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媛+王维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 习总书记所讲的基本原理就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就是说,唯物史观决定了群众路线的提出,群众路线又蕴含了唯物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肯定,并且使唯物史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和对群众利益的维护是同一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就是因为不仅认识掌握了这一基本原理,而且在实践中坚持了群众路线。既然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那么,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充分认识和实践其唯物史观意蕴。既然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那么,唯物史观意蕴的认识和实践途径就在于充分认识、正确看待和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再认识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体现,是共产党人同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区别。坚持群众路线,关键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至上,群众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由于主体是在与客体相互依赖中得以确立的,因而简单地讲,主体地位就是优势地位。由于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无论是能力方面还是需要方面差异性明显,因而个体只有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才能生存发展下去;也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无论是能力还是需要差异明显,因而在合作中,每个人总希望比以往、比其他人生活得好一些,只不过有的人希望在物质方面好一些,有的人希望在精神方面好一些,当然也有人希望两方面都更好一些;否则,人类就没有合作的积极性,发展的可能性也就没有了。对此马克思有过形象描述:“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但是,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要想比以往、比其他人生活得好一些,就需要取得比以往、比他人优势的地位。人们为了取得优势地位,不仅相互之间不断展开竞争,而且不惜发动战争。一部人类发展史,既是一部合作史,也是一部战争史。
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有人处于优势,就有可能侵占他人利益,人与人之间就会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一些人被迫依附于另一些人。当人与人之间仅仅是体力和智力有差异时,还不足以导致一种压制他人的状态。但是,一旦有了财产差别,压制就产生了,不平等就出现了,无产者的自由就丧失了,其活动就要受他人支配。当压制和支配变成一种国家行为时,就成为统治。处于优势地位者为了保持优势,想方设法不断拉大与他人差距,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不断压制,甚至支配他人;在个人生活中,极力追求一种同一般民众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以显示展现自己的优势地位。可以说,在整个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中,人民群众由于生产资料的缺失,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自然而然也就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状态。当然,处于被压制地位的人也期盼能摆脱这种被支配地位,但由于只有被支配者联合起来,才有可能改变地位。因此,革命总是意味着受压迫者的大联合。在不具备联合起来条件之时,只能尽力通过个人抗争的方式追求一种相对的优势地位,以改善被支配的状态。
其实,人与人之间处于均势才是人类的理想状态,即平等自由状态,这最有利于人类生活幸福。所谓的均势,就是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造福于全体人民。人类均势状态的实现依赖于人的公共性的自觉与践行。只有用公共性消解私人性时,人的本真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回归。人类的本真价值就是公共性。无产阶级只有具有了公共性意识,才能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阶级的重任。不过,人民大众更习惯于遵从与沉默不语,时常将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真实想法深藏于心底。这就要求革命志士和有识之士必须首先深入到人民中去,与他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与人民的交往中了解并掌握民情民意,激发民众的革命热情。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虽然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是群众的事业,完成现代社会历史运动的主体是工人阶级;然而,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需要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的指导者就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作为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的指导者首先要有对人类本真价值的理论自觉和敢于行动的勇气。
对人类的本真价值,《共产党宣言》里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我们所讲的公共性。有了这样的自觉和信仰,才达到了认识和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的境界。首先达到这种境界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把这种认识主动地灌输给处于劣势的无产阶级,并发动无产阶级通过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完全平等自由。但由于资产阶级统治在不同国家是不平衡的,因而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发动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本国取得了政权。这些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取得国家政权后,首先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取消产生人压制人、人支配人的物质条件。其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使人民群众基本过上了平等的日子。不过,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取得政权的国家,不仅经济基础比较差,而且思想文化条件相对滞后。因此,尽管从文本上规定上,建立了超越私有制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但在制度的运行中,由于有些社会主义国家官僚主义的滋生蔓延,因而人民群众的优势地位并没有能持续有效地体现出来。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引领者、实践者,所主张的社会理想不仅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而且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是人类本真价值的信仰者、追求者。因而,中国共产党不仅取得了执政地位,而且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和相关制度的松弛,因而一些党员干部、国有企业管理者把工作上的职位优势变成了谋取个人利益的优势,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侵害了人民的现实利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因此,这次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除了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坚定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理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仅要能够带领人民求得解放,而且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引领和激发人民群众通过共同奋斗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努力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最终得以实现。