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微博中民意收集的内在逻辑与功能分析

2014-03-21 03:48:49魏华龙邵亚茹姜棚飞王瑜亮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意警务公安机关

魏华龙,邵亚茹,姜棚飞,王瑜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公安微博中民意收集的内在逻辑与功能分析

魏华龙,邵亚茹,姜棚飞,王瑜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微博的普及使用为公安机关开辟网络前沿阵地带来契机,以公安微博为切入点,公安机关主动关注网络民意导向,积极收集网络社情民意。公安微博的用户数量及分布保证了网络民意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即时传播方式保证了网络民意的实时性和迫切性,双向互动沟通方式保证了网络民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公安微博是民意主导警务的实践创新,在深化警务公开、完善公共服务、汇集社情民意、宣传及塑造警察形象、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安微博;民意;民意收集;民意主导警务

微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发展普及,一跃成为继新闻之后的第二大信息源。以“平安肇庆”为代表的公安微博应时代而生,在政务微博中居于引领地位,被外媒称为“引发了一场中国的警务革命”。[1]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2931万;使用率为84.2%,较2012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2]微博用户占到了网民中的一半。由此可见,公安微博成为现实社会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的民意汇集地,其中折射出的网络民意对公安工作的调整甚至改革具有重要启发意义。2010年12月20日,在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强调,要善于借助网络微博等新型媒介搭建警民互动平台,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进一步拓宽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为此,研究公安微博的舆论场,厘清公安微博中民意收集的内在逻辑,探讨民意收集与利用的功能,将极大地助益于公安机关在网络乃至现实社会中的战略调整和工作部署。

一、公安微博的含义及发展趋势

微博(Micro blog),又称微博客,是一种通过单/双向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是集合了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软件、博客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网络平台,“微”字形象表明了微博与博客的区别,即每条信息的长度限140个字符以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微博的技术优势所带来的网络互动方式的变革:单/双向的关注机制使充分的网络互动成为可能;以140字符为限的简短内容降低了发布信息的门槛,进一步扩大了网民参与的范围;微博即时信息发布,以及手机客户端的推广使用,使其具备了传统媒介难以比拟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广播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信息以指数级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和蔓延,为形成舆论声势,乃至凝集成民意创造了条件等。

公安微博指公安机关或人民警察以真实身份在网站中开设的,基于粉丝关系,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3]而公安微博以其主体的权威性和内容公共性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围绕公安工作而开设的,其发布内容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发布人员从事特定职业,这是其在诞生之初就迎来众多博友关注甚至引发轰动效应的主要原因。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公安微博:实践与前景”研讨会上指出,公安微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4]在带头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平正义、弘扬社会公德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功能,丰富微博内容,将之打造成警务公开、化解矛盾、服务群众、舆论引导和展示形象的平台,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警务信息公开和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凭借公安微博即时性、便捷性、“背对面”和“全程围观”式的特性,公安微博警务公开不断向纵深发展,相继增添“发布厅”、“服务咨询日历”和“办事厅”等新应用,逐步实现了由“宣传发布”到“服务民生”的转变,渐成综合性的公众服务网络平台。

(2)制度化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为推动公安微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各部门围绕公安微博客的发布主体、发布时间、职责权限、发布程序和要求、增强互动、考核和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和办法。总体而言,公安微博正逐步从信息发布、倾听民意的网络问政平台发展为常规化、制度化的网络 “办公平台”。

(3)逐渐向集群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公安部提倡成立以省公安厅政务微博为龙头,市县级公安政务微博为主干,基层科所队政务微博为分支,公安政务微博与民警个人工作微博相结合的具有公安特色的微博群,发挥整体联动、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的联动效应。公安网站是警务信息发布的主要平台,强调全面、准确和权威性,公安微博作为公安网站的辅助平台,凭借传播特性形成较强的互补效应。建立网上网下统一战线,通过网络虚拟平台推动现实公安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开展 “派出所的一天”、“警营参观”、“警务广场”等活动丰富微博的现实意义。

二、公安微博与网络民意的内在逻辑

民意是民众真实意愿的集中表现状态,是关于民众情感、态度、评价的集合性倾向。就本质而言,民意是公民权利的表达,它源于公众对社会经济状况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源于民众希望通过某种途径并相信通过该途径能够得以实现的利益诉求,源于民众对社会价值分配是否公正的评价。通常包括如下要素:(1)是多数人意见的集合;(2)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3)指向某些具有公共性的社会现象或公共事务;(4)出于某种需要,体现社会成员的愿望和要求。

