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4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抓任务就是紧紧抓住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调结构就是调整体育课的时间结构,将其调整为人们习惯锻炼身体的时间。促发展就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锻炼方法的掌握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储备。因为高校体育活动是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掌握正确体育观、形成良好健身方式、掌握终身健身方法的重要过程。它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因此,高校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委和体育局针对当前学生存在锻炼意识差、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运动技能差、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颁布了阳光体育运动与全民健身纲要,该纲要要求:“国民要每天进行1 h体育锻炼,掌握1到2种健身方法,每年进行1次身体测试”。这在宏观上为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目标与建议,即学校体育要注重学生健身功能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落实每天锻炼1 h的行动。然而,在微观上,又没有具体的要求与建议,各校落实健身纲要精神时,不知从何下手,无所事事,出现了教学大纲不知安排什么好,教师不知教什么的现状。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经过认真思考,认为原有的体育课以实现三基为教学目的,而现在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健身的方法、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即教学目的变了,但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并没有改变。如教学时数仍按原有的每周1次,上课内容大而全,面面俱到,学生什么都学,到最后掌握的不精等于什么都没有学,造成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身体素质下降、锻炼习惯没有养成、终身健身方法掌握欠佳等局面。为此,课题组,依据运动生理学原理,把握增强身体的三要素,即健身活动要采取科学的锻炼形式、要有量的积累,要有医务监督并反馈作出调整。提出取消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课组织形式,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时间安排在早操和课外活动时间,并以院系为单位进行体育锻炼和养生方法的学习。具体为:学生从周一到周六每天进行一次1 h体育锻炼,早操以耐力锻炼为主,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一年级以学习养生锻炼方法为主,二年级以专项为主,具体为一年级单日早上出操,双日下午学习健身方法。二年级反之亦然。每年安排一次身体测试。这种设想在微观上确保了健身纲要精神的执行,为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锻炼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0年下半年,我们将开封大学新旧校区分为两个实验区,旧校区的各学院进行阳光体育运动改革试验,它包括: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和法学院等5个学院作为实验组。新校区仍按原有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教学。并选取与文科相近的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和经济学院等5个单位作为对照组。
1.2.1 文献资料法
结合研究对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等进行针对性查询,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剖析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并慎重构建高校体育改革的思路及模板,促进终身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调查对象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调查了老校区一、二年级学生198人(其中男生:94人,女生:104人)分别来自老校区的五个院系,它们是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传播学院、外语学院和法学院。另外,在新校区一、二年调查了206人(其中男生:96人,女生:110人),他们分别来自与实验对象相近的专业,它们是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经济学院。
1.2.2.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1)问卷的效度:整个实验的内容与步骤征询了15位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的专家及教授的意见及建议,由93 %的专家认为整个实验设计合理和比较合理。
2)问卷的信度:问卷使用前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二次测试时间间隔20天,得出重测信度相关系数r=0.91,这个结果基本达到了社会测量学要求的信度标准。
实验对象按照改革的模式进行为期2年的运行实验,对照组仍按正常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实验结束后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改革的效果。
1.3.1 阳光体育运动指导委员会的组织结构
阳光体育指导委员会主任由学校负责体育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统领阳光体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副主任由各院的书记、体育部主任、团委书记、学生处处长担任,具体指导阳光体育活动的各项工作。 各院的阳光体育活动俱乐部主任由体育教师和各院辅导员担任,组织学生进行阳光体育锻炼,提高耐力水平和对健身方法的掌握。学生出勤情况由各院的体育活动干事负责,期末,阳光体育活动俱乐部主任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健身内容的掌握情况、耐力水平和素质评定结果,确定学生的体育成绩(图1)。
