图5可以看出,虽然琵琶鼠鱼在对照组1中基本上处于正增长,但各组体重的平均增长率至第四周开始趋近,到第五周以后基本趋向一致,呈波动变化。
从图6可看出,鲫鱼多于琵琶鼠鱼时(试验组3),体重的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最大(-21.42%~19.75%);鲫鱼少于琵琶鼠鱼时(试验组1),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反而相对较稳定。各组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在第五周相对最接近,第六周以后呈现波动范围变大的趋势。
3 小结与讨论
当单独饲养鲫鱼时,前2周内体重明显下降,可能是因为某种外部因素造成的随机现象。因为试验前已进行了适应性饲养,且生活状况基本稳定,对环境应当已经基本适应。而对照组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是其适应性较强的表现。在琵琶鼠鱼多于鲫鱼混养时(试验组1),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与单独饲养一样,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波动变化,琵琶鼠鱼的存在对其生长并无太大影响(见图2)。鲫鱼的生长与琵琶鼠鱼的存在与否关系并不大,倒是与其自身的密度有较大的关系,数量多非但没有表现出共同御敌的现象(试验组3),反而增大了种内竞争(见图4和图6)。在琵琶鼠鱼相对较多的环境中(试验组1),鲫鱼的生长反而稳定,这也许和琵琶鼠鱼具有一定的净化环境能力有关。
综上所述,琵琶鼠鱼的存在对鲫鱼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大。但琵琶鼠鱼的适应性很强,在试验后期各组均表现出几乎相似的趋势,且趋于稳定;而鲫鱼在试验的后期,各组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致谢: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成教授在试验过程中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工作,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KRITICOS D, BROWN J, RADFORD I, et al,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 and biological control: Acacia nilotica as a case study[J]. Biological Control,1999,16(2):230-239.
[2] PENG S L, XIANG Y C.The invasion of exotic plants and effects of ecosystems[J]. Acta Ecologica Sinica,1999,19(4):560-568.
[3] ZHANG L Y,YE W H, Community invasibi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002,26(1): 109-114.
[4] L?魻VEI G L. Biodiversity: Global change through invasion[J]. Nature,1997,388(6643):627-628.
[5] 李振宇,解 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 王亚民, 曹文宣. 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7-13.
(责任编辑 屠 晶)
(-17.31%)。但在第三周又达到了最高值(10.77%)。第四周以后波动变化趋于比较稳定。
从图2可以看出,在试验组1琵琶鼠鱼多于鲫鱼(6只琵琶鼠鱼与2只鲫鱼)混养时,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基本上都处在负值范围,一直到第六周才成为正值。但可以明显地看出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增加而增大。
从图3可以看出,在试验组2琵琶鼠鱼与鲫鱼数量相等(4只琵琶鼠鱼与4只鲫鱼)混养时,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基本上都处在负值范围,且在第七周达到最低值(-13.43%)。
从图4可以看出,在试验组3鲫鱼多于琵琶鼠鱼(2只琵琶鼠鱼与6只鲫鱼)混养时,与试验组2(图3所示)相似,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体重升降的波动幅度较大,第六周为最低值(-21.42%),到第七周却达到最高值(19.75%)。
从图5可以看出,虽然琵琶鼠鱼在对照组1中基本上处于正增长,但各组体重的平均增长率至第四周开始趋近,到第五周以后基本趋向一致,呈波动变化。
从图6可看出,鲫鱼多于琵琶鼠鱼时(试验组3),体重的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最大(-21.42%~19.75%);鲫鱼少于琵琶鼠鱼时(试验组1),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反而相对较稳定。各组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在第五周相对最接近,第六周以后呈现波动范围变大的趋势。
3 小结与讨论
当单独饲养鲫鱼时,前2周内体重明显下降,可能是因为某种外部因素造成的随机现象。因为试验前已进行了适应性饲养,且生活状况基本稳定,对环境应当已经基本适应。而对照组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是其适应性较强的表现。在琵琶鼠鱼多于鲫鱼混养时(试验组1),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与单独饲养一样,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波动变化,琵琶鼠鱼的存在对其生长并无太大影响(见图2)。鲫鱼的生长与琵琶鼠鱼的存在与否关系并不大,倒是与其自身的密度有较大的关系,数量多非但没有表现出共同御敌的现象(试验组3),反而增大了种内竞争(见图4和图6)。在琵琶鼠鱼相对较多的环境中(试验组1),鲫鱼的生长反而稳定,这也许和琵琶鼠鱼具有一定的净化环境能力有关。
综上所述,琵琶鼠鱼的存在对鲫鱼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大。但琵琶鼠鱼的适应性很强,在试验后期各组均表现出几乎相似的趋势,且趋于稳定;而鲫鱼在试验的后期,各组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致谢: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成教授在试验过程中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工作,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KRITICOS D, BROWN J, RADFORD I, et al,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 and biological control: Acacia nilotica as a case study[J]. Biological Control,1999,16(2):230-239.
