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镇产后抑郁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

2014-03-20 12:40刘小琼周笑珍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6期
关键词:产后抑郁社会支持

刘小琼+周笑珍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产后抑郁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产后抑郁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在本院分娩的产妇10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产后抑郁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及爱丁堡产后抑郁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后抑郁知识的知晓情况得分为:产妇得分(36.38±3.30)分;丈夫得分(37.55±3.90)分;家人得分(17.52±2.90)分。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9.7%,对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性格、婴儿性别期待、孕期不良事件的产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及婚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完善产后服务系统,从家庭到社会不同层面都给予产妇关爱与帮助,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干预、加强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等措施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关键词】 产后抑郁; 相关性因素; 社会支持

产后抑郁症是孕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不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烦躁易怒、消极、悲观厌世、喜怒不定、哭泣、有犯罪感,严重者甚至有自伤和伤害婴儿行为,通常发生在产后2~6周[1]。其不仅影响着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同时也影响婴儿的行为能力、认知能力的正常,不利于婴幼儿的发育,还对婚姻、家庭、社会等带来不良的影响。有报道在国内其发病率约为11.5%~15%[2-3]。本文通过调查本院生产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产后抑郁的预防提供方向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在本院分娩的产妇10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意识清醒、思维清晰、可用普通话交流;18岁以上;排除产前曾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史,抑郁症、器质性脑病及智力障碍者;所有对象均自愿参加本研究。本次调查对象年龄19~39岁,平均(27.0±2.3)岁;孕产史:经产妇454例,初产妇644例;职业:无业者586例,上班族51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的492例,高中及中专429例,大专及以上的177例。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前准备

1.2.1.1 培训 在问卷调查前,对参加本研究的调查员进行培训,并于培训结束后对调查员进行笔试考试和专家面试考核,笔试考试和专家面试考核合格后的调查员才能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时,注意问卷调查期间说话的方式和方法,严格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并向调查对象讲明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减少患者的顾虑,增加问卷调查的真实性。

1.2.1.2 设计问卷 问卷包括产后抑郁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及爱丁堡产后抑郁调查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其中产后抑郁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一式三份,分别调查妻子、丈夫及家人(可是双方父母中的任何一人)对产后抑郁知识的知晓情况。

1.2.1.3 预约 产后访视人员在上门访视前先电话预约,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及产后抑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如丈夫及家人不在场,其调查表可通过电话访视完善。发放问卷1098份(每份都由产妇,丈夫及家人3小份调查表组成)。

1.2.2 调查工具 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产后抑郁症筛选,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共有10项内容,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抑郁、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10项相加满分为30分,其中EPDS≥13分为产后抑郁症筛查阳性。产后抑郁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共两个维度10个知识点,包括主观资料(7条)和客观资料(3条),每个知识点10分,总分100分。答对得10分,答错记0分,答不全记1~9分不等,分值的高低直接反映对产后抑郁知识的知晓情况。

1.2.3 评分 考虑到个人隐私,对产后抑郁知识知晓情况调查表的评分采用不记名的方式,问卷是按交卷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别编上女1,男1,家人1,以此类推。编号的同时登记各人的基本资料,登记后将基本情况删除,调查表只保留编号和正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抑郁知识的知晓情况 本次收回有效问卷1098份,有效回收率100%。得分情况为:产妇31.30~42.90分,平均(36.38±3.30)分;丈夫33.30~43.38分,平均(37.55±3.90)分;家人12.59~23.48分,平均(17.52±2.90)分。

2.2 产后抑郁的总发病率 本次调查的产妇1098例,通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进行产后抑郁症筛选,其中EPDS≥13分的有107例,其总发病率为9.7%,对评定阳性者由相关专科医师进行认定并进行追踪。

2.3 产妇产后抑郁发病的相关性因素比较 对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性格、婴儿性别期待、孕期不良事件的产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及婚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加强健康教育,是降低产后抑郁的前提 对产后抑郁的认知程度决定产妇及其家属的应对方式,对产后抑郁的有效干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据调查显示,产妇、丈夫及其家人对产后抑郁知识的知晓率很低,其得分分别为:产妇(36.38±3.30)分;丈夫(37.55±3.90)分;家人(17.52±2.90)分,跟Highet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大多数产妇及家属对医学知识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甚至有的家属认为产后抑郁是正常的,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从目前情况来看,健康教育的普及是防止产后抑郁的有效手段,但仅将宣教对象定位于产妇本人是不够的,同时要向丈夫、母亲、婆婆进行宣教,这样有利于一家人对产后抑郁症有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尽量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进行心理疏导,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笔者针对产后抑郁的发病原因开展阶段性的健康教育,于产前向孕产妇及其家属提供异常情绪识别方法、产时传授心理支持方法以及产后母婴身心照顾技术等,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自我心理干预能力。

