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汪李莉个人简介
汪李莉,中共党员,女,小学音乐高级教师,1969年6月出生,大专学历。1989年开始从事小学教育工作。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在云岩区林木小学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后调省府路小学继续从事少先队辅导员工作。2005年担任贵州省以及贵阳市少先队副总辅导员,2009年担任省府路小学副教导主任及校总辅导员。2011年任省府路小学教导主任,2012年9月任茶店小学副校长,2013年任茶店小学校长。“千校万师”第3期学员,“千校万师”授课教师。
当我走进茶店小学,今天这里的一切让我耳目一新——到处整齐有序、每一个角落都一层不染,干净到楼梯都可以做一面“镜子”;校园围墙上、楼梯过道上无处不彰显着这个学校独有的文化。在和学校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这么多的变化都是因为他们的新校长——汪李莉。
汪李莉,从事教育工作25年来,她所带的少先队大队受到过国家和省市各级的无数次表彰,她个人也曾获得过全国、全省诸多荣誉。但是,在汪李莉看来,荣誉就像跳高运动员眼前的横杆,获得的荣誉意味着新的起点。人生就像跳高一样,需要不断去超越。
放下架子
走进校园左边的宣传窗教师风采栏里,我惊异的看到:汪李莉的相片不在第一,也不在中间。我好奇的问她:“汪校长怎么你的相片没放在第一个呢?”她含蓄地一笑、幽默地说:“我个子小,很多事都是我们的男校长撑着的。”
记得她刚来学校的时候,发现校门口的那条马路车流量很大,而且车速很快,为了学生的安全,她在学校的“三个五”中提出:不走学校门口的斑马线。她很清楚:这里的学生75%都是进城务工子女,还有25%的学生也是茶店乡的。只有规定恐怕是无法执行的。刚开始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她就和书记跑到校门口去阻止学生穿越学校门口的斑马线。开始有很多学生、家长、老师都不理解,可是现在全校的党员已经自愿戴着绿丝带到马路对面去监督学生上学和放学走天桥。她没用更多的语言去安排老师、没用更多的语言去批评学生。现在学校门口的交警都不得不赞叹:汪校长,你来了我们的工作都轻松了。因为孩子们现在已经不走校门口的人行横道了,都绕道走人行天桥。
她就是这样放下校长的架子去做自己想到的事。正如她的座右铭里说到的: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便只顾风雨兼程。
只因有爱
汪李莉已经在这个自己钟爱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20多年。20多年来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事业,献给了可爱的少年儿童。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爱心,让孩子们学会关心他人,组建各种特色小队,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她组织学生向结对学校开阳三小、开阳潘桐小学、安顺双堡小学捐款、捐物、捐书,并把手拉手学校的学生代表接到学校共度“六一”。汪李莉还常常组织队员们到福利院及孤老家里献爱心、送温暖。社区有一位叫蔡必华的孤老太太和一位残疾人,长期卧病在床,汪李莉带着送温暖小队的队员来到老人家里,开始同学们嫌老人家里有臭味,有的甚至不愿进屋,她二话不说,卷起袖子洗碗、扫地干了起来,孩子们见老师带头,只好硬着头皮捂着鼻子跟着干。汪李莉停下手中的活,对孩子们说:“蔡婆婆家里有股味道是吗?”孩子们都点头。汪李莉又说:“这是因为蔡婆婆有病在身,又没有人照顾,如果我们不帮助她,她的生活条件就更差。”孩子们明白了道理,七手八脚的跟着干了起来,有的同学还把自己带来的食品亲自喂到老人嘴里,老人感动得哭了。多年来她一直坚持着,直至把老人送离这个世界。她总是说现在的孩子被爱得太多了,我有责任让孩子们学会去爱。
来到茶店小学后,她发现:他们不敢于陌生人说话,他们从不说自己的家庭,他们更不会说自己父母的职业。于是汪校长来到这里后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和老师们去家访,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她掌握了各种情况后,她知道孩子们对自己的家庭没有自信。有一次她问一名学生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孩子就低着头小声的说:爸爸是擦皮鞋的,妈妈是买凉粉的。她知道孩子因为父母的工作而自卑,于是她大声的对孩子说:“你的父母好伟大,可以做大家都不愿做的事来帮你读书,我可没有这种勇气去擦皮鞋买凉粉来供养我的孩子。”从此这个孩子见到汪校长都能勇敢的说话了。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回自信?当汪校长为这个寻找思路时,正巧碰到了区教育局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于是她利用自己20多年辅导员工作的经验,亲自和音乐老师编排了《同是祖国的花朵》,在台上孩子们都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家庭,并且学会了怎样去关心自己辛劳的父母。更让汪校长自豪的是,这里孩子们的表演才能并不比名校的孩子差,孩子们精湛的表演迎得了阵阵掌声,孩子们在这次表演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云岩区的一等奖。每次说起这件事,汪校长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找到自信。
舍得付出
在生活里,汪李莉也是个普普通通的母亲,也有孩子和家庭。为了钟爱的事业,她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她从来没有同自己的孩子过一次“六一儿童节”。由于工作繁忙,她读小学的孩子,每天也只能跟着她呆在学校里等妈妈下班,工作投入时,她完全忘了孩子的存在,孩子经常对着妈妈说:“我饿了”。
2006年,正是中考的关键阶段,汪李莉却带队在部队军训,就连正在准备中考的孩子也无暇顾及。以致孩子在填报志愿时,不得不乘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到部队找妈妈商量。也就是在这一天,孩子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我这个有妈的还不如人家没妈的,简直就像一个孤儿!”最终,别人的孩子都顺利升入重点高中,汪李莉的孩子只考取了职高。面对孩子,汪李莉除了愧疚还是愧疚。就这样,汪李莉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选择了事业,在学生与孩子之间选择了学生。
这就是汪李莉。一个深深爱着自己事业的人,一个把奉献看得高于一切的人。
学有所用
汪李莉她的学历并不高——大专学历。可是在她25年的工作中,她从没有放松过学习。她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汪李莉把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工作如何繁忙,只要有时间她就坐下来读书,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并利用节假日跑书店、图书馆查阅资料、研究儿童心理学。
同样当她有机会来团校“千校万师”学习时,她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学校,让所有的老师都受益,回到学校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中去。首先她召开班主任培训会,把在团校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第一阵地的优势,充分挖掘学校源远流长的历史,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为目标,让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陶冶情操,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活动促教育,寓教育于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和学生到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让孩子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民族精神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以家长学校作为向家长宣传的主渠道,帮助和引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并协助学校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促进的教育网络。
要求教师研究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方法和新形式,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
她说: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每一个老师都动起来,才能让我们学校受益,让我们的孩子受益,让我们的社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