[2] PENG S L, XIANG Y C.The invasion of exotic plants and effects of ecosystems[J]. Acta Ecologica Sinica,1999,19(4):560-568.
[3] ZHANG L Y,YE W H, Community invasibi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002,26(1): 109-114.
[4] L?魻VEI G L. Biodiversity: Global change through invasion[J]. Nature,1997,388(6643):627-628.
[5] 李振宇,解 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 王亚民, 曹文宣. 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7-13.
(责任编辑 屠 晶)
(-17.31%)。但在第三周又达到了最高值(10.77%)。第四周以后波动变化趋于比较稳定。
从图2可以看出,在试验组1琵琶鼠鱼多于鲫鱼(6只琵琶鼠鱼与2只鲫鱼)混养时,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基本上都处在负值范围,一直到第六周才成为正值。但可以明显地看出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随时间不断增加而增大。
从图3可以看出,在试验组2琵琶鼠鱼与鲫鱼数量相等(4只琵琶鼠鱼与4只鲫鱼)混养时,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基本上都处在负值范围,且在第七周达到最低值(-13.43%)。
从图4可以看出,在试验组3鲫鱼多于琵琶鼠鱼(2只琵琶鼠鱼与6只鲫鱼)混养时,与试验组2(图3所示)相似,对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小,体重的升降呈波动变化;对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影响相对较大,体重升降的波动幅度较大,第六周为最低值(-21.42%),到第七周却达到最高值(19.75%)。
从图5可以看出,虽然琵琶鼠鱼在对照组1中基本上处于正增长,但各组体重的平均增长率至第四周开始趋近,到第五周以后基本趋向一致,呈波动变化。
从图6可看出,鲫鱼多于琵琶鼠鱼时(试验组3),体重的平均增长率波动范围最大(-21.42%~19.75%);鲫鱼少于琵琶鼠鱼时(试验组1),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反而相对较稳定。各组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在第五周相对最接近,第六周以后呈现波动范围变大的趋势。
3 小结与讨论
当单独饲养鲫鱼时,前2周内体重明显下降,可能是因为某种外部因素造成的随机现象。因为试验前已进行了适应性饲养,且生活状况基本稳定,对环境应当已经基本适应。而对照组琵琶鼠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基本保持稳定,是其适应性较强的表现。在琵琶鼠鱼多于鲫鱼混养时(试验组1),鲫鱼体重的平均增长率与单独饲养一样,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波动变化,琵琶鼠鱼的存在对其生长并无太大影响(见图2)。鲫鱼的生长与琵琶鼠鱼的存在与否关系并不大,倒是与其自身的密度有较大的关系,数量多非但没有表现出共同御敌的现象(试验组3),反而增大了种内竞争(见图4和图6)。在琵琶鼠鱼相对较多的环境中(试验组1),鲫鱼的生长反而稳定,这也许和琵琶鼠鱼具有一定的净化环境能力有关。
综上所述,琵琶鼠鱼的存在对鲫鱼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大。但琵琶鼠鱼的适应性很强,在试验后期各组均表现出几乎相似的趋势,且趋于稳定;而鲫鱼在试验的后期,各组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致谢: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成教授在试验过程中给予了重要的指导工作,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KRITICOS D, BROWN J, RADFORD I, et al,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 and biological control: Acacia nilotica as a case study[J]. Biological Control,1999,16(2):230-239.
[2] PENG S L, XIANG Y C.The invasion of exotic plants and effects of ecosystems[J]. Acta Ecologica Sinica,1999,19(4):560-568.
[3] ZHANG L Y,YE W H, Community invasibil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002,26(1): 109-114.
[4] L?魻VEI G L. Biodiversity: Global change through invasion[J]. Nature,1997,388(6643):627-628.
[5] 李振宇,解 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 王亚民, 曹文宣. 中国水生外来入侵物种对策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1):7-13.
(责任编辑 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