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Part 1
缺失的激情,职场生活的种种痛苦,正是提醒我们改变的信号
“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哲学。
吸引新人,不靠薪资,靠价值观,经济衰退,他决定哪怕只靠苔藓生存下去,也绝不裁员。他是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他创办的京瓷集团,每个员工都知道自己每天生产的产品会给公司带来多大利益,这份荣誉感贯穿在每个员工每天的工作中,哪怕公司面临困境,员工始终不离不弃,甚至有员工希望死后可以葬在公司墓地。
这份高涨的热情是很多职场人想要的——网络上曾流传着一句激起无数职场人感同身受的大白话:“上班的心情,比上坟还沉重!”当年我们手持offer,仿佛前程万里尽握在手的激情去了哪里?真希望我们的激情也能飞起来。
激情是一定会消失的
在联通公司做数据后台支持的Terase这样形容自己的职场现状:“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等待下班,每周最期待的时间就是周末,每天在混日子。但这日子混得还很痛苦,因为每天都有无数杂事等着处理,这些杂事包括处理业务投诉、写报表、写总结,甚至帮领导改PPT。”对于Terase来说,这份工作没有让自己产生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这是激情缺失的根本原因。
跟Terase选工作的心态不同,王洁当年是顶着无数光环,经过7轮面试杀进这家世界500强公司的。但工作四年后,“最初做空中飞人时,我是很兴奋的,多骄傲的精英生活写照。但这么高效运转了三年后,每天陷入高强高压的工作无法自拔,工作和生活都像在走程序,没有一点力气去想另外一种可能。”王洁试图一步步接近别人定义的成功,却距离自己的期望越来越远。
浇灭职场激情的因素来自内外环境的失调,外部包括:办公室斗争、不科学的办公流程、环境不能满足的个人需求、工作给你的土壤已经见底了;内部包括:职业成就感的缺失、自我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的错位、内心喜好需求与工作脱节、职业身份成为定义一个人的全部、个人价值和存在感缺失、人被零件化。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些缺失的激情,职场生活的种种痛苦,正是提醒我们改变的信号。
需要重新正名的激情
激情,在爱情中,可以把它的本质解释为大脑皮层中羟色胺的分泌,这种激素延伸出无数恋爱的征兆和体征:人总能保持亢奋状态;容易满足,有情饮水饱;更愿意为对方付出;创意无限,每天送礼物不带重复……那么在职场中,让你能承受高强高压工作、抗衡重复劳动、pk办公室政治的“激情”,本质上是什么?
Part 2
选择留下,比选择辞职放弃,更需要付出心力
对此,在深圳一家主流媒体做首席记者的恒嘉体会深刻:“维持激情的要素有三层:第一层是经济收入;第二层是身份认同和社会存在感;第三层是个人存在意义。往往第三层是最容易被人忽视,但却是职场激情最重要的核心要素。这是剥去了职业身份之后,依然存在的一种‘尊严和‘肯定。我做记者已经八年了,当时是一心喜欢这个工作才进这个圈子的,希望能给社会带来一些好的影响。这么多年中,初入职场的那股激情,是有所减损,但这份工作给我自己所带来的满足感和个人存在感的体验,让我可以一直很好地坚持下去。去年,我追踪报道富士康事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唯一一个存活下来的人身上,报道他回家乡做鞋子生意。后来,他给我打电话,说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感谢我们的报道。诸如这样的一些认可,让我觉得自己的存在,于别人是有所帮助的。”
能够让你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并且能够不计较其中的琐碎和重复甚至杂事的折磨的,其实是内在的激情,是你内心对自己所做的职业有一份爱情一样的爱。
重燃,从低谷开始
《2010中国薪酬白皮书》首度发布了员工离职率,根据50多万人次的样本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员工的总离职率是8.55%。而怡安翰威特2013年1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全国离职率已增至18.9%。在目前的大环境里,作一个“辞职”的决定仿佛很容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至少比在职场瓶颈中挣扎,跟日益递减的职场激情博弈要容易太多了。
但问题是,到了下一个工作岗位,你的职场状态就会回升吗?2005年从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的小何,至今已经历了5次跳槽。最初在通信公司做后台技术支持,一年后觉得这个工作太死板,与自己的个性不符,很快跳槽到另一家通信公司做售前,被派驻国外工作。但长期的国外生活又让小何觉得与国内大环境脱节,于是辞职回国。在国内某家中小型的电讯公司工作半年后,又因为接受不了那里的国企作风再次辞职……最近,他又开始新一轮的积极面试,但有一半以上的雇主收到他的简历后,都对他的职场稳定性提出质疑。
从事HR工作十年的王烨说:“面对形形色色的求职者和辞职者,我留意到他们职业变动共同的一个理由就是:遭遇瓶颈,在现有的工作找不到激情和动力,需要换一个更适合自我发展的环境。要反思这个问题:工作几年后,怎么当初选择的地方就变成不适合的环境?环境其实没什么变化,只是自己有点找不到北。不如你换个角度看——我不在瓶底,而在瓶颈,应该为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鼓掌。”
选择留下,比选择辞职放弃,更需要付出心力。在瓶颈中,如何突破重围,重新找到自己的激情?
前华夏证券总经理徐女士已在职场奋战二十八年,“当我换到第二个工作,三年做到经理后,我发现一件事,就是做任何工作,到一定位置,发展速度一定会变缓。”从瓶底到了瓶颈,意味着我们已经从3楼来到了8楼,所看风景不同,所要能力也肯定与最初不同,当所有要求都变高时,沮丧和挫败感也更容易出现。
Part 3
一个提升,人会变得稳定,有内在的持久的支持力
徐女士列出了更高职位需要的职业技能:整体意识,即提高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比起单纯的技能要求,这显然更具挑战。眼光是否能打开,甚至要与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经验斗争,这些都需要觉察和学习。徐女士是通过邀请不同的人来办讲座,跟人事部学习高效管理,并对不合格的下属说“不”这些努力,完成对自身瓶颈期的逾越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进退时,心理能量很低,根本做不到期待当中的180度华丽转身。大多数人把改变设想得过于完美,期待一步到位,而事实的落差,让他们失望,甚至产生自我怀疑,放弃了转变的可能。这个时候不妨把改变的目标值设定得小一些,10度的改变,30度的改变。聚焦在可以改变的小地方,一点点集聚重燃激情的燃料和能量。
见证,总有外来的刺激
“这两年,有好的工作机会,有跨国大企业,有比现在翻了几翻的待遇,也有更清闲的职位,但所有这些都没有让我松松土。因为,当我从国企跳出来,开始做证券时,我想明白一个道理:总有外来的刺激,跳槽是没有止境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曾说过:“激情不是浮夸张扬(这些外在的令人兴奋的点),而是某种内心世界的东西。”
“当我知道自己真正在意的是生活的平衡、团队的支持时,可以刺激我兴奋点的,已经不局限在那些很容易讲述的外在条件,比如薪水、Title等。我和工作有了情感联结,我的喜怒哀乐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提升,人会变得稳定,有内在的持久的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