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明
经常有人这样问:如今军用车辆在军事行动中的地位如何?坦克和步兵战车还有存在价值吗?今后的军用作战车辆发展方向如何?我们的陆军车辆作战体系应该怎么设计自己的发展思路?
军车,与战场后勤运输、战场突击、军事指挥都有着密切关系。纵观历史,很多非常成功的军用车辆,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满足了当时的战场需求:二是在当时的装备体系中很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
战场需求变化:主导车辆研发
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掀开了现代战争新的一页。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军队,大量使用高性能的传感器,包括无人机、预警机、卫星等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精确打击,以190人阵亡,赢得了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而伊拉克方面,萨达姆准备与美军决战的5000多辆主战坦克及装甲车辆,在尚未与美军接触的情况下,被联军的空中力量和精确打击武器摧毁了。这场战争开辟了战争史的新时代,对战术和装备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即便时隔20年以后仍然余波未止。俄罗斯总参谋长在研究这场现代战争后,深有感慨地说:“现代战争靠信息共享、精确打击和对重要战略目标的夺取,获得胜利。不再可能出现二战时的坦克会战。”
正是因为战术需求的急剧变化,英国消减了42%的坦克,加拿大不再购买坦克,俄、美也没有再发展第四代坦克。与此对应的,轮式装甲车辆成了现代战争中“地面突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军事变革开始后,许多国家开始研发自己新一代8×8战车,美国的“斯崔克”、瑞典的SEP、法国的VBCI、芬兰的AMV、瑞士的“食人鱼”、奥地利的“潘德”、德国的“拳击手”、加拿大的LAv等等。如此众多轮式作战车辆的研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场的变化。各种现役的轮式战斗车辆在军事行动中都有过不凡的表现。它们具有更适合公路高速机动、重量轻便于空运、越野性能好、防雷性能普遍提高、防护能力强等特点。
2013年,法国在马里作战行动中全部用的就是这种车辆,推进速度快,防雷性能好,火力强。在这场媒体称为“闪电战”的快节奏战争中,法军遂行地面任务的主力全部为轮式作战车辆,型号包括AMX-10RC轻型装甲车、“潘哈德”ERC-90、“潘哈德”轻装甲载具(vBL)及VAB运兵车。其中著名的“潘哈德"ERC-90装甲车,开战初期就有60台法军驻科特迪瓦“独角兽”部队的装甲载具驶往巴马科机场,中午即加入作战序列,并在第一时间配合空军和陆军与反政府武装交火,如果采用重装部队这个速度是不可想象的。这些装甲车属于6轮全地形装甲载具,轻量的车体可以通过非洲各地脆弱的公路和桥梁,还可以浮渡河流。其90毫米主炮在反游击战中已经属于一门大炮,不但可以摧毁各类工事,还有一定的防护能力。除90毫米炮外,配2挺7.62毫米机枪,战斗全重8.3吨,速度为90千米/小时-96干米/小时(柴油状态下),乘员3人。VBL也算是潘哈德通用防务公司的招牌产品,雅号“法国悍马”。此车乘员3人,重2吨,可通过直升机运输、伞降的方式部署,装甲厚11.5毫米,原型装备1挺7.62毫米机枪与核生化武器探测设备,陆上速度93千米/小时,同样可以在河汊分布的西非浮渡过河。YBL有13种改型,已出口到14个国家,据报道俄罗斯已订购500辆,美军也在考虑装备。这体现了法国长期以来对轮式装甲载具情有独钟的传统。
美军则吸收了第一次海湾战争、波黑冲突和科索沃危机等的作战部署经验,对地面部队进行改革,建立以轮式车辆为主体的旅级战斗队,以“斯崔克”轮式装甲车为主要移动载具,连支援火炮都是轻型牵引式M777榴弹炮。美军一个完整的“斯崔克”旅用C-130“大力神”运输到战场只需要96小时,直接开下飞机后就能投入作战,目的在冲突扩大前期就予以介入。
此外,进入2000年以后的地面战斗还有一类显著的变化:车辆防护能力从冷战时期的正面防护转向了防地雷能力。这种变化使得很多一度耀眼的明星装备变成了昨日黄花。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军的“悍马”车,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大规模对抗中曾经大出风头,但在摩加迪沙、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城市战、非线性作战中,地面部队的车辆不但要面对轻武器的威胁,更防不胜防的是地雷和各种临时性爆炸物,而“悍马”作为一种二线货运卡车,在这方面先天不足。美军起初也想过在“悍马”车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防护能力的改进,但经过实践发现并不理想,所以彻底放弃了“悍马”。
从2005年以后,美军战区部队采用紧急采购的方式订购了各类防地雷反伏击车(MRAP),各军兵种几年内迅速用27000多辆MRAP代替了战区的各型“悍马”等不能满足作战需要的车辆。MRAP防雷车实质上属于工兵部队的排雷车,并且存在油耗高、重心高容易翻车等弊病,但列装之后大幅度降低了美军的人员伤亡。MRAP的换装显示出美军军车装备采办体制的灵活性和务实性。这一换装过程耗资数百亿美元,同时也意味着“悍马”事实上已经被淘汰。“悍马”是典型的一个不符合现代陆战需求变化的例子。
