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平
周金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杭州。责任编校:舒 坦
园林与根雕,是艺术界两个有趣的艺术。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 的自然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
其实,这两种艺术跟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尤其显得与之有着相通的道理。虽然园林与根雕在艺术领域不分伯仲,但我认为写作教学应该是根雕艺术而不是园林艺术。先来看园林与根雕的区别:在立意上,园林以人为形态为主,注重事先设计;根雕以天然形态为主,尊重自然,尊重个性。在构思方式上,园林是因形造势,心中先有艺术形象,再改造物质材料;根雕是“因势象形”,眼中先有物质材料,再确立艺术形象。在这一点上,前者是从心出发,后者是从物出发,刚好相反。在方法上,园林主要靠修剪改造,根雕主要靠雕琢。在目的和意义上,园林是为了生活需要;根雕则是发现自然美。
借鉴根雕艺术指导写作教学,我们不妨这样给它下一个定义。所谓根雕写作教学,就是借鉴根雕艺术创作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教育教学理念。那么它具有哪些优点呢?
1.立足学生主体。写作即做人,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才是写作活动的人,以人为本,才是时代的声音。根雕写作教学改变了过去那种以“才”为本,唯“才”是举,却无端埋没了众多人才的教育教学局面。
2.注重能力实际。学生的能力有高有低,写作教学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揠苗助长,要靠时间的投入,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不断提高,根雕写作教学能够做到。
3.注重阅读积累。不阅读,无以写作。只有阅读,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疯长,思想疯长,才有可能成为更有价值的根雕。根雕写作教学提倡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丰富知识,培植思想,形成个性。
4.尊重学生个性。千人千面,百人百口,人是各个不同的。新课改倡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个性化的写作更得人心,更充满活力与激情。根雕写作教学摒弃了那种只重共性,不重个性的方式方法。
5.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智力、能力、阅读量、个性……参差不齐,高低不等,千差万别,因此写作教学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是根雕写作教学所推崇的。
6.追求人人是才。根雕艺术家的眼里没有无用的材料,只有可用的材料。只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就可以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乐写、能写、会写的人,人人是才,这是根雕写作教学所追求的。
自由、自发、自觉,本是政治色彩很浓的术语,我在这里引用到写作教学中来,把它们作为新课标下写作实践的三个阶段,是想赋予它们新的含义,以便对我的根雕写作教学观有更好的阐释。
自由写作,我的理解就是,无限制地去练笔,立意方向不指定,文体样式不规定,材料内容不圈定,字数多少不限定,写作时间不确定(通常一周一篇最好),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心情去创作。当然,我所说的自由、无限制,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写,或是可以胡编乱造(主要指不健康的写作)。这个与政治学中的自由是相通的。
自发写作是指为了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而不得不进行有确定立意、规定文体、选择材料、限定字数等条件却又不知所措的练笔创作。它在内心上表现得比较主动,而行为上往往显得比较被动,比较盲目。
自觉写作应当是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然后进行选材、立意、确定文体等,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作。它在内心和行动上往往都显得比较主动,有预见性,游刃有余。
人的成长有个过程,写作的成熟也有个过程。从自由写作到自发写作再到自觉写作,就是写作的成长过程。自由阶段,是随便写,不知道自己不会写,它是无心的;自发阶段,是随手写,知道自己不会写,它是违心的(只是手在动,心里其实不很乐意的);自觉阶段,是随意写,知道自己会写,它是随心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中说“《语文标准》很少提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就是这个道理。下面我根据个人的写作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1.自由写作——根材的生长
自由写作是根雕写作教学的第一阶段,它好比是根材的生长。根材在初期,在特有的环境条件下,在无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自由地疯长。当然,不可避免的,根材在疯长的同时也会受到周围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差异,就像人受到地域、时代等条件的限制造成差异一样。在根雕艺术家的眼里,根材没有无用论,只有价值的高低论。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人,培养有个性的人,虽然人会有才智、能力的高低的区别,但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
