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促银行业转型

2014-03-20 16:17
银行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企业

2010年,互联网金融概念首次在国内提出。随后,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其便捷、低成本和强大的数据积累等优势得以迅猛发展。当前,商业银行仍具有规模优势,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零售端客户的争夺和资金成本的提高。从中长期看,由于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各自核心领域比较优势的存在,互联网金融将改变商业银行一家独大的金融格局,但不会替代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从渠道优化、平台搭建、供应链金融、产业链合作等方面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创新加速

互联网金融已出现多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从最开始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提供网关接口服务开始,逐渐介入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从全球范围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了十余种商业模式。从国内看,主要分为五大细分板块(如表1所示)。

2013年互联网金融创新加速。2013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加速发展,跨界创新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潜力巨大的创新力量。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还将越来越多(如表2所示)。

互联网金融得到多方认可,行业发展逐步规范。2013年,《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纳入了国务院部署的金融领域19个重点课题。国务院在多份文件中对互联网金融均有提及。人民银行在2013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给予了积极评价。12月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其会员单位涉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综合性金融集团、互联网公司、支付清算、P2P网络借贷平台等多个领域的75家机构,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行业自律式监管的重要里程碑。

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尚为有限

商业银行规模优势明显,互联网企业业务发展迅猛

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格局,由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组成。互联网金融目前已形成规模或商业模式比较成熟的有第三方支付、P2P贷款、电商小贷和金融产品网络销售。业务层面看,当前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规模优势明显,但互联网企业业务增速较快,未来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将不断加强。

支付结算。目前获得人民银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有250家。2012年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而同期,商业银行仅网上支付业务规模已达823万亿元。虽然第三方支付规模不大,但是增速十分迅速。据人民银行《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3年前三季度,第三方互联网支付笔数和金额同比增速达到了81.48%和50.88%(如图1所示)。

网络融资。目前,国内P2P贷款和电商小贷规模都不大,二者与商业银行客户群体不同,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据网贷之家统计,2012年全国个人网贷平台超过300家,全年交易规模200多亿元。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电商小贷,2012年为20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户均贷款6.1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个人网贷市场急剧扩张,仅上半年,有数据统计的66家个人网贷平台交易额已达175亿元,接近2012年全年总量(如图2所示)。

渠道业务。2013年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掀起了基金公司与第三方支付、电商平台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拓展销售渠道的热潮,对银行代销业务和居民储蓄存款都造成了一定影响。

目前来看,类余额宝产品相对百万亿元的银行存款,总体影响还不是太大。但此类产品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改变了人们对储蓄和理财的观念,加速了储蓄存款向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产品的转移,未来影响会越来越大。

零售银行业务面临冲击,商业银行转型压力增大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批量化、标准化的服务金融“长尾市场”(也称之为“利基市场”),对中高端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不具备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在以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代表的零售端。

互联网企业依托平台资源动摇商业银行客户基础。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与传统金融存在较大差异。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特性决定了,在发展初期非常重视客户积累,导入流量以降低平台边际成本。近年来,支付宝、财付通这类基于电商平台和社交网络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凭借淘宝、腾讯等成熟的平台和庞大的客户资源,快速积累了大量用户。互联网金融从支付领域入手,逐渐拓展到缴费、理财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其客户群与商业银行的重叠范围越来越大。客户信息是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间的核心战略冲突。只有掌握更多信息,才能设计出对客户更有吸引力的金融服务方案。商业银行一旦失去客户基础,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交叉销售都将成为无源之水,财富管理转型也将面临压力。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无法高效应对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需求。商业银行做小微企业和个人信贷的主要难题在于渠道不畅和信息不对称。此外,商业银行明确由银监会和央行监管,贷款业务有明确的资本充足率、贷前调查、贷款用途、受托支付、贷后资产处置、资产保全等要求。互联网企业则不受监管约束。小微企业往往地域分散,贷款需求“短小频急”,缺乏抵押担保,批量获得客户困难,信贷投放成本高,效率低。个人信贷除了房贷和车贷外,个人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同样具有成本高、效率低,风险不确定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为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模式,但是新模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涉及到IT系统、运营流程和风控体系改造,成本投入巨大。值得关注的是,从2012年起不断爆出P2P平台关闭或跑路,特别是2013年10月以后,东方创投、家家贷、宜商贷等多家P2P平台资金链断裂,说明互联网金融模式尚不成熟。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构建需要良好的数据基础,新金融模式能否将金融风险降到一定程度,也需要时间检验。

