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转变与南通早期的城市现代化变迁

2014-03-21 10:38邹浩
关键词:张謇

邹浩

摘 要:张謇从一名晚清状元转变为一名倡导地方实业建设的商业家,他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巨大的转折。张謇在他实业思想的指导下,一生建树很多,包括实业建设、交通水利、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等。他在地方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南通及周边区域早期的城市现代化,当今南通及周边区域的发展成就与之密不可分。可以说张謇是中国早期城市现代化实践的伟大开拓者,他所进行的创新与开拓,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当今的中国城市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謇;南通区域;早期城市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36-03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省海门厅长乐镇人,清末状元,实业家。晚清民国时期积极倡导地方的自治理念和实业建设。先后任南京政府实业总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水利总长。脱离政界后,辞官归乡,主要进行实业建设和地方自治,使南通及周边区域开始了早期的城市现代化。

一、张謇从传统士绅向绅商的转变

张謇为清末甲午科状元,与封建时代的文人一样,从16岁录生员起,一直在科举之路上为入仕奋斗。他屡次参加应试,希望靠自己的力量考取功名以踏入仕途,这大概是封建时代中国读书人最好的选择。状元及第后被清政府授予六品翰林院修撰,后至三品官衔,可以说从初做生员到中年期间,一直是中国传统绅士阶层中的一员,是清朝统治阶层的社会基础,亦可以说是清廷的维护者。

张謇状元及第之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新败,他主张对外强硬的政见与恩师翁同龢所属的“清流”一派非常相近,名噪一时。然主战与主和两派激烈斗争之际,其父亡故,遂依例回籍守制。守制期间,于1895年初,张謇奉命在通海举办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对长江下游的侵犯,但是《马关条约》条约的签订使通海团练也随即停止;又于1896年奉命在通州成立商务局,随即筹备在南通创立大生纱厂,大生纱厂于1898年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建成投产。大生纱厂的创立标志着张謇向绅商转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后苦心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随着大生纱厂的正常运转,张謇几乎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他的实业活动上来了,陆续开办的各种实业构成了他在地方的实业体系。张謇身处清王朝崩溃与北洋政府执政的混乱时代,“似乎是一个结束两千年封建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大人物,同时亦是走向新社会,热心向社会服务的一个先驱者”[1]这时他已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绅士那样了,而是利用自己江苏名绅的身份创办近代的民族工业,发展高等教育。在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清末民初,随着思想的转变以及其实践活动的深入,他的身份也在实际的发生着变化,他从一名传统的绅士转变为一名绅商。

二、张謇的实业和自治建设与南通早期的城市现代化

传统南通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兼有少量的手工业和商业,没有近代化的工商业。张謇于1895年开始在地方兴办实业,初办大生纱厂,随着大生纱厂的有序运作,兴办实业的步伐也随之一步步深入,从起初的工厂实业,到随后的农垦建设、水利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慈善福利建设以及市政各方面建设等,所形成了一套适应地方发展的自治体系,促使了南通早期城市现代化的开始。

农垦建设:大生纱厂壮大后,生产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棉花。南通地区因沿海沿江,素有大量的滩涂地和荒野地,张謇就在这滩涂地上成立了通海垦牧公司。通海垦牧公司采用了公司加农户的中西结合的新经营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开垦与建设的效率,有效开发了通州沿海滩涂,建立了产棉基地,实现了纱厂原料自给,其后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些盐垦公司等,这同时也促进了南通荒野滩涂等无人居住地区的开发,协调了南通区域的发展。

水利交通建设:南通位于长江口北岸,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自古有水患灾害,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水利交通资源,张謇趋利避害,以私人身份聘请了西欧及美国的一些水利专家来到南通科学治水,在此基础上修建运河与港口,并在1901年创办了大生轮船公司,极大的促进了南通及周边区域水上交通的发展,联通上海的通申线的开通,唐闸与港区之间的港闸公路及一些辅助公路的修建,连接了城西唐闸的工业区、长江边的港口区、狼山的风景区及老城区,初步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区域格局,他所主导的水利及交通建设改变了古代通州典型的州城格局,使其在城市格局上开始探索向现代城市的转型。

文化教育建设:传统南通地区的教育和中国其他府州地区的教育一样,都是府州县学,私塾学堂,单纯以教授“四书五经”、“先知典故”等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知识面单一。而且考虑到经济水平的话,能够供养学童应试并逐级接受高水平教育的的家庭毕竟是少数的,也就是说,只有少数人能够成为“读书人”。这对大众教育的普及和教育内容的扩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张謇很早就认识到“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2]。后来在他自订的年谱中所说“甲午后,益决实业、教育并进迭用”[3]。这说明早在甲午前后,重教与重商并进的思想就已初步形成。他认为兴办实业与兴办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兴办实业离不开人才,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若教育不兴必造成人才的缺乏,长久以往不利于实业建设。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张謇在南通发展实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地方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初办实业获得充足的资金后,自1901年始张謇在二十余年间先后耗资二百余万元在南通地方创立包括多类专门技术学校在内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体系。如1902年在通海垦牧区创办的农学堂,培养专门农业人才;1903年创立的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为通州区域两百余所小学输送了一半以上的教员;1909年创办商业专科学校;1912年创立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培养专门医学及护理人才;1912年创立的南通纺织学院,为中国乃至东南亚和北美棉纺织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1914年,在农业专科、医学专科和纺织专科整合的基础上,他又创立了综合的南通大学。此外,他还创办社会性教育以辅助学校教育,于1905年在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同年建立翰墨林印书馆,1914年建立图书馆。张謇创立的学校与社会教育体系使南通区域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精神文化面貌与人口素质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优化,使城市软实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城市文明的现代化。可以说,张謇是近代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伟大开拓者和实践者。

