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洛渡水电站5号公路外侧覆盖层边坡变形与工程处理

2014-03-20 02:14安亚梅
水电站设计 2014年1期
关键词:冲沟覆盖层坡脚

安亚梅,肖 强,郑 维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1 工程概况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峡谷地段,谷坡陡峻,临江坡高430~300m。两岸山体陡峻雄厚,两岸谷坡主要由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2β)组成,谷肩高程680~860m以上为第四纪堆积缓坡平台,地形宽阔平缓,缓倾下游。两岸谷肩堆积体上布置有场内施工道路。左岸谷肩堆积体上有5号公路,前缘布置4m宽施工便道。

2 古滑坡体的稳定条件

2.1 分布范围

左岸谷肩上部平台堆积着一套自中更新世以来

先后形成的古滑坡体、冰水堆积、洪积和崩坡积(见图1)。左岸象鼻子沟和杨家沟两条较大的冲沟横切其间。青杠堡区上起象鼻子沟下游分支附近,下至杨家沟,顺河长950m,横河宽900m,厚11.6~170.15m,平面面积为81万m2,体积约6 480万m3,其中近90%为滑坡体,前缘滑体上部有少量洪积物分布,后缘坡脚为崩坡积层。5号公路外侧边坡位于青杠堡区的古滑坡体堆积体前缘,以洪积堆积为主的次级古滑坡体上。

2.2 地质结构

古滑坡体(delQ23):滑体厚8.51~163.4m,体积5 700万m3,主要由飞仙关组地层组成,前、后缘分别为宣威组和铜街子组地层,切割地层厚约423m。滑动块体基本保持了原始地层顺序,中后部解体较弱,具明显的转动特征,滑体挤压错动明显。在中部狮子堡和黄桷堡一带出现由剪张裂隙发育而成的次级滑面,形成青杠堡(825m)-狮子堡、黄桷堡(712~752m)-杨家老房子(675m)三级纵向解体平台,解体缝大致呈S50°E方向展布。滑体前缘宣威组铁锰质粉细砂岩块碎石部分堆积于玄武岩第13层基岩平台上,破碎强烈,部分已抛至金沙江。

图1 左岸谷肩上部第四系堆积体示意

主滑面大部分沿宣威组底部铝土质粘土岩、粉细砂岩发育而成。前缘部分沿玄武岩顶部剪出,出口高程629.12~693.96m,与下伏岩层面近于一致,缓倾山内(2°)和下游(2°~4°)。

2.3 成因机制

堆积区底部的古滑坡体,其底滑面均沿宣威组下部铝土质页岩和粉细砂岩发育,该岩层性状软弱,于金沙江宽谷期末至峡谷期之间,随着河谷下切,由上游向下游逐渐出露地表。在上覆巨厚的三叠系砂页岩、石灰岩层重力作用下,在饱水状态和剪应力集中条件下极易产生塑流变形与剪切滑移。后缘拉裂陡倾坡外,主要沿N30°~50°W/SW∠65°~80°的陡裂隙发育。中部弧形滑面是经剪断宣威组中、上段和飞仙关组部分岩体发育而成。因此,区内滑坡是在重力蠕变过程中,经前缘滑移、后缘拉裂、中部剪断下滑形成的。各滑坡主滑方向均斜交金沙江,向下游呈S6°~14°W方向下滑。

青杠堡滑坡后壁形态及滑坡地貌保留较完整,据主滑带物质热释光测龄结果,距今27.4±1.37万年,形成于中更新世末期(Q23)。

2.4 稳定性评价

(1)整体稳定性。区内各堆积体现状整体是稳定的,主要依据有:堆积体坡面平缓,总体坡度10°~20°;现残存的底滑面长550~900m,以2°~6°缓倾山内,下滑分力亦缓倾山内;滑体内地下水位较低,滑带物质结合紧密,性状较好,下伏宣威组地层新鲜完整;滑坡形成后,经历了后期洪坡积等改造,上覆大量第四系堆积,长期以来未出现整体复活迹象,后缘地表无变形及错落台坎等。

(2) 青杠堡滑坡稳定性计算。对青杠堡滑坡整体、狮子堡-黄桷堡纵向解体滑坡和前缘洪积物变形体等,在天然及地震力作用两种状态下的稳定性作了初步计算与评价。采用极限平衡条分法,考虑地下水,计算剖面见图2,建议指标及计算结果见表1、2。结果表明:青杠堡滑坡整体在现状和叠加水平地震力时均将稳定;前缘洪积物变形体现状处于临界状态,叠加地震力后可能失稳。

图2 青杠堡滑坡主滑方向稳定性计算剖面

代表部位计算建议值天然容重凝聚力内摩擦角γω/kN·m-3C/MPaΦ/(°)青杠堡古滑坡整体23.50.03~0.0522~24前缘洪积物21.40.02~0.0418~20

表2 青杠堡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3)局部稳定性。青杠堡区前缘伍家沟至老田坝一带洪积物分布区(即现在的5号公路外侧坡一带),有牵引式变形迹象,面积约4.5万m2,平均厚小于10m,总方量约35万m3。变形体以下伏第14层玄武岩陡坎为后缘边界,主要发育于浅层洪积层内,未涉及底部古滑坡残体。浅层变形主要表现为雨季地表出现小规模的弧形拉裂缝、错台和小凹地,前缘有部分树木倾倒和少量土石下滑等。其原因主要与降雨、引水灌溉引起的大量地表水入渗有关。