车辆发展:要考虑体系中的角色
美军现役作战飞机大约有5500架,军用车辆则约有30多万辆(美国陆军兵员总数54万)。这是一支建立在车轮上的军队,没有飞机也许可以,没有战车却绝对不行;没有航母或许可以,没有战车却不行。
伊拉克战争中,紧急采购项目中很多子项都是跟军车有关。此外,美军近年陆续还有FCS、GCV、JLTV等形形色色的车辆项目或在研,或调整,或延期。那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美军的作战车辆研制思路和脉络?这就需要从车辆体系的高度来考察,要看作战车辆能否在当代装备体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作战车辆不能在每个要素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会严重影响陆军发展,势必会遭遇下马的命运。
美国陆军实际上分为轻、中、重装三种旅,其中“中型旅”又叫“斯崔克旅”,就是以“斯崔克”装甲车命名的,是美军装备最多的旅。2010年美陆军曾宣布准备购买4400辆“斯崔克”装甲车。这是1999年美国陆军论证规划的装备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成员,它恰到好处地填补了防护力强,机动性稍差的M2“布雷德利”重装部队和机动性强、防护力差的“悍马”等轻步兵部队之间的位置,正如其“中间型装甲车”命名一样。endprint
美军现役的重装部队,是以1980年前后陆续研制列装的M1系列主战坦克、M2步兵战车为骨干。其中M1系列坦克开发时吸收了“赎罪日”战争中反坦克导弹的作战教训,率先使用了复合装甲,以及独特的大功率燃气轮机,并保留足够的改进升级空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M1系列的激光测距仪和热像仪夜视装备使美军获得了“单向透明”的优势,坦克的防护性能也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同时,M2步兵战车的性能也得到验证,其实际的战损要远远低于LAV轻装甲车。但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同样也遇到了俄军在格罗兹尼的情形,一些M1A1坦克被伊拉克武装分子用lED等击毁。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美国陆军已经转变作战重点方向,认为地面装备已转为反恐作战(轻装部队和灵活性),而不是传统的与俄罗斯和中国等陆军对抗为主(重装部队大规模作战)。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美国这些年一直强调对付全谱威胁的能力,不但建设了“斯崔克中型旅”,同时也没有忽视传统的重装部队,正在改编重装旅级战斗队,即所谓的ABCT。它的编制包括60辆M1A1坦克,60辆步兵战车和112辆M113输送车,也比常规的装甲师要小一些,可以更快地投入大规模地面对抗,并发挥中坚作用。与此同时,在伊拉克战场大量使用的防地雷反伏击车(MRAP),随着美军撤离,也将逐渐缩编或移交给盟国,因为在正常的装备体系中并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工兵车辆。
以一体化作战为目标的新军事变革开始后,美国在军事理论上出现了“快速决定性作战”、“基于效果作战”、“网络中心战”等。基于“网络中心战”的理论,美国对其本世纪的陆军发展做了一个规划——“未来战斗系统”(FCS)。2010年,美军根据近几场现代战争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陆军一体化作战能力和装备的体系建设,制定了《2010陆军现代化战略》。第一次提出,美军要装备“装备得起的装备”,并把陆军体系明确定义为十个要素:综合防护、通信指挥、地面突击、战术车辆、单兵系统、机动与反机动、火力打击、侦察情报、陆军航空、后勤保障。显然综合防护、地面突击、战术车辆、机动与反机动、后勤保障都是需要军用车辆支持的,然而,随着当前作战形式的转变,通信指挥、侦察情报也需要指挥控制车辆,甚至连单兵系统、陆军航空也一样离不开军用车辆。要建设能对付多种威胁的陆军,必须要建立这十个要素所组成的陆军体系,从这十个要素可以看出军车在陆军装备中的重要性,装备的体系建设是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基础。
美国陆军也有武器研发出来不好用,不得不放弃的情况出现。在《2010陆军战略》中,对FCS项目进行了调整与解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FCS太贵,超出预算;第二,FCS项目有些需求不符合实战情况。下马的原因是该系统过于强调理想的系统完整、信息彻底共享,使其无法很好地与实战结合,并且耗资过大。但是美军也宣布FCS很多项目是要在GCV等后续项目中继承。2010的体系关系比FCS明确,美军非常重视陆装体系建设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军车不能在每个要素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会严重影Ⅱ向陆军发展。