在实践民意主导警务理念的过程中,公安机关以民意作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两个更多”理念考量社会治安、加强队伍建设、部署警务工作,“警力跟着警情走,警务围着民意转”。[5]因此,广泛收集民意,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大势下从网络众声喧哗中剥离出真实的网络民意,是民意导向公安工作的前提条件。微博舆论场的存在使得公安微博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收集网络民意的作用。那么,我们将通过分析公安微博与网络民意的内在逻辑,来分析利用公安微博实现网络民意收集的可行性。

(一)公安微博用户的数量和分布保证了网络民意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微博“140字上限”和“多终端发布”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竞争优势,使其成为网络用户最为广泛的网络平台,仅新浪和腾讯这两个国内最大微博平台的注册用户早已超过5亿。可想而知,“微博场”所能吸纳的网络受众数量和规模是何等庞大。微博注册低门槛、使用简单易学、操作快捷简便等优点扩大了微博用户的分布,微博用户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公安微博以其权威性和公共性被广为关注,不同于名人微博,用户关注与否由个人喜好主导,而公安微博涉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为此关注的用户较为多元。这些保证了从公安微博挖掘出网络民意能够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庞大用户群使民意表达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5亿多用户中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分子,他们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敢于并善于表达意见,与普通用户共同构成强大的舆论主体。同时,低门槛、非专业化的微博编辑限制为弱势群体表达意见提供了天然优势,一些原本弱小的声音,在网络化渲染下得以显现和放大,一定程度上减少强势声音愈强而弱势声音弱化乃至消失的“沉默螺旋效应”。利益均衡来自诉求期盼的平等表达,公众利益的均衡表达与实现,是公安微博民意收集的出发点,同时构成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把手。

(二)公安微博即时传播方式保证了网络民意的实时性和迫切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客户端的普及,微博用户能够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简明扼要地将信息发布出去,而庞大的在线用户迅速反应,产生共鸣,参与评论,竞相转发,在极短的时间内消息传播呈现“燎原”之势。舆论经过一段时间冷却沉淀后,网络民意将逐渐显现,而这将是公安微博需要关注的重点。公安微博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传播者。一方面,公安机关凭借占据的社会资源优势,能够及时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甄别,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谣言,及时辟谣;对于矛盾,及时化解;对于诉求,及时反映。另一方面,网络中出现的“风吹草动”往往是社会问题爆发的前兆,公安机关应凭借职业嗅觉敏锐觉察网络民意导向,立足本职工作,对于公安机关分内之事,要及时予以解决;对于属于相关部门的职权范围,要协调部门联动,合力解决。“微博场”上的网络民意为当下公安工作部署指明了方向,划分了重点。

(三)公安微博互动方式保证了网络民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微博互动方式主要有:关注、粉丝和私信。微博发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完整性和真实性,完整性在于参与面广,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片面性;真实性在于意见的汇聚折射出某一诉求的强烈性和迫切性,其原因在于:一是网民没有与民警面对面的压迫感,发言更为随心所欲;二是私信聊天方式能保障涉密信息和公民隐私的保护;三是在畅所欲言的网络环境中网民的参与热情得到极大的调动。匿名制的信息发布让网民更加敢于和乐于吐露心声,赋予公安微博完整的性格。微博是个性化的互动平台,表现出一个人在情感、态度、性格、意志等方面区别于他人的特质,这些特质外化为语言表述、情感流露和行为方式,而微博个性化正是源自信息发布者的真情流露。当然,“群体极化”现象的存在需要公安机关提高警惕,面对“群体狂欢”下的伪民意,要加以甄别和摒弃。

三、公安微博的功能分析

(一)强化警务公开,改善公共服务的“直通车”

警务公开是公安微博的首要功能。知情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它是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在当前网络化时代,“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成为政府工作原则。《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实施以来发挥了一定积极效用,但由于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不全面以及缺乏回应,因而被人指责为摆设。