1.3.2 阳光体育活动运行模式
阳光体育活动的运行代替了学生体育课的活动组织形式,体育教师转变为体育活动指导员,学生从周一到周六到各院指定的地点进行体育活动,提高耐力水平、学习健身锻炼方法。一般是早操进行耐力活动和复习前一天教的健身内容,第二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一年级学习健身锻炼方法,二年级进行专项选修教学。每天1 h,2个年级交替进行。各院辅导员、团委负责组织,体育教师负责健身内容的传授。
图1 阳光体育运动指导委员会组织结构图
阳光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健身及方法的掌握,发挥教师专长,强制学生养成正确作息时间,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的新的内容体系。该指导思想诣在让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1],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自觉运用掌握的健身方法,指导课外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技能储备,将来能够自觉投入到全民健身行列中。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我们重构了阳光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表1 阳光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2.2.1 每各教学年度进行一次体质测量
每个年级在第二学期进行一次体质测量,评价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尤其是耐力素质)和心肺功能水平。
2.2.2 培养学生掌握两种以上健身方法
早上由各年级辅导员、体育教师、学生干部共同组织学生进行耐力跑的锻炼。提高的耐力水平,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水平,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坚决与睡懒觉的惰性作斗争。在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由体育教师进行健身方法的教学,一年级教学内容选取增强心肺功能的教学项目,如太极拳、导引养生术、健美操、五禽戏和八段锦等,使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学习锻炼,二年级学生进行专项选修教学。提高兴趣,逐步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自己的心肺功能,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基础[2]。
2.2.3 确保学生每天进行1 h的体育锻炼
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是早操与课外活动间隔进行,周日休息。从制度上确保了每天锻炼1 h。学生的出勤情况由各年级辅导员、学生干部负责,认真统计,作为期末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出勤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实行减分,严重缺勤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及格。
3.1.1 两组学生分别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
由表2可知,实验组在兴趣培养方面优于对照组。调查中实验组回答是的人数为123人,对照组回答是的人数为97人,P<0.05,两组学生呈现显著性差异,说明这种试验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在意志品质培养方面,实验组回答是的人数为148人,对照组回答是的人数为108人,P<0.01,两组学生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该试验模式非常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尤其是通过早操耐力训练,培养了学生克服睡懒觉的惰性。在能力培养和精神健康培养方面都是P>0.05,两组学生无明显性差异,两组学生认识基本相同,说明在这次改革试验中忽视了这两方面的培养,提醒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加以改进。在锻炼习惯培养方面,实验组回答是的人数为139人,对照组回答是的人数为96人,P<0.01,两组学生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学生在辅导员和体育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熟练健身方法,并逐渐自觉地进行健身练习,养成了良好的健身习惯。
表2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3.1.2 实验组学生对阳光体育教学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从图2可知,参加实验的学生几乎对该实验模式给予肯定的回答,其中,由61 %的同学给予高度评价,29 %的学生给予较好选择,说明阳光体育教育模式能够保证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通过健身方法的学习,学生获得较多的健身手段,在学习锻炼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健身方法,同时还养成了锻炼习惯,达到了大学体育对学生的要求;在考试方法上,有86 %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到达优异的成绩,而且没有压力,上课比较轻松。在运动能力、健身方法掌握、锻炼习惯养和心理感觉方面,绝大部分同学都给予较好评价。学生在早晚锻炼期间,心里感觉良好,锻炼积极性明显提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而且末等生通过努力,也能按学校要求,树立锻炼和运动的自信心,对这些健身方法的热爱,学生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健身方法自觉地进行锻炼,既满足了个性要求,也能达到健身、养成锻炼习惯的目的,学生逐渐形成了终身体育观[3]。
图2 阳光体育教学实验组学生对该模式的评价
3.1.3 实验对象的生理机能明显提高
表3 实验后两班生理机能的评定
3.2.1 实施阳光体育教学模式需要全方位的支持