3 工程开挖的变形破坏情况

3.1 变形特征

5号公路位于洪积物的后缘,在洪积物的前缘坡体部位开挖施工通道,中部斜坡部位有顺坡排水沟渠和绿化苗圃。

2005年9月发现5号公路K2+270~K2+300m段外侧路基发生沉陷变形。变形带沿江方向长约300m(对应的5号公路桩号为K2+050~K2+350m),最大宽度约100m,基本上遍布整个覆盖层坡面。拉裂缝最大宽度约100cm,下沉高度约20cm,初步估计变形体的体积达30万m3。距5号公路最近的裂缝位于外侧路堤部位,由于该条裂缝变形较大,造成将近半幅公路路面悬空。5号公路外侧土体拉裂时,曾用块碎石对拉裂缝进行了回填。

2006年1月土体削坡完毕,挡墙压坡脚已开挖,边坡变形加剧,拉裂缝遍及5号公路外侧至一级马道,2月16日变形量达150mm/d(见表3),并有地下水渗出,个别从土锚杆孔渗出(土锚杆高出坡面20cm)。

表3 简易观测变形量

冲沟两侧地形大致具有以下特征:上部为高程700m的平台,下部为高程670m左右的缓坡台地,中间为30°~50°的斜坡。

(1)上部平台。上部平台主要为洪积碎石土,底部为宣威组滑坡堆积,覆盖层厚度约20~25m,下伏基岩为14层玄武岩。

裂缝基本遍布5号公路以外的平台上,近似平行展布,密集部位间距仅30~50cm。变形体边界部位的裂缝具有明显的张开及下错位移,变形体内部的裂缝规模(张开宽度和下错高度)则相对较小,一般为3~5cm。

坡体的变形导致了5号公路外侧路堤发生沉陷(见表1),造成半幅路线悬空,直接影响到5号公路的正常使用,对左岸谷肩堆积体、缆机平台、坝肩、泄洪洞等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2)中间斜坡。斜坡土体为洪积碎石土,下伏基岩面起伏大,为14层玄武岩前缘,部分为13层玄武岩。

坡面上张裂缝主要分布于冲沟两侧以及坡体的上部,其它部位较少,但规模较小,张开宽度和下错高度一般为3~5cm,局部分布有反坡台阶,高度约10cm;冲沟内的排水渠墙体已发生拉开,约30~50cm。

(3)下部缓坡。缓坡土体为洪积碎石土,厚度约20m,下伏基岩为13层玄武岩。

为进行13层陡壁削坡在覆盖层坡脚部位开挖出一条施工通道,从而对覆盖层边坡造成了切脚。根据开挖面揭示的地质情况,可分为三段:象鼻子沟至冲沟上游约50m地形较缓,开挖土体边坡高度较小,无地下水渗出,未见变形迹象;中部冲沟附近,缓坡上修建的排水渠多处见拉裂变形;冲沟以下至杨家沟段,前缘开挖边坡土体粘性强、地下水较丰富,普遍渗水,局部呈股状,土体含水量大,局部土体呈流塑状,边坡普遍滑塌。

3.2 变形机制分析

土体边坡变形原因主要为:

(1)5号公路K2+270处为冲沟,外侧土体部分为回填土,增加了边坡顶部的重量,破坏了原有边坡的天然平衡。

(2)13层玄武岩顶部施工便道开挖,导致覆盖层坡体前缘较大范围的缓坡平台被挖除,形成高度5~10m(局部高度超过10m)、坡角近40°的覆盖层边坡。作为整个覆盖层边坡的坡脚部位,也是为整个边坡稳定提供抗力的抗力体被(部分)挖除,为边坡变形提供了临空条件。

(3)苗圃的灌溉对下游侧坡体变形产生不利的影响,土体中粘粒含量高,含水量饱和,土体的力学参数降低,13层玄武岩顶部施工便道开挖后,覆盖层开挖边坡底部出现明显的浸水条带,部分段有地下水成片外渗,致使边坡的稳定性变差。

综上,该边坡变形机制为:因施工开挖坡脚引起的浅层土体蠕滑—拉裂式变形,地下水造成坡体软化进一步加剧了变形的发展。

4 工程处理措施

根据土体结构及变形特征,2006年10月对变形边坡提出了如下综合处理措施:

(1) 削坡减载:对坡体进行适当削坡,开挖坡比1∶1.5~1∶2.5,根据现场地形和土体特征分段分部位进行;

(2)坡面防护:覆盖层开挖边坡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网格梁护坡,网格间培土植草。1-1剖面至4-4剖面之间坡面上设置土锚杆(土锚杆直径为Φ48钢管,长6.0m,间、排距为1.2m);

(3)挡墙压坡脚:坡脚作重力式挡墙,并用石碴回填或钢筋石笼压坡;

(4)钢管桩处理5号公路路基:鉴于5号公路的重要性,在5号公路冲沟附近约90m长的路基外侧约2~3m采用钢管桩对路堤边坡进行加固处理。

(5)为保证整个覆盖层边坡的稳定,将1-1剖面至4-4剖面的土锚杆施工范围增大,即新增设土锚杆的范围:1-1剖面向上游延伸20m,高程范围:边坡开口线至13层平台; 4-4剖面向下游延伸50m,高程范围:边坡开口线向下15m(见图3~5)。

图3 1-1剖面示意

图4 3-3剖面示意

图5 4-4剖面示意

通过削坡减载、坡面防护、前缘坡脚挡墙压脚、变形严重部位钢管桩加固和坡体排水等处理后,5号公路路基和外测边坡逐渐趋于稳定。到目前为止,边坡再未出现变形破坏迹象, 5号公路运行正常,确保了溪洛渡工程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冲沟覆盖层坡脚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声子晶体覆盖层吸声机理研究
风机基础设计在冲沟发育地区的应用
无限元法在深覆盖层土石坝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浅薄覆盖层倾斜岩面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方案比选及应用
冲沟不同部位土壤机械组成及抗冲性差异①
一毫米治好“坡脚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