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包 斐,苏 婷,卢德生,王桂跃
甜糯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及前移防治试验
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包 斐,苏 婷,卢德生,王桂跃*
(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 东阳 322100)
2010-2013年对浙江省主要甜糯玉米品种玉米小斑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在2012-2013年进行甜玉米小斑病的前移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在浙江省甜糯玉米上危害较重,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始发,至乳熟期病情最重,且秋季发病重于春季,糯玉米对小斑病的总体抗性水平高于甜玉米。药剂阿米西达、爱苗和世高前移处理均能有效防治玉米小斑病。
甜糯玉米;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前移防治
玉米小斑病由玉蜀黍平脐蠕孢菌引起,是我国玉米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在大部分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严重,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1]。 浙江省以甜糯玉米种植为主,品种较多,抗性水平差异较大,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玉米小斑病常年严重发生[2]。小斑病多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此时玉米植株较高,进行喷雾防治的操作难度很大[3]。作者针对浙江省甜糯玉米种植现状,调查了不同年份小斑病发生的特点,分析小斑病发生规律,并选择杀菌剂对小斑病展开前移防治试验,以减轻化学防治难度,达到防病增产的目的。
1.1 发生规律调查
2010-2013年,每年春播前在市场上搜集浙江省已审定的甜糯玉米品种,进行集中种植鉴定,每品种种植4行,约100株,常规水肥管理,自然发病。玉米小斑病始发时记录发病时期,乳熟期调查玉米小斑病发生情况。调查时目测每品种群体的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病害症状,记载病情级别[4]。
1.2.1 材料
试验于2012年秋季和2013年秋季在东阳玉米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供试甜玉米品种为浙甜6号和超甜135,种植密度52 500株·hm-2。供试药剂阿米西达 (嘧菌酯,25%悬浮剂)和爱苗 (300 g·L-1,苯甲·丙环唑乳油)为先正达 (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出品,世高 (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为瑞士诺华公司出品。
1.2.2 方法
2季试验均设3个处理:阿米西达300 m L· hm-2,爱苗300 m L·hm-2,世高450 g·hm-2,喷药液450 L·hm-2,以喷等量清水为对照(CK)。小区面积90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玉米生长至8~9叶龄时第1次施药,11~12叶龄时第2次施药,间隔2周。常规水肥管理。
1.2.3 调查项目
第1次和第2次喷药前、乳熟期共调查玉米小斑病发生情况3次,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连续调查30株,按照玉米抗叶斑病鉴定病情级别划分标准调查病株发病级别[4],计算病情指数。 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各处理防效差异。
2.1 甜糯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
2.1.1 发病时期
当u0在+E和0之间变化时,有10个工作状态被包含在电路每个开关周期的工作过程中,电路特征波形如图3所示,图4为各工作状态等效电路图.
根据2010-2013年调查结果,浙江省甜糯玉米小斑病主要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灌浆期发展迅速,乳熟期最重。
2.1.2 春季发病情况
从表1和表2看出,2010-2013年春季浙江省不同甜、糯玉米品种小斑病总体发病均较轻。糯玉米品种年际平均发病级别为1~3级的占95.43%,5~7级的为4.57%;甜玉米品种年际平均发病级别为1~3级的为79.89%;5~7级的为20.11%。说明糯玉米对玉米小斑病的抗性总体水平要高于甜玉米。
表1 2010-2013年浙江省甜玉米品种春季玉米小斑病发病情况
表2 2010-2013年浙江省糯玉米品种春季玉米小斑病发病情况
2.1.3 相同品种同一年份春秋二季发病差异
