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分类教学探索与研究

2014-03-21 05:36李仁和卢成飞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分类院校高职

李仁和, 卢成飞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的单一和精英化的办学培养模式还能否符合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如何在有限教育资源的条件下还能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面临着全新的课题。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生源差异性的增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社会对高职人才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传统的班级“单一”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须实施分类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需求。

1 高职院校分类教学的缘起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当初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今天成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其规模空前膨胀,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由此从精英化步入了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阶段。教育对象的变化决定教育策略的不同,高职生源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的增大,呼唤新的教育方式的改变,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正是适应新形势变化应对挑战的一种改革与探索。

分类教学是根据学生原有的文理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学生按照智力测平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进行教学。这一思想,源于两千年前至圣先师孔子的“因材施教”的原则,他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才能的差异性,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学生个体现有水平的实际出发,以个体的潜在水平为要求,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其学习理论中提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地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2 高职院校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2.1 应对高职生源差异性的必然选择

现行的高职教育生源主要来自四种情形:一是提前自主招生(包括部分高考前高中生和中职生);二是普通高考选拔录取的普通高中学生;三是从职业中等学校单独录取的中职生,主要是对口单招的学生;四是注册招生(包括参加高考的及对口单招的未被录取的学生)。近年来,随着高考录取方式的改变,部分高职院校又开始进行3+3中高职衔接对口招生、本科与专科联合招生、3+2分阶段培养招生等等。这些都使得高职院生源差异性更加明显。

高职院校录取进来的普高学生,有的高考成绩有300多分,而有的仅200分左右;另外,还有文理之分。他们在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课程学习要求不一样,例如文科生对数理化学习相对偏少,理科生对文史地的要求也一样不高。而高职院校对这些新生“文理兼收”,使得高职新生知识水平极不平衡,从中等职业院校和提前招生录取的高职生差距就更为明显了。面对多元化的生源,我们不可能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也不可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学生。而分类教学正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利于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2.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高职院校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抢夺生源大战,高职院校生源素质不断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国家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并没有降低,企业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趋高涨,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也与日俱增。这些都是高职院校亟待破解的难题——实行分类教学就是作为加快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可以有效提升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1)提高课堂教学高效化需要实行分类教学。现在高职教育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既有传统理论知识教学,又有具体实践操作训练,还有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第二课堂,其中有的学生对理论性知识有较浓厚的兴趣,有的在实践技能训练方面比较突出,还有的两部分内容都学得较为扎实。如果教师不因材施教,仍按统一化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没有处理好学生学习兴趣、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协调关系,就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势必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的大量流失。因此,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分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优势特长,促进各类学生发展和成才,是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

(2)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需要实行分类教学。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政策改革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再只有学一门技术,进工厂企业上班的“单行道”,许多本科院校、研究单位开始大量招收高职毕业生,高职院校为了毕业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未来,铺就了“立交桥”。为此,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国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改革方向及学生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其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坚持以社会需要和教育改革为导向。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势的不同特点,进行多种层次和发展方向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环节的教学工作,只有实施分类型、多样化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方式,才能满足多元化培养目标的需要。

(3)适应人才培养市场化需要实行分类教学。信息时代高职人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既懂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足以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而高职院校由于开设课程内容较多,仍然采取高、大、全的单一标准要求,势必形成全而不实的不良后果。学生接触的知识面虽然多,但如果没有特别专长和熟练的专项技能,就会加大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的难度,致使学生对口就业率低下。因此,重点围绕学生发展方向和人才市场需求而采取分类教学,加强学生在专项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形成学生有技能特长,综合素质强的理想状况,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对口就业率的实际需要。

3 高职院校分类教学的原则与实施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分类教学模式说法不一,已经开展分类教学的,笔者认为主要有走班模式、“分类互动”模式、定向培养目标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等。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本校实际,制定客观科学的实施方案,具体落实好每一个实施环节,才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教学合一的分类教学目标。

3.1 分类教学的指导原则

(1)尊重差异原则。要承认学生在性格、气质、智力等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在学习习惯、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各有所长,实施分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提高的同时针对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以生为本原则。分类教学中,无论区别对待不同类型学生,避免“一刀切”,还是聚合共同点,寻找契合点,都是以生为本,教书育人为宗旨,实现学生这一共同体的提升和发展。决不能为了方便教学,一己之利,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降低教学质量。