公安微博将政府信息公开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公开、信息发布扁平化。警务信息发布更多地转由基层部门或较低职位民警承担,他们贴近社会公众,从理念、态度、行动上尊重网民,在内容供给、语言表达、热点回应上满足网民的需求。网民们接触到的不再是冷冰冰、数字化的警务信息,而是友善、专业的警务人员;不再是结果性通报的接收者,而是双向沟通互动的参与者。警务公开的扁平化有效增强了公安机关的亲和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二是纵深化。目前,警务公开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警务公开力度及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只是“走走程序”或搞“形式主义”。公安微博开通后,公安机关接受公众咨询监督,在线“晒”工作相关情况,面对面沟通交流。公安微博提供“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通过简单的关注+转发,就能锁定最为关注的领域,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符合个性化要求。三是网络问政更加透明化。公安微博不仅实现更好的信息传递,增加警民互动的机会,而且将网络问政摆在更加公开的场合,每一条评论和回复都公开可见,服务态度、答复期限、办事效率在微博互动中一目了然,这就扩展了公众监督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公开强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公安微博是警务信息公开、安全防范宣传和公共政策解读的重要窗口。利用权威性号召、不设限的关注机制以及微博信息转发的频度和密度的特点,编织起受众层次多样、信息覆盖广泛、接收高效及时的宣传教育网,切实提高公众接收警务信息和安全防范知识的频率,提高安全防范素质,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例如,2010年11月22日,柬埔寨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河北公安厅官方微博“公安网络发言人”第一时间刊登了题为《如果发生了踩踏怎么办?》的微博,图文并茂地传授防踩踏技巧,受到广大网民好评。肇庆市公安局结合网民实际需求,以添加功能模块的形式,整合公安政务网站的优质网络服务资源,将公安微博扩容为“微网”,这种“一站式”快捷服务扩展了微博功能,提升了公共服务职能。总之,公安微博崇尚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以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目标导向,并遵循依法、限权、问责的运行准则,真正成为公关机关服务社会的抓手。

(二)尊重民意表达,汇聚社情民意的“晴雨表”

作为第二大信息源,微博已成为公众权利表达和公安机关收集社情民意,实时掌握网络动态,以民意引领警务的重要端口。现实工作中的社情民意收集机制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收集成本高;而且群众的不合作、公安机关或民警的执行不力等情况的存在使得信息收集的质量值得斟酌。“大走访”的对象具有选择性,难以保障民意收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警民恳谈”往往显示出和谐的声音,变交流为交友,缺乏民意收集的真实性。传统媒体侧重于单向宣传,口径一致,网络媒体要求双向互动,意见多元,常常呈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有所区别甚至对立的局面。与西方社会不同,我国传统民意表达渠道相对逼仄,群情淤积较为普遍,使得网络很快就成为了权利表达的主要渠道①据2009年初《中国青年报》委托腾讯网所做的调查,网民选择的表达方式依次为:网络曝光(35.8%)、传统媒体曝光(31.3%)、向纪委举报(17.2%)、向检察院举报(11.4%)、向上级政府机关举报(3.3%)、向公安部门举报(0.5%),网络成为网民权利表达的首选渠道。。

公安微博的出现,提供了两种舆论场相互交融的平台,是对转型期警务公开不全面、公民诉求表达机制不畅通、参与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制度缺失的制度外补充。通过关注微博动态和与网民的在线交流互动收集社情民意,民警能够足不出户而知“百姓事”,掌握网络动态。此外,公安机关利用微博交互性、及时性及几何裂变性的传播特点,发布警情和通缉信息,能调动社会成员的参与热情,提高公安机关情报发现能力。“微博打拐”是通过警民合作,收集和掌握犯罪线索、助力侦查破案的佐证。

在践行民意主导警务进程中,北京公安将民众的需求与呼声作为公安工作的第一信号,从群众期盼的事情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出“驻区制”、“站巡制”、城区“网格化”、打防管控“一体化”等一批具有北京特色的警务工作模式。坚持社情民意与治安形势同步分析、同步通报、同步落实,形成了“警务跟着社情民意走、民警围着群众工作转”的良好态势。把公安工作的评判权交给广大群众,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促进警民互动,改善警察形象的“梳妆台”

公安微博在增强警民互动中的优势在于:一是以其权威性,扩大影响力,传统警民互动局限于一对一的方式,互动范围有限,而微博以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互动方式,极大的扩展了互动的半径;二是以其关注数多,扩大受益面,一个问题的权威解答通过粉丝的转发可以消除存在相似问题的网民的疑惑。此外,在微博互动中,一方面,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以平等的姿态倾听批评建议,采用街坊味的网络语言,尊重社会话语权。另一方面,警民合作的基础在于沟通,提高沟通的有效性,致力于打造公安主导、民众参与、警民合作的警务共同体,满足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权力公正与权益保障新期盼,是改善警察形象的重要策略。