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状况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还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不发达的国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区域之间差别还较大。相对来说,脑力劳动者、城市工作者、东南沿海地区工作者占有一定优势,他们的生活条件要优于体力劳动者、农业生产者和西部地区工作者。当然,即使在脑力劳动者、城市工作者、东南沿海地区工作者内部贫富差距也不小。这些问题,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我们对这一制度实现的具体形式的认识、探索还有很多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私有制社会的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的资本占有者、技术拥有者,的确拥有了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在资本主义社会后期,随着社会整体财富的增大,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条件也得到了保障。问题是,我们既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没有必要再回到一个从制度设计上较为低级的资本主义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更多的财富,以解决我们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事实上,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中国现在已经创造过或正在创造这样的奇迹。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出在体制机制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改革开放。旧中国由于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三座大山之苦,新中国才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的中国人民未能接受资本主义,今天的中国当然既不可能回到封建主义,也不可能回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很难移植,改革开放前,我们曾移植过前苏联僵化的命令主义经济制度,结果如何,大家都清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运行所需的约束条件很难在短时间内到达,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美国借助武力、美元,企图将自己的社会制度移植到中东、北非甚至西亚,结果如何呢?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不仅中东、北非、西亚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无法同美国比,就连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也是天壤之别。
我们不能因为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健全不完善而消解制度,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谋取不当利益,获取自身的不当优势地位。人的需要不仅是多样性的,而且具有扩张性。就是说,需要不仅可以过度化、而且可以病态化、反主流化。这些需要都可能给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带来危害,甚至给一个民族、国家带来危害。总之,如果过于追求极端差异化的、私人化的生活方式以体现自己的优势体位,对于注重物质享受者来说,就会成为过度消费主义者,为物欲所累;对于注重非物质享受者来说,就会成为反理性主义者或非理性主义者,甚至成为迷狂者,追求所谓的“超凡魅力”。
以上状态尽管是阶段性现象,但已动摇了部分群众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自信,动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对于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由于其理想信念是实现共产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自觉,因而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必然是公而忘私,为人类平等自由而奋斗终生,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定位为人民的公仆,不可以追求过度差异化私人化的生活方式;否则,就是违反党纪党规。所谓的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就是追求一种过度差异化的生活方式。对于何以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明确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讲好“四个清楚”,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
之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是因为生产力当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现代社会,人的因素关键是能力问题。尤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能力。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后现代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由资本家独有发展为股份制,财富的增加由主要靠科技含量转变为科技含量和设计者、管理者的创意并重。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占公司、企业总利润中的份额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那些因先天、疾病、天灾人祸等原因造成的能力缺陷或不足者,政府给予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只要有工作岗位,人们的生活就不会有问题。
就中国目前来说,实行市场经济后,之所以会再次出现两极分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者的收入同其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比,所占份额不断下降。这就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每个人都要通过接受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这样才可以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事业自信,在真诚热爱与执著坚守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给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造成最大伤害的就是官僚主义及其表现。其实,官僚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能力自信问题。目前,少数贪官动辄贪污受贿上千万,甚至几亿。为什么?在我们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能力自信,尤其是对自己的预期没有自信,对自己的家人、后代没有自信。贪官经常说“有权不使过期作废”就是他们缺乏能力自信的写照。正因为如此,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四个自我”,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是说,如果有了能力自信,也就有助于“四个自我”的实现,以往奋斗时期的那种干劲、能力就复原了,在竞争中就又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当然,目前,中国共产党还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在眉睫,尤其是提升现代国家治理能力。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运用我们党9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法上要转变那些早已不管用的老办法和不顶用的软办法,尽快学会新办法,敢于采用硬办法。提升现代国家的治理能力的关键是既遵循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又能协调和平衡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和城乡的利益诉求和满足问题,从根本上消解人民群众的怨气。这样的能力不仅要具有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保护生态的本领,而且这些能力要素还要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转变和世界格局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优化组合。
(作者:欧阳媛,北京联合大学纪委副书记;王维国,北京联合大学宣传部部长。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