这一阶段,我认为可以立足于七年级学段,此时学生徘徊于告别童年与步入青春之间,头脑中固有的东西还没有形成。所以,我觉得自由写作很有必要——随心所欲,有意识无意识,无限制无约束,想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做什么写什么,感受到什么写什么。这样才能呵护真情,呵护个性,呵护创意,呵护想象力……
2.自发写作——根材的选择
自发写作是根雕写作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好比是根材的选择。根材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在生长期的自我选择;一种是在生长后的他人选择,即根雕艺术家的选择。自我选择是对适合环境、生长方向的选择,他人选择是对质量好坏、价值高低的选择。无论是自选,还是他选,都带有盲目性,不可预见性。学生的写作,与之也有巧合相通之处。如有的学生喜欢写诗,写完了,你问他写的什么,他说不知道。其实,他不是不知道,是潜意识里知道,不知怎么表达出来罢了。这就好像是根材的自我选择。又如,有时你给一篇作文打了高分,并作为范文推荐给其他同学,小作者本人可能会惊讶地说写得不咋地,不是他写得不咋地,实际上是很咋地,不过他自己没意识到罢了。这就好像是根材的他人选择。
这一阶段,我认为大致可立足于八年级学段,学生开始游走在青春的大道之上,一切快乐,一切忧愁,一切思索,随之俱来。有趣的是,他们也可能不大会意识到自己写得是好是坏。所以,我认为此时的写作应当是自发性的,就是知道要主动地去写,却又带有盲目性,不知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这时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静观其变,适时适度加以点拨与引导。
3.自觉写作——根材的雕琢
自觉写作是根雕写作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好比是根材的雕琢。根材的雕琢,需要根据根材的形态来确定艺术形象。在自觉写作阶段,学生的写作根据自己的意愿走向成形了,变得千姿百态了。与根雕艺术家进行根材雕琢不同的是,学生的写作既可以是自我修改,也可以是教师帮助修改。
这一阶段,我认为大致可以立足于九年级学段甚或是以后更高的学段。学生站在初中毕业的十字路口,也是人生第一次选择的十字路口,他们成熟了很多,会想得更多,思索得更多,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方向。他们有能力进行自觉写作了,写文章变得更有意识,要表达什么,知道怎么表达,想达到什么目的、什么程度。此时老师只需要对其进行雕琢式的修改,或引导学生自己进行修改。
那么,老师或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雕琢呢?
1.从标题上。标题是进入读者眼球的第一关,需要仔细斟酌。学生往往先拟写标题,再放手写作,结果导致标题过小、过窄甚至偏题、离题,或者洋洋洒洒畅写一通,结果不知拟什么标题为妙导致空题,更有机灵鬼仿效李商隐来个“无题”。这些都需要经过雕琢。如《暮色·遐想》 原本标题只有“暮色”二字,而随着行文渐写渐远,思索越来越深,标题就显得过窄,导致内容显得杂乱,添上“遐想”二字就尽收其中了。
2.从文体上。常见的文体有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杂文、小说、戏剧、书信、日记、演讲稿等,运用什么样的文体会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效果。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体来为自己的素材内容服务也很值得讲究。如《母亲节,要感恩不要作秀》,原本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杂文,口语化又很突出,思索再三,我建议小作者修改成了演讲稿,意思就显得更加明白清晰了。又如《神游西湖》原本是要求写游记,结果读下来散文味道特浓,就干脆让小作者修改成名副其实的散文,这样更能抒情达意。
3.从手法上。文章写得妙不妙在手法。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衬托、照应等等,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引用、反问等等。手法的娴熟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运用。如《郭敬明是否读过陈友谅》运用对比,穿插行文,极具特色。又如《黄花叹》 假借黄花之口,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讲述女词人李清照的人生悲剧历史。
4.从风格上。写作风格千姿百态,不胜枚举,常见的有浪漫的、豪放的、纪实的、批判的、意识流的、后现代的等等。写作风格与写作者的性格、喜好、习惯笔法等有关,如果指导学生写作,能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那是最可喜的局面。
5.从立意上。文章写得深不深刻在立意。学生毕竟水平有限,阅历有限,在文章的立意上最容易存在欠缺。如《高墙》一文,原来小作者立意定位在反映童年乐趣的失去,经过修改,将其定位在通过童年乐趣的失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这样就显得立意深刻多了。
雕琢的方法肯定不止这些,具体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灵活而定。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是雕琢,便需要着眼全文,依据文章瑕疵修改即可。如果老喜欢大动刀子,这种做法恐怕不是根雕写作教学了,而要改成修剪写作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