2010年相同玉米品种,秋季小斑病发病级别显著高于春季,但品种间差异较大 (表3)。说明大部分品种秋季种植更容易发生小斑病,且发病级别更高,产量损失也更大。
2.1.4 同一品种不同年份发病差异
表4表明,在2010-2013年试验中连续种植的甜、糯玉米各10个品种,部分品种玉米小斑病病级在不同年份间变化较大,如超甜4号,金银818,燕禾金2005,渝糯7号、浙凤糯2号等,也有部分品种小斑病病级在年际间变化较小,如金凤甜5号,先甜5号,苏玉糯2号等。说明玉米小斑病的发生除与品种抗性有关外,与每年气候也有较大关系。
表3 2010年相同玉米品种春、秋二季玉米小斑病发病情况
表4 同一甜、糯玉米品种在2010-2013年玉米小斑病发病情况
2.2 前移防治效果
2.2.1 防效
2012年试验,2次施药前均未发现小斑病发生,抽雄后下部叶片逐渐有零星病斑发生。2013年试验第1次施药前玉米下层4片叶片有零星小斑病发生,病级均在1级,第2次施药时病情无明显发展。
2年试验在授粉后病情发展都较快,到乳熟期病情最为严重。乳熟期对小斑病的调查结果,2013年的整体发病情况轻于2012年,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都显著低于清水对照,不同药剂间无显著差异,防效均在50%~60%左右,其中阿米西达和爱苗的防效稍优于世高 (表5)。
表5 不同药剂处理对甜玉米后期玉米小斑病的防效
2.2.2 药害
试验期间未见药害情况发生,说明供试药剂在施用剂量和浓度下对供试甜玉米品种安全。
通过调查,玉米小斑病是浙江省甜糯玉米生长后期严重发生的病害,其发生流行主要与品种抗性和气候条件相关。甜糯玉米品种对玉米小斑病抗性较差,造成总体发病率较高,糯玉米品种抗性优于甜玉米。浙江省气候温暖湿润加剧了玉米小斑病的流行[5],不同年份气候变化造成了玉米小斑病发生在年份间的显著差异,而连茬种植造成秋季比春季发病更重[6]。
通过2季试验,表明在甜玉米拔节期以前施用杀菌剂可显著减少穗期玉米小斑病的发生。由于小斑病多在抽雄期以后发生,此时玉米植株高大,田间郁闭,药剂喷雾防治操作较为困难,在实际生产中无法大面积应用。因此在小斑病常发地区,采用前移防治可显著降低防治难度,但前移防治对杀菌剂的要求较高,需用防效好并且持效期长的药剂[7]。本试验中阿米西达和爱苗在距第2次施药20 d以上时对小斑病的防效仍保持在60%左右,说明这2种药剂的持效期较长,可用于甜玉米后期玉米小斑病的防治。
甜糯玉米产量和食用品质是重点考查的目标性状,是品种审定和能否扩大推广的主要依据。品种抗病育种的进展缓慢,是造成甜糯玉米病害发生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浙江省气候特点也是造成甜糯玉米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对防治工作重视不够也加重了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流行。因此种子研发部门要加快抗病育种进度,种植者应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适时进行化学防治,减轻玉米小斑病对甜糯玉米生产的危害。
[1] 王晓鸣,晋齐鸣,石洁,等.玉米病害发生现状与推广品种抗性对未来病害发展的影响植物病理学报 [J],2006,36(1):1-11.
[2] 王桂跃,俞琦英,谭禾平,等.甜糯玉米新品种抗病虫性的鉴定与评价 [J].玉米科学,2012,20(3):134-138.
[3] 王晓鸣,王会伟.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及其防治 [M].金盾出版社,2009.
[4] 王晓鸣.玉米抗病虫性鉴定与调查技术 [J].作物学报,2005(6):53-55.
[5] 姚丽美,王猛,马佳,等.2011-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玉米病虫还发生规律初探 [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7):98-101.
[6] 田耀加,赵守光,王晓明,等.鲜食玉米种质抗病鉴定及其产量分析 [J].广东农业科学,2013(4):3-6.
[7] 李金堂,傅俊范,李海春,等.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药剂防治持效期的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2,3130.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435.13
B
0528-9017(2014)12-0000-00
文献著录格式:韩海亮,谭禾平,赵福成,等.甜糯玉米小斑病发生规律及前移防治试验 [J].浙江农业科学,2014(12):0-0.
2014-10-15
金华市科技项目 (2012-2-059);国家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项 (CARS-02);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2012C12902)
韩海亮 (1984-),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
王桂跃。E-mai1:zjdyg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