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鹏江, 谢振平
(江南大学 数字媒体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现今,电信、电视、互联网三网融合[1]正在我国加速推进,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的开拓就是三网融合的典型形式。三网融合促使信息传播、内容和通信服务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企业应用、个人信息消费的具体形态也有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我国数字媒体发展快速进入全媒体(Convergence Media)时代。
“全媒体”是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使得用户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三网融合推动的“全媒体”新形势造就了对面向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家庭娱乐终端、网站流媒体、网络游戏等新兴数字媒体岗位人才的大量需求。顺应社会的需求,近年我国众多高校先后开设了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培养数字媒体技术或艺术类大学生。但数据表明高热门专业并不对等理想的就业情况。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规模分布数据[3],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总体就业率约85%~90%。以江南大学数字媒体学院为例,学院设有数字媒体技术和动画两个本科专业。据学校公布的统计数据,两个专业的平均就业率2011年为86.99%,2013年最新数据为89.31%。
本文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着眼点,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有效可行的改进方案和措施正是本文的主旨。
影响国内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点:(1)国内很多高校数字媒体专业来源于其原有计算机类、设计类或影视类专业,其办学时间仓促,课程体系仅是原有专业基础课程与一些数字媒体领域核心课程的简单累加;(2)目前国内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师大多从各个相关专业转化而来,自身就是单一学科培养出来的,导致他们普遍对跨学科多元化的数字媒体专业理解不够;(3)过多地关注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尚待深入开展。
通俗地讲就是国内大多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办学模式来进行全媒体时代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导致其教学方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毕业生的技能很难真正满足全媒体时代的实际需求,社会就业不得不面临“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窘境,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生发现自己无法胜任行业工作的现象普遍。
当前三网融合的潮流要求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以技术应用型为主,兼顾复合型发展的综合型全媒体人才,要求大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技能等方面具备很强的应用和复合特征。为此,我们必须从学科发展的综合化、整体化高度来重新审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所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共性,又要具有面向全媒体产业所需的个性,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现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培养模式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现有课程主体是原计算机专业基础课、重要核心课与几门数字技术核心课程的简单累加;
(2)数字媒体专业教材由相关专业教材东拼西凑而成,自身不成体系;
(3)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制约教学质量,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4)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严重失衡,“考试机器”现象普遍。
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除了面向原有的网络及手机游戏开发、影视娱乐及动画制作、新闻传媒、电子商务、网络媒体设计、交互式数字媒体系统等领域,还要为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家庭娱乐终端、网站流媒体、网络游戏等新兴数字媒体岗位,培养数字媒体内容制作、信息处理、业务管理和服务、用户终端体验等方面,具备基础扎实、素质优秀、能力强大、个性丰富的传媒及相关领域技术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是现今国内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为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技术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我们提出如下四方面的改进措施:
(1)制定合理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定制数字媒体专业系列教材。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与国外先进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在专业设置上和专业教材上尚存在着明显改进空间。我们可从两方面进行课程体系优化。首先,明确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制定合理的课程比例。全媒体时代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的人才、具备跨媒体技能的人才和具备跨文化思维的人才,即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但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对其数字媒体专业的定位进行课程优化。以江南大学为例,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立足于工艺结合、工科为主的定位,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在数字媒体领域的软硬件的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设置上应是数字技术核心课程与适量的人文艺术课程相辅相成。其次,规划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鉴于全媒体时代是一个系统性、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规划专业系列教材是一项必须任务。我们主张根据制订的课程体系,由主干教师通力合作编著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一方面促进教师对核心课程群的再学习和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可结合学校和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量体裁衣。
(2)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探索科学培养方式。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招生对象总体是理工类学生,他们大多没有艺术基础。因此诸如美术基础、二维构成等美术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应该有别于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鉴于后续游戏开发的需要,这些课程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我们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践项目开发实例,在计算机上进行应用教学,灌输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的实用知识,从而起到快速培养学生专业艺术修养的目的。
此外,国外高校惯常采用的校内“联合培养”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这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捷径,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强势学科资源。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学院、信息通信学院等修习相关科目,并作为学分计入毕业成绩,这种跨学科学习背景可为学生能力发展提供充实技术理论和方法支撑。目前,我校虽然已经尝试跨学科培养,但跨学科课课程大多只是作为学生个人兴趣选修,与个人毕业无必然关联。可以考虑将跨学科相关科目列入学生必修课科目,促使其深入学习掌握,并使我校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3)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发展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鼓励大学生申报或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并不断完善相应的考评机制,增强学生及指导教师的主动参与意愿。另一方面我们还可采取和试验更积极主动形式。如主动寻求与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的相关机构合作,成立产学研联合基地[4]。聘请专家能手为学生进行教学和实践指导,同时这些产学研基地也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了解数字媒体行业、锻炼实践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理想平台。使我们的学生尽早地接触全媒体产业链,检验和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另外可借助全媒体时代发达的网络教学资源与手段进行跨网培训。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前沿多存在于一些跨国大公司中。要学习最前沿的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化水准,网络互动是可行的尝试。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在设备、技术上获益极大,避免了学生两地奔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多层次、多形式性地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4)师生评价和考核方式改进。一方面我们应改变对任课老师只看重学历,看重学术科研成果,而对专业实践背景没有要求的现状。这种现状导致我们的专业教师教学常常停留于理论层面,且内容浮浅。我们在将学术成果作为任课老师衡量标准的同时,也应尝试把他的数字媒体实践成果(如平面媒体作品、电视或网络传播作品、人机交互系统等)纳入考核的标准。对于引进新的师资力量,学院招聘也应考量应聘者的业务技能、专业成果、讲课能力及从业经验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改变对学生试卷定乾坤的传统做法。这种单一化考核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造就了大量“考试机器”,他们只注重理论,忽视自我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课程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等三个转变,推行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书阅读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伴随三网融合在我国的全面推进,具备面向全媒体的技术复合型大学毕业生成为数字媒体产业的亟须人才。但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导致很多毕业生不能顺利适应行业要求,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明显差距。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和管理体会,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制订、教学方式改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及师生考核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
[1]李京.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西部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薛寺中.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程序设计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2009(Z1):166-167.
[3]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公布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EB/OL].http://gaokao.chsi.com.cn/z/jylfb/
[4]卢锋,王苏平.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09(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