3.2 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产后抑郁的关键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通过对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性格、婴儿性别期待、孕期不良事件等均是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P<0.05),该人群产后抑郁症的总发病率为9.7%,分析原因为:(1)产妇因素:从表1可知,文化程度低、无职业及性格内向的产妇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其对分娩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分娩前的心理准备不足,对分娩知识掌握不够等,导致产妇对分娩的紧张及恐惧;同时对即将承担母亲的角色不适应,所有这些都造成产妇的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抑郁和焦虑[5-6]。另一方面跟产妇在产后处于情感脆弱期,容易情绪不稳定,易受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心理耐受力差有关,这与毕文香等[7]的调查结果相同。(2)婴儿因素:由表1可知,性别期待是女婴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这可能一方面跟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有关,另一方面可能跟新生儿疾病、母乳喂养不足而又缺乏经验有关。这与许祖年[8]的调查结果相似。(3)家庭因素:从表1不难发现,夫妻、婆媳关系差和被照顾对象是自己的产妇其发病率较高,以往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9-10]。这可能一方面跟产妇在产后处于充满压力的母性适应期,对外界的刺激敏感,依赖性强有关,另一方面跟产妇产后身体虚弱,哺乳小孩又缺乏休息有关。如果婚姻还缺乏支持,得不到丈夫的关爱或婆媳关系不融洽,家庭内亲人对产妇态度冷漠,会使产妇精神压力增大诱发产后抑郁。家属在产后要主动与产妇进行积极的沟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尽可能避免家庭纠纷以及其他家庭不良事件给产妇带来的外源性压力,给产妇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从表1还发现,产妇的年龄及婚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方面跟前面分析过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前提是掌握相关的知识,而掌握知识重要途径是学习,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学习,无论年纪大小均可以掌握一定的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产妇凡经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相对来说,都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家庭,可见,产后抑郁的发病率跟年龄及婚姻无关。

3.3 加强社会支持,是降低产后抑郁的基础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工作单位、医院、社区、社会团体等几个层面构成。(1)部分产妇由于分娩,有可能失去劳动就业的机会,减少了家庭经济的来源而导致经济上的压力加重,常造成产妇的抑郁[11]。工作单位应关心、慰问产褥期职工,在孕产期及哺乳期按职工保健管理条例给予相应照顾,保障足够的产假及哺乳时不可借机辞退和减低待遇,应提供宽松的职场环境。(2)医院应在产前、产时及产后开展健康教育,传授产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使产妇及其家属对其有正确认识,学会适当的心理调适。(3)社区服务中心的妇保人员上门随访时,要注意产妇的情绪,及时发现产后抑郁,采取干预措施,实施心理疏导[12]。同时妇保人员还要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访视的次数,动态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

总之,产妇在产后容易出现依赖性强、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暗示影响等心理脆弱的表现,而完善产后服务系统,从家庭到社会不同层面都给予产妇关爱与帮助,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卉.产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94.

[2]钟永红,许红雁,陈桂兰,等.产后抑郁发病现状及发病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607.

[3]凡艳丽.产后抑郁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临床[J].心身疾病杂志,2010,14(4):349.

[4] Highet N J,Gemmill W,Milgrom J,et al.Depression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in the Australian pop-ulation[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45(3):223.

[5]陈燕杰,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16(1):13-15.

[6]贺晶,上官雪军,王正军,等.产后抑郁症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35(11):660-663.

[7]毕文香,孙向芹.产后抑郁症患者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4):254-256.

[8]许祖年.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95-96.

[9]李晓,秦晓民.产后抑郁现象的分类及治疗[J].江苏卫生保健,2007,9(7):51-53.

[10]王中海,周霞平,陈向一,等.产后抑郁症的筛选和抑郁状况的追踪[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8(5):809-811.

[11]姜蕾,王竹珍,邱丽蓉,等.社会支持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2576-2579.

[12]梁宏峰,张浩,马秀岩.综合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之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190-191.