慈善事业建设:“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4]。可以看出同南通的其他实业一样,张謇也非常重视地方慈善事业的建设。他在南通所创建的慈善事业基本覆盖了南通的各个弱势群体,大致也可以构成一个慈善体系,如专门收留弃婴的“育婴堂”;任贫苦人使用的“义园”;收留本地乞丐教其学一门手艺,给予外地乞丐并加以遣送的“栖流所”;专门赡养老人的“养老院”;建立为贫苦人民学习手艺谋取生活的“贫民工厂”;专门收留残疾人的“残废院”;还建立专门招收特殊学生的盲哑学校,并辅以开办狼山盲哑学校师范科,专门培养所需的盲哑教师。张謇所构建起的这套慈善体系明显带有地方自治的色彩,是近代以来南通慈善事业的开端,与实业建设和教育事业建设一样,慈善事业建设亦为南通近代社会发展的一环,这直接造福了南通地方的下层百姓,无形中产生了一种“社会人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此外,他对城市及周边进行了初步的市政建设,如改善城市周边环境;扩建旧城,开拓新城;修马路,建公园;设立邮政,架设电话线;建设公共行政设施;开辟金融商业区,发展建饮旅馆、娱乐休闲等服务业等,这些初步的市政建设,都加强了南通的城市基础性建设,增加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功能,奠定了南通早期的城市化风貌。

实业建设、农垦建设、交通水利建设、文教建设、慈善建设以及初步的市政建设,构成了张謇在南通创立的城市自治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标志着南通早期城市现代化的开始,是南通由传统州城走向现代城市的初步探索,它不同于租借和商埠城市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中国人以自己的理念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先例。与同时期的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5]。

三、张謇的区域和农村建设与南通早期的城市现代化

近代乡村建设应当这样定义,即近代中国进步人士(包括实业家、学者、社会团体和政府官员等)在乡村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从政治、经济、教育、风俗等方面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改良活动[6]。张謇虽然没有提出乡村建设的概念,但是其“村落主义”的思想以及“经营乡里”的实践确实使南通的乡村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南通地处长江口北,紧邻上海,虽然不是开埠通商城市,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经济上,尤其是农村经济上也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极大冲击,传统自然经济已无法维持,造成了农村经济凋敝、农村社会发展下滑现象。张謇自始就认为农业、工业和商业是3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主体,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必须坚持农工商协调发展,尤为以农为本,以工促农,以农为本必先兴农村,在“兴农”思想的指导下,张謇在南通区域内开始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包括教育、自治、慈善等各项事业在农村的开展,这背后是以其雄厚的实业财力作为后盾的。比如教育方面,在周边乡村和垦牧区建立包括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在内的乡村教育体系,提高了乡村教育水平。在地方教育会及劝学所下设有巡回文库,这是一种富有当地乡村特色的流动图书馆,图书用木箱装置,定期在各乡村所设的公共阅览室间传阅,增长了人民的学识,促进了乡村社会文化的进步。但张謇不像近代的其他乡村建设者那样单纯从教育入手来建设乡村,而是从实业入手,解决了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所面临的资金问题,这同时就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本土现代工商业也在乡村初步发展起来。

这种从实业入手建设乡村的做法,使乡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刺激了当地乡村市镇化的浪潮。如在乡村或荒野中建设起来的垦区、公司等,慢慢的聚集了从区域中心分流来的大量人口,逐渐形成了一些现代意义上的市镇。棉垦区的开辟不仅使附近原有的集镇兴盛,成为垦民聚居、物产集散的中心地点,也发展成为新的集镇,海复镇就是在通海垦牧公司的基础上形成的。众所周知,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掀起了城市周边的市镇化浪潮,这是最为显著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所以衡量一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市镇化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张謇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所掀起的市镇化浪潮无疑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周边乡村初步发展为早期现代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乡村市镇化的发展就使得南通城市化建设更加完善,城市化水平更加提高。早期的南通城市现代化不光是在中心区域进行的城市化改造,亦离不开整个区域内的乡村建设,这体现了张謇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思想,令南通的城市现代化模式在当时的中国独树一帜。

张謇的实业思想及其实践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包括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其他社会改良措施来改变传统中国城市与乡村的现状,以达到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目的。他以一名实业家的身份在南通区域内所进行的改良创造了一种中国早期城市化发展的典范,即中国人以自己的理念来规划城乡建设,促进城乡发展,改良社会风貌。这使得南通代表了中国一个时代的城市变迁。南通被誉为是“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7]无疑证明了张謇的成功。在近代中国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张謇这样一个从传统士绅阶层分化出来的实业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城市现在化的篇章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5〕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3):46.

〔2〕〔3〕张謇.张謇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06,864.

〔4〕张謇.张謇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68.

〔6〕熊彤.中国近代乡村建设的另一种典范——张謇的南通乡村建设[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124.

〔7〕赵鹏.状元张謇[Z].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张謇
伟大的爱国者——韩国钧与张謇
不靠谱的爸爸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论张謇的日本观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陈锦石:传承张謇精神 成就事业荣光
张謇发奋
联墨双馨六
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渊器 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