公安微博本身就是警察形象宣传和塑造的良好窗口。公安微博是警务工作的网上延伸,相当于到网络环境中现场办公,这本身就体现警方亲民、爱民、便民的执法理念。在公安微博中选取典型素材进行宣传,可以增进网民对公安工作内容、执法程序、职责权限的了解,避免大众陷于“塔西佗陷阱”式的恐慌,以怀疑、对抗等负面情绪与行为来进行防御性反应。公安微博本身是一种媒介,具有宣传的功能,通过搭建集群化、立体化的虚体、实体相结合的互动平台,微博的正面宣传与传统媒介及官方网络产生共振,强化公安机关在民众中的良好形象。

(四)疏导公众情绪,实施舆论引导的“新载体”

所谓舆论,是指“公众对社会中的各类现象、问题所表现出的态度、信念、意见和情绪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持续性和强烈性,对社会及有关事件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6]该定义体现舆论构成的三个要素:(1)具备具有足够数量的舆论主体,在表态及互动中形成相对一致的综合意见;(2)舆论客体应该是与公众生活相关联或有争议的社会及公共事务;(3)公众须具有一定的公共话语空间,且对事态发展能起直接或间接的效用。

这三要素在公安微博中天然具备着,首先,如前所述,网民数量庞大,来自各阶层,具有一定文化程度,他们积极发表见解并在互动中汇聚、交换、整合意见,在“质”和“量”方面都符合舆论主体的要求。其次,我国网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烈关注时事,评论政治新闻,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在竞相转发和热议中使舆论客体受到广泛关注。再次,微博正是凭借个性化、互动性、开放性等特征而受网民欢迎,同时,公安部门赋予较大的自由表达的权限,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和损害公共利益,力求不删帖、不屏蔽,这就使公安微博具备较大的言论自由。

近年来处理群体性事件的经验表明,微博造谣、网络集群行为等网络事件是可疏导不可阻塞的。面对涉警负面舆情,公安微博凸显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快速反应,在网络舆论尚未生成气候之前,公安机关迅速察觉并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有效沟通,借助于微博即时互动、受众广泛、简易低廉的特征,公安机关及时澄清事实,驱散谣言,有效回应社会关切;三是舆论自净,事实证明,网民并非全是一群冲动感性、易受暗示与操纵、缺乏判断和推理能力的“乌合之众”,他们在大量阅读、反复比对、多向交流中甄别信息真假,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网络舆论环境。对于近来发生的警察摔婴、警察枪杀孕妇等事件,网络舆论哗然,公安机关及时作出反应,坚持信息在动态滚动中公开,把握主动话语权,坚持宣传公安工作与通晓网络民意并重,回应社会关切与强化舆论引导并重,改善警务工作与化解舆论风险并重,开辟线上线下两个战线,在洞悉网民心态、应对网络集群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1]佚名.“平安肇庆”引起了一场中国警务革命[N].中国日报,2010-11-06(AA01).

[2]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17)[2014-01-06].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rdxx/201307/t20130717-40663.html.

[3]廖建春.公安微博的作用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1(3):102-107.

[4]公安部发言人办公室.公安微博:实践与前景[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2:2.

[5]金伯中.警务广场:民意导向型警务新模式[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25.

[6]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4.

Internal Logic and Function Analysis of Public Security Microblog in Public Opinion Collection

Wei Hualong,Shao Yaru,Jiang Pengfei,Wang Yuliang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38)

The popularity of microblog provides a forefront on the internet for public security organs.By means of public security microblog,public security orga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public opinion orientation and collection.The amount of users and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ecurity microblog guarantee that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are universal and representative.Immediate dissemination ensures the real-time urgency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and the two-way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lso ensures the integrity and certainty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s.Public security microblog is a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public opinions guiding policing practice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epening open security system,perfecting public service,collecting public opinions,publicizing and shaping the image of police officers and guid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s.

public security microblog;public opinion;public opinion collection;public opinion guiding policing practice

D631.19,G206.2

A

1671-5101(2014)03-0074-05

(责任编辑:王泓)

2014-02-16

本文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公安机关民意收集及反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SKX03-6)的阶段性成果。

魏华龙(1989-),男,福建漳州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级公安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邵亚茹(1989-),女,福建厦门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3级治安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姜棚飞(1989-),男,山东烟台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级公安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瑜亮(1986-),男,江西景德镇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2级公安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意警务公安机关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衡阳市公安机关党员风采剪影
公安机关处置家庭暴力案件的实证研究
对已经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的当事人做出罚款的行为是否涉嫌渎职犯罪?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侦查中的假说、推理和证据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
警用直升机的作用及在我国警务实战中的应用
警察技术(2015年4期)2015-02-27 15:37:20
警务专用手机ZD-P1
警察技术(2015年1期)2015-02-27 15: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