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阁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江苏 徐州 221121)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让学生充满活力的学习就要打造灵动活力的课堂.课堂灵动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是课堂的生成,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才是高质量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透彻.
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与其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开展体验探究学习,在探究中生成,在生成中探究,不断在探究与生成的循环往复冲突中产生新问题、新方法、新资源、新知识,在探究与生成的相互融合中促使学生认知的逐步深入与发展.
新课程倡导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产生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获得自己的感受、体验与认识,并产生一些疑问和解决问题的障碍,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在与其他伙伴密切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获得更细微、深入的发现,在多轮探究与生成的碰撞中,获取知识并不断深化认知.
关于“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发现新现象、新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压缩气体做功和气体膨胀做功改变内能的知识,笔者询问学生有没有用空矿泉水瓶做过用内部被挤压的空气将瓶盖“弹出”的实验.有几名学生说自己做过,还有些学生说看别人做过.紧接着问:“你们做后有什么想法和思考吗?只看到瓶盖“飞出”,有没有更进一步的发现?”多数做过的学生说基本上没有对此现象进行思考,也没有太在意其他现象及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发现.
为了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思考和深入探究,将会做的学生分到各小组,各用1个空矿泉水瓶做给其他学生看(注意瓶盖可能“飞出”的方向,保证安全),并要求每个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小组展示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空瓶拿给学生看,瓶内空空的(实际上内部有空气),将瓶盖盖紧,两手配合,一手不断地用力拧压瓶底部使其变形并向前推进,逐步将瓶身变短将瓶内空气向前推,到一定程度时,慢慢用手旋开瓶盖,未等瓶盖完全打开,就听“嘭”的一声,看到瓶盖“飞出”,同时观察看到瓶内有明显的“雾”产生.这次分组实验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看到了“雾”.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本来空空的瓶子,为什么会产生“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交流后,认识到瓶内空气膨胀做功将瓶盖“弹出”时消耗了压缩空气的内能,从而使压缩空气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瓶内空气中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了“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是不是只注意观察空气释放内能所产生的现象,那么空气膨胀做功的内能从哪儿来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交流,认识到挤压瓶内空气做功会使其内能增加.追问:“内能增加了,温度是否会发生变化?有什么办法可以感受到?前面的分析中提到空气膨胀对瓶盖做功时空气温度降低,有办法可以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挤压空气时,瓶内空气温度升高,2次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用手触摸去感受.
组织小组再次实验,注意用手触摸瓶身前部感受挤压空气和膨胀“弹出”瓶盖时温度的变化.通过实验可以感受到挤压空气时瓶身前部温度升高,压缩空气膨胀“弹出”瓶盖时瓶身前部温度降低.两次温度的变化验证了空气内能的变化.
对较为复杂的包含多维度现象、知识的过程进行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思维和实验探究,在问题和现象不断生成的基础上持续推动探究,从而建立了完整的压缩气体做功使其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做功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深化和发展了学生认知能力.
关于“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其使用方法,但还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动态模拟演示电流表的使用,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其道理.在投影上,教师故意将电流表上可移动的“+”、“-”接线鳄鱼夹分别相反接在可以拆开的电路上,观察出现的情况.学生发现电流表指针反偏,从而认识到反接造成的后果,并改成正确的接法.教师在不明电流多大的情况下,按照电流流向正确的接法将电流表接在0.6A量程上,发现指针明显摆到0.6刻度以外.上述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在电路电流不明的情况下,要先接大量程,以免超过量程,造成电表损坏或无法测量读数.教师接着发问:“是不是所有电路都将电流表接在大量程上,正确的操作方法应是怎样的?”教师将电流表大量程接线柱接在另一个电路上,让学生读数.学生能够从大量程上读数,但显示电流太小,小于小量程.到底该如何接更好呢?学生思考后认识到此种情况下要接小量程读数更精准.前后综合看,在电路电流不明的情况下,要先用大量程试触,根据其示数有没有超过小量程来确定最终接大量程还是小量程.以上实例就是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新问题,以生成促使进一步探究,从而获取正确的使用方法.
课堂的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常常伴随着一些意料之外的新情境、新信息、新问题,这些生成的意想以外的现象、问题是课堂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导火索,会触发我们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对待“新生问题”应坦然、从容、理智,敏锐地发现这些课堂学习“生长点”,及时智慧地利用它们,在新的学习需求下进一步探究,不断增进知识的获取,收获新的方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需求、想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将每个资源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资源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资源、素材、方法,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主体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
物理教学提倡开展学生小制作活动.小制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获取和深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主要手段.在学生制作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会生成很多问题,不同的学生由于选材、方法、思维特点等的不同,在各个学生或小组的制作活动中会产生不同的生长点,将这些生成汇聚起来,通过不断的探究和生成,就会更加丰富学生认知.
关于“小孔成像”教学.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课前安排同桌的2名学生一起制作1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再拿到课堂上进行“小孔成像”的探究、展示和交流.课堂用“简易针孔照相机”探究小孔成像时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小孔成像的效果较好,但有不少学生小孔成像很不明显.教师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索成像不明显的原因,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各个学生或小组经过探究大多找到了成像不明显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让原来成像不明显的学生或小组汇报研究情况,汇聚起来大致如下几种情况:没有关闭附近的窗帘,成像不明显,关闭即可解决;选材不当,用纸杯做外壳,透光使内部太亮,屏显效果不好,解决办法是更换纸杯,用遮光较好的材料;显示屏的透光性太强或太弱,看不清像或即使内部成像从外面也不易看到,解决办法是选择透光性适度的薄膜;小孔太大或太小,造成进入“照相机”成像的光线太足或明显不足,成像不明显,解决办法是扎适度小孔;物体距离小孔太远或太近,造成像太小或太大,看不清楚,解决办法是保持物体与小孔适当距离.通过以上制作探究活动,生成诸多个性问题,再探索、再发现、再改进,将个性成果汇集起来,使每个学生对小孔成像可能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个性倡导多样化学习,以每个学生独有的个性化学习生成独具个性的学习成果.坚信在课堂学习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成点”,会使课堂成果遍地开花.
关注课堂生成,课前有效预设,适度“留白”,多给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的空间,在活动者生成,在生成中探究,以不断的生成与探究增强课堂的弹性和张力,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成就动态的课堂、生长的课堂、灵性的课堂,因“生成”而使课堂靓丽灵动.
1 张广君.教学发展的时代走向[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