第一场地问题,实验阳光体育活动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1 h体育锻炼,在同一时间一个年级的学生都要被赶到操场,一个宽敞的体育场地是必须的。第二是和学生的惰性作斗争。高校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善于熬夜搞攻坚战,形成晚睡晚起的坏习惯。实施早锻炼以后,学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起不了床,想尽各种办法逃避早锻炼。体育教师和各年级辅导员在领导的支持下,修改作息时间,要求晚上11点统一熄灯睡觉,早上6点起床出早操或进行早读。有了制度以后,各系书记要严格要求,学生的出操情况与入党、评先等各方面挂钩,每天进行点名,严格执行新的作息制度,与学生的惰性作坚决的斗争。第三,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相关方面的老师,从早忙到晚,工作量很大,光要求奉献是不行的,学校领导要从精神上、物质上予以支持。
3.2.2 阳光体育教学要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
阳光体育活动真正实施起来规模很大,必须培养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协助老师工作,负责学生考勤,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锻炼计划,带领、组织同学参加早上跑步和下午的健身方法学习[4]。组织小型比赛,激发同学锻炼兴趣,营造群众体育活动生机盎然的大好局面。
3.2.3 坚持开设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增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学习项目
锻炼身体的方法千千万,没有必要重复枯燥无味的锻炼项目,紧紧抓住终身体育锻炼这个主题,选择一些不仅学生感兴趣,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心肺功能的体育锻炼项目,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他们学精学透,锻炼自如,如太极拳、导引养生术、形体诗韵操和健身操等,让学生始终在音乐的伴奏下,尽情的锻炼,每天沉浸在锻炼身体的乐趣中[5]。另外,长跑锻炼常抓不懈。学生漫步长跑是非常好的有氧锻炼项目,虽然枯燥,但非常有助于心肺功能提高。通常说,最简单的项目,就是最好的项目。
3.2.4 处理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竞技体育能够显著提高学校声誉,而群众体育费钱费时,不见功效。所以,学校领导往往注重竞技体育的投资,利用比赛的优异成绩,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6]。然而,群众体育,尤其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学校领导要始终把健康第一的思想放在首位,切实做好阳光体育活动,把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同时也要协调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关系,让二者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体育工作[7]。
3.2.5 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健身方法,又养成了锻炼习惯
阳光体育活动由最初的强迫组织活动,到最终的自觉参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以往被冷落的体育活动场所,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学生在体育骨干的带领下,利用已学的锻炼知识自觉进行锻炼。随着锻炼时间延长,学生的交际圈逐渐变小,形成相对稳定的锻炼小组,他们经常锻炼某一项健身活动,相对固定[9]。天长日久,健身活动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的群众体育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1)阳光体育教学模式代替了几十年不变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学生不再为上课而上课,明确了体育锻炼目的,掌握了健身方法,养成了自觉锻炼习惯,奠定了终身体育基础[9],更加符合“全民健身纲要的要求”,为高校体育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建议推广应用。
2)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每天都有锻炼时间,确保了体育锻炼的延续性,学生从周一到周末,每天都有1 h的体育锻炼,不仅提高了健康水平,而且通过健身方法的学习,品尝了锻炼兴趣,明确了锻炼目的,逐渐养成了锻炼习惯,树立了终身体育观[10]。
3)阳光体育教学培养了一批有组织能力的体育骨干,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且能够带领周围的人进行锻炼,凭借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维系着相互间感情,在锻炼中不断加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成为体育社会指导员奠定了基础。
[1]李慧玲.建立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模式——体育俱乐部初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16-18.
[2]田爱华.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体制新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24-25.
[3]曹平.从学生对健康认识的变化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2):20-23.
[4]田爱华.大连理工大学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成都体院学报,2001(1):18-20.
[5]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1999(6):23-25.
[6]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14-16.
[7]王宗平.从健身谈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19-21.
[8]高占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23-25.
[9]李明学.大学生体育课程目标与实现的途径[J].体育文化导刊,2004(2):26-28.
[10]白震,易春燕.论现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目标实现途径的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