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模式,改变金融格局

互联网金融有三个核心部分,即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理论上,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优化了金融资源匹配方式,颠覆了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将改变商业银行一家独大的金融格局。一是互联网金融凭借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弱化了金融行业进入壁垒,加剧跨界竞争;二是互联网金融凭借平台先发优势,削弱银行在传统金融体系当中的渠道优势;三是社会走向数字化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基础,当实体经济企业积累了大量数据和风控工具后,可用于金融业务。endprint

互联网金融难以替代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难以替代商业银行。一是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存在比较优势,目前都无法深入对方优势领域,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平台、客户资源和数据,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资本、信用和风控能力;二是从金融模式和金融需求的匹配来看,单纯的互联网解决不了所有的金融需求,特别是高端客户的面对面个性化服务仍不可替代;三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互联网是技术手段,银行可以通过技术升级更多地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症结在于和互联网金融文化理念上的冲突;四是从国际经验看,欧美等成熟市场,金融覆盖面更广,互联网金融只是补充。

互联网金融在给商业银行提出挑战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商业银行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大大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二是大数据、云计算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收集和分析客户交易信息的技术手段,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商业银行可以借此拓展传统金融模式下难以覆盖到的小微企业、个人客户、农村客户;三是利用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深入分析客户行为目标、诚信度、风险偏好等,深度挖掘存量客户资源。

商业银行应加大业务转型力度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不断审视自身经营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并已经开始做出自己的调整和改变。

加速多元化渠道建设与一体化整合。商业银行不断加强电子渠道建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ATM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网点转型与改造不断升级,加强线上线下协同,通过强化线下业务来赢得线上业务。智能化网点、社区银行、直销银行等新型概念不断提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此外,移动互联作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移动支付终端粘住客户是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探索以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朝着平台化方向演进。平台经济具有初始固定资本投入高、边际投入低、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因此,其产生的规模效应更为优越,平台为王已成为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共识。当互联网企业依托平台先发优势不断在金融领域取得商业模式上的突破,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探索以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模式。目前绝大多数上市银行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如建行“善融商务”,交行“交博汇”等。

依托核心企业供应链向上下游拓展。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能力,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小型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解决中小型企业的抵押、担保资源匮乏问题,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目前已有包括工行、中行、交行、民生、平安在内的多家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

进一步深化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P2P的业务优势在于面对小微和个人融资需求,符合商业银行转型方向,且不会对自身业务造成太大冲击。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开展P2P业务无禁止性规定,已有部分金融机构试水P2P行业。2012年,国开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江苏省金融办和江苏金农公司合力创办的P2P网贷公司“开鑫贷”已正式上线运营。招商银行于2013年9月17日在小企业E家平台推出“e+稳健融资项目”业务。据报道,包括广发银行、农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也表示有意开展P2P领域的业务尝试。

通过产业链竞合增强金融综合服务能力。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各具优势,目前双方都无法扩张至对方的绝对优势领域。海外银行大多通过并购、合作、入股、外包控股等方式进行优势互补,以拓展业务领域、增加收入来源、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竞争力。商业银行利用资源储备、全金融牌照及客户资源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生态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内来看,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也逐渐走向融合发展。仅2013年,商业银行就与互联网企业达成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如民生银行和阿里巴巴,浦发银行与腾讯,哈尔滨银行与快钱等等。预计未来银行与互联网的合作还将加速。受制度和监管层面上的制约,未来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深度融合还需要监管层的支持。

(报告负责人:连平、周昆平;执笔人:李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业银行金融企业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