另一具有代表性的未来作战车辆是美国正在开发的GCV步兵战车。GCY属于重型车辆,能适用更广泛的地形,在独立作战中可以和“斯崔克”很好的轻重互补。GCV是一款强调防护的重型步兵战车,目前通用动力的设计方案已超过60吨,而BAE公司的整车重量也接近70吨,远远超出了现役的M2步兵战车。GCV同时还配备了先进的主动防护系统。GCV的作战方式和主战坦克不同,它能够搭载步兵独立执行城市等复杂环境的突击任务,在野战中机动性也胜过“斯崔克”轮式装甲车,更适合在沙漠等复杂地形机动,和“斯崔克”装甲车一起轻重搭配。
中国陆军车辆作战体系的探讨
俄军总参谋长曾说,现在战争已经不可能再有二战时坦克会战,要靠一体作战、精确打击和信息共享。所以精准、快速和模块化是陆军的趋势。对于经历过苏德战争洗礼的俄军来说,放弃坦克大会战是一个艰难的取舍,而领会到一体作战则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
第~次车臣战争中,俄军装备的BTR-80装甲车和BMP-2步兵战车在城市地区损失惨重。面对车臣叛军RPG等反坦克武器的集中、连续打击,这几型作战车辆贫弱的防护能力根本无法应对。当时的战败应该主要归咎于战术问题,但同时也暴露出车辆本身设计的许多弊病,反映出现代战争的特殊需求。
俄军意识到这个问题,迅速开始设计基于坦克车体的重型装甲输送车BMPT,来应对城市战的特点。2013年9月推出的BMPT“终结者”重型步兵战车就集中体现了上述战场需求。首先,它采用坦克底盘,设计时就考虑了一体的复合装甲,而非后加反应装甲,具备与主战坦克相当甚至更强的防护,能够承受多发反坦克武器的重复打击。其次,BMPT的火力支援压制能力也比传统步兵战车强得多。两门并列机关炮的配置明显来自于车臣反游击战中的双管自行高射炮的思路。最后一条,这种重型步兵战车还具备类似坦克的工兵破障能力,乃至于配备扫雷器材等装备,大大强化步兵的街巷突击能力。此外,俄军大批列装的“狼”式4×4装甲车也是专为非对称作战设计。
总体来看,俄军近年在作战理论上发展还是很快的,有“可控战”、“数据战”、“一体化军事信息空间”等。2008年俄军大刀阔斧进行编制体制变革,陆军精简到了40万人,相比苏联时期的500万大军简直不可想象。俄军将后勤等工作大批转包给地方,一下就变过来了。但俄罗斯这些年太穷,几乎无法维持军队日常开支,不可能也不允许像美军那样说淘汰就淘汰,所以新装备研制方面只能在很多方面跳代发展。
我们的军队作战理论上一直学习苏联的协同作战,在作战思想方面,本来和西方的联合作战就有差距。在陆军装备体系研制方面,我们长期没有脱离模仿苏军的发展思路,从主战坦克到步兵战车,仍然还在走七八十年代大规模地面战的想定,注重机动与火力,轻视防护,注重平台性能,轻视系统和体系整合。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周边邻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国家利益、陆地边疆也面临各种威胁,陆军需要对付全谱威胁的能力。目前发达国家通过对陆军模块化建设,实现了能融入一体化作战的“精干合成、灵敏多能、精确高效”陆军作战体系。因此,我们军车的发展一定要为这个体系服务。美军有76个模块化旅,俄罗斯有40个机械化旅和8个空降旅。
那么,我国的军车装备如何发展呢?发展武器装备应该有这样一个思路:针对什么样的威胁,我们就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武器装备建设是我们能力最主要的支柱之一。我们的陆军面临多种威胁,需要有针对性的应对能力。说到陆军武器的任务,那就是建立一个具有这样能力的武器装备体系。
我国军车发展和先进国家水平尚有差距,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的合作和自身建设。一方面是他们绝对限制与我们合作。在国际军车装备展览会上,身穿军服的中国军人要想仔细观看美国“斯崔克”装甲车,参展人员基本不让细看,会说“有规定,不向中方介绍这种车辆。”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总体有三个。
第一,从二战到现在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争形态、打法和对车辆的需求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国家这些年没打过仗,也没有机构下力气去研究这个问题。最典型例子就是“美国宣布彻底淘汰‘悍马,我们却开始研发仿‘悍马”。
第二,很多人不懂得标准是工业的制高点,军车标准多年没有修改,很多东西还是半个世纪以前的。
第三,缺乏设计。这话听起来有一点滑稽,车都是设计出来的,怎么会缺乏设计?举两个例子。防雷,国外车辆防雷板的高度、厚度、角度和材料是经过大量仿真试验得来的,甚至有几十年的积累。我们的很多防雷车基本不用实炸。在军车的整体设计上,我们也会有误区,以为把所有先进技术堆积在一辆车上,这个车就是先进战车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发达国家的军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动态模拟仿真试验(我国的动态模拟仿真系统水平与世界差距较大),使其每个部件的结合都非常合理。这样人家就用了简单技术达到高性能,军队也得到了便于维护、保障性好、可靠性高的车辆。
总之,我们还需要明确这个观点:发展车辆必须随着战争的变化而变化;作战车辆必须在自己的体系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编辑/王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