(收稿日期:2013-09-30) (本文编辑:蔡元元)

3.2 针对病因,采取有效措施,是降低产后抑郁的关键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通过对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性格、婴儿性别期待、孕期不良事件等均是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P<0.05),该人群产后抑郁症的总发病率为9.7%,分析原因为:(1)产妇因素:从表1可知,文化程度低、无职业及性格内向的产妇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其对分娩过程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分娩前的心理准备不足,对分娩知识掌握不够等,导致产妇对分娩的紧张及恐惧;同时对即将承担母亲的角色不适应,所有这些都造成产妇的心理压力过大,产生抑郁和焦虑[5-6]。另一方面跟产妇在产后处于情感脆弱期,容易情绪不稳定,易受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心理耐受力差有关,这与毕文香等[7]的调查结果相同。(2)婴儿因素:由表1可知,性别期待是女婴的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这可能一方面跟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有关,另一方面可能跟新生儿疾病、母乳喂养不足而又缺乏经验有关。这与许祖年[8]的调查结果相似。(3)家庭因素:从表1不难发现,夫妻、婆媳关系差和被照顾对象是自己的产妇其发病率较高,以往的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9-10]。这可能一方面跟产妇在产后处于充满压力的母性适应期,对外界的刺激敏感,依赖性强有关,另一方面跟产妇产后身体虚弱,哺乳小孩又缺乏休息有关。如果婚姻还缺乏支持,得不到丈夫的关爱或婆媳关系不融洽,家庭内亲人对产妇态度冷漠,会使产妇精神压力增大诱发产后抑郁。家属在产后要主动与产妇进行积极的沟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尽可能避免家庭纠纷以及其他家庭不良事件给产妇带来的外源性压力,给产妇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从表1还发现,产妇的年龄及婚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方面跟前面分析过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前提是掌握相关的知识,而掌握知识重要途径是学习,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学习,无论年纪大小均可以掌握一定的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是产妇凡经过一次失败的婚姻,相对来说,都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家庭,可见,产后抑郁的发病率跟年龄及婚姻无关。

3.3 加强社会支持,是降低产后抑郁的基础 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工作单位、医院、社区、社会团体等几个层面构成。(1)部分产妇由于分娩,有可能失去劳动就业的机会,减少了家庭经济的来源而导致经济上的压力加重,常造成产妇的抑郁[11]。工作单位应关心、慰问产褥期职工,在孕产期及哺乳期按职工保健管理条例给予相应照顾,保障足够的产假及哺乳时不可借机辞退和减低待遇,应提供宽松的职场环境。(2)医院应在产前、产时及产后开展健康教育,传授产后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使产妇及其家属对其有正确认识,学会适当的心理调适。(3)社区服务中心的妇保人员上门随访时,要注意产妇的情绪,及时发现产后抑郁,采取干预措施,实施心理疏导[12]。同时妇保人员还要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访视的次数,动态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

总之,产妇在产后容易出现依赖性强、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暗示影响等心理脆弱的表现,而完善产后服务系统,从家庭到社会不同层面都给予产妇关爱与帮助,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卉.产后抑郁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94.

[2]钟永红,许红雁,陈桂兰,等.产后抑郁发病现状及发病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1607.

[3]凡艳丽.产后抑郁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研究临床[J].心身疾病杂志,2010,14(4):349.

[4] Highet N J,Gemmill W,Milgrom J,et al.Depression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knowledge in the Australian pop-ulation[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1,45(3):223.

[5]陈燕杰,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16(1):13-15.

[6]贺晶,上官雪军,王正军,等.产后抑郁症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35(11):660-663.

[7]毕文香,孙向芹.产后抑郁症患者与人格、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4):254-256.

[8]许祖年.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95-96.

[9]李晓,秦晓民.产后抑郁现象的分类及治疗[J].江苏卫生保健,2007,9(7):51-53.

[10]王中海,周霞平,陈向一,等.产后抑郁症的筛选和抑郁状况的追踪[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8(5):809-811.

[11]姜蕾,王竹珍,邱丽蓉,等.社会支持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2576-2579.

[12]梁宏峰,张浩,马秀岩.综合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作用之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190-191.

(收稿日期:2013-09-30) (本文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产后抑郁社会支持
产妇性格、妊娠时限及分娩方式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分析
产后抑郁的三时段护理干预研究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试论高职志愿者的职业指导及社会支持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对孕期焦虑、抑郁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元认知干预对产后抑郁治疗效果的观察
《一课》中教师娜迪亚悲剧形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