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
一个人无意中进入诗并不难,难的是进入一首名诗。比方说过去,有一名弹琵琶的歌女,在行业内部,也曾名噪一时,年纪大了以后,只好草草嫁给一个没文化的土大款,婚姻也不幸福。偶然的一个秋夜,老公出去经商,自己在船上弹琵琶,排遣寂寞,恰巧被白居易听到了,写了一首《琵琶行》,这个歌女的事迹也跟着流传千古了。
再比方说一名牧童,在清明节的细雨中,牵着牛出门,正碰到杜牧问路。热情的牧童向杜牧推荐本地最有名的酒店,一并把路线指给他,没想到自己因此进入诗中。看来,科技的不发达是诗意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假若杜牧有3G手机,上面再下了某某点评网的APP,直接找来一顿酒足饭饱,恐怕就没了再写此诗的雅兴。
通常来说,工作调动,容易提高入诗的可能性。例如一名姓杜的干部,有一年,上面要把他从首都调到地方去工作。本来碌碌无为的他,因为临走前王勃给他写了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此天下闻名。诗中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被一代代吟唱下去,而杜少府以后的仕途究竟如何,却少有人关心了。
还有位姓元的,在家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一日,他接到命令,要去出使安西,临走前,朋友为他送行。朋友中有一位叫王维的,为了让他多喝两杯,能够稀里糊涂上路,写诗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酒劝得高明,诗也写得伤感,恐怕那晚,元二非要喝得酩酊,才对得起这首传世名作。
工作调动总牵扯到离别,离别多惆怅,惆怅多写诗。所以,如果你经常东奔西跑,又有一些诗人朋友,入诗的概率就大。例如董大,搞音乐出身,名气不算太大。史料上说他少年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过乞丐,向人讨饭。搁到今天,颇像一名流浪艺人。流浪有流浪的好处,行万里路,遇见的人多。李颀写过《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称赞他的音乐“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高适那首《别董大》。高适知道董大有丰富的流浪经验,饿不着,好歹到哪儿都有酒局,所以才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实,因入诗而出了大名的,有两个人值得一说,这一女一男,一个入了杜甫的诗,一个入了李白的诗。于是,在诗圣和诗仙的名句中,他们的名字被历朝历代男女老少背得滚瓜烂熟———黄四娘,还有汪伦。
关于黄四娘的身份,一直很有争议,有说就是一般妇女,有说是花农,有说是已故尼姑。清代的浦起龙认为黄四娘是古代唱歌、跳舞供人娱乐的“伎人”,这个观点今天也被推翻。
比起黄四娘,汪伦倒是有名有姓,但是,有名有姓的人,想确定身份,也不容易。按李白写的诗来分析,这个汪伦绝非凡夫俗子,不但招待得好,而且是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中人”。因为除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赠汪伦》之外,李白还写过《过汪氏别业两首》。从“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上来看,一般的农民是不会被李白如此称赞的。汪伦也不是一般的土财主,他能够“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堪称有钱又有雅趣。另外,在陪酒的场面和水平上,也能显示出汪伦非同一般的身份,“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这才把李白喝得酣畅淋漓,斗酒诗百篇。
“借太白一诗而留名后世,亦如黄四娘因杜甫一诗而传,诗人之笔可贵如此。”他们就这样,一不留神,被千古吟唱了。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让我们上《高中生》·高考网一起来阅读“诗仙”“诗圣”的作品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