(3)评估为先原则。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实施分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分类”,也就是要做好客观公正的评估工作。评估时要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调查研究放在首位,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实际水平,并进行统计、归类、整理,为科学有效进行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和标准。

3.2 分类教学的实施路径

(1)科学制定分类标准。科学制定分类标准,既是分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分类标准的不同,决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分类标准的制定要视各专业生源情况而定,一是以高中分科的情况为分类标准,如文理兼收的专业,学生入学后就要以原来高中时期文理分科的情况为标准,在专业课和一些涉及数学、物理等知识的基础课上组织分别为文、理科为起点的分类教学,重构教学内容。二是以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为分类标准,要综合学生入学成绩高低、长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强还是擅长形象思维、动手能力强等情况分门别类组织教学。三是以专业发展方向为分类标准。如一些学生入学时都是理科考生或是文科考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可组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二学期后要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工作岗位等情况组织分类教学。总之,高职院校分类教学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要在准确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情况,因生制宜,找准逻辑起点,科学进行分类。

(2)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分类教学的蓝本和纲领性文件。根据科学的分类标准组织分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细分、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对分类教学的标准、培养目标以及具体组织实施要有原则性的规定。要鼓励教师进行反思性和批判性教学,及时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分类教学实施情况,组织相关专家和教学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议,根据反馈情况及时修改完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方案在指导分类教学当中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精心组织分类教学。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因此分类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上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上,引导学生将精力转移到学好知识和锻炼能力两方面。需要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例如有意向管理型人才方向发展的学生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访问、考察机会,使教学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宜采用“动静结合”,以各种操作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动起来,在实际演练中学成技能。对勤学好问,主动思考的立志研究的学生要进行“探索性教学”,使其多思、多疑、多问。对基本功一般的学生进行“提高性教学”,使其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逐渐学会自我探索。而对学习基础不牢的学生采用“补偿性教学”,在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其能听懂并逐渐学会运用。这样充分保证既有吃得好,又有吃得饱,还有吃得了。在分类练习、辅导这一环节,同一专业相同技能类型的学生,成绩一般的可设计一些巩固性训练题和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则设计一些紧扣大纲要求的基础训练题,并在布置作业和批改中动态地进行调整,循序渐进,逐步缩小差距。同一专业不同技能类型,可采用“交叉循环制小组化”教学,即将每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分别指导,每个小组配备一个专业教室、一套实践设备设施以及相应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在几个平行模块中交叉循环进行强化训练,必要时还可实施情景模拟活动,要求学生分别承担某专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不同工种,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语言交流、与人合作、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此外,还可开设分类型的选修课程,介绍综合性的基础科学、行业内最新的文化、发展动向,或者开设兴趣类选修课。总之,无论如何分类,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具有“三心”——带着一颗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爱心”;对学生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或者兄弟姊妹一样充满“信心”;循环往复、不厌其烦地“耐心”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与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巩固学习成果。

(4)持续改进评价机制。好的评价机制是组织分类教学过程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改进评价机制中要注重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考核方式。考核不是目的,是手段。可以设计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如单元性考核,不以一考定“结果”;还有书面性考核、研究性考核、展示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等。二是改革考核内容,教师命题时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要随着学生多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不能将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判定学生是否合格的唯一依据,而是将理论成绩和实验及实训成绩加权处理后的综合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其中,也包括对分类不同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要求的标准也不一样。根据考核结果分析各类型学生的达标情况,对不达标的学生及时采取矫正调节措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与提高,帮助其树立学习自觉性、自信心。对评价结果反映出来的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学校要及时采取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等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和教学共同进步。

总之,分类教学模式下的考核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无论采取哪种考核方式,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刘燕.高职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时空,2012(5):96-97.

[3]刘德汞,李广州.“分类教学”:实现有效教学改革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6):42-45.

[4]徐速,刘晓萍.高职教育分类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0(16):307-308.

猜你喜欢
分类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类算一算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分类讨论求坐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