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及对策

2014-03-20 02:58才学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兽医导刊 2014年15期
关键词:兽医疫病防疫

才学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及对策

才学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1.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人们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到颁布实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10个相关配套规章,出台应急预案、防治规范标准1348个,基本上实现了依法治疫。

2.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不断完善。总方针:“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基本原则:“地方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防治措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综合防控措施;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制了几十种疫苗,有些居世界领先水平,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弱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病毒重组灭火疫苗等均已市场化;建立了多种疫病的检测诊断技术,其敏感性、特异性不断提高;先后分离了多种病原,其中有些是国内外首次成功分离;对多种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学方面的研究。

4.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起初,我们与国外交流的次数几乎为零;2007年5月我国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地位;目前,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务实有效合作;有序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动物疫情的主要特征

我国动物疫情复杂严峻、牧情方式多元、民情需求增长、国情基础薄弱、世情要求更高,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重大动物疫病总体下降,但仍呈多发流行态势。

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2007年,发病数、病死数及疫点均呈现急剧下降趋势;2008-2009年趋于平稳;近几年疫情略有增加;今年上半年,贵州、湖北和云南三省四县6个疫点发生。

口蹄疫:2009年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口蹄疫流行严重,我国先后3次遭受境外流行毒株的侵袭;今年上半年,全国三省三县、3个疫点报告发生O型口蹄疫和A型口蹄疫疫情。

高致病性蓝耳病:2006年“高热病”席卷全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年至今,全国无报告疫情。

2.人畜共患病局部回升,个别地区呈暴发流行。除血吸虫病外,家畜布鲁氏杆菌病在北方省份、包虫病在西部牧区已出现暴发流行趋势。

3.病种多、新增快。目前纳入一二三类疫病管理的病种共157种类,其中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超过40种。新传入动物疫病20多种。

1949年-1979年,共有8中外来动物疫病传人国内,占传染病总数的25.8%;1980-1989年由于国际交流,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不断加快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势头加快,传入了13种病,占传入疫病总数的42%;2000年以后,传入速度逐渐减缓,仅传入4种,占传入总数的12.9%。

4.病原复杂,变异快。同一个趋于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并存,同一动物种类一、二、三类疫病并存,同一种疫病不同亚型并存,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病原背景日趋复杂。

5.病原污染严重,流行范围广。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呈全国性分布,多种人畜共患病随着活畜禽的无序流动迅速蔓延;此外,种猪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多种病原持续存在,种禽场禽白血病、新城疫感染率较高,源头治理任务艰巨。

6.外来疫病迫近国门,威胁越来越大。非洲猪瘟、O型口蹄疫、A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等疫病在我国周边国家时有发生,尤其是口蹄疫的新毒株在我国周边“压境”,给我国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7.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多元化,防控要适应调整。

(1)养殖方式由散养逐渐转向规模与散养并存:以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方式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些小而密集的养殖单元,防疫意识差、基本条件差、防疫能力差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制约因素。

(2)养殖结构由分散逐渐转向区域:畜禽总量和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使病原体可增殖或潜在增殖的宿主也相应的增多,病原体变异几率大,进而导致新发病显著增多。

(3)流通方式由区域转向全国:畜禽远距离调运和集散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鲜活现宰的消费习惯等现状使检疫监督难度越来越大。

(4)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逐渐转向质量:一些不法分子违法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违法处置病死畜禽的手段更加隐蔽,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时间时有发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8.动物产品需求量质同涨,防控任务重。

(1)动物产品需求量与健康养殖水平低的矛盾: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进程带动动物产品加工等因素,使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目前我国健康养殖水平较低,偏重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偏重养殖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偏重畜牧生产,忽视兽医服务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后遗症就是资源环境破坏,动物疫病频发、人兽共患病抬头。

(2)动物产品安全呼声强与监管能力弱的矛盾:近年“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畜牧生产安全隐患越来越多,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监管能力仍处于低水平徘徊;从全局来看,我国的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形式,把一个本来完整的动物卫生监管链条被人为分割,不符合在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同一管理这一国际成熟经验;从局部看,兽医体系内部存在执法人员少、素质不高、规范性差等问题。导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内耗、监管缺失或越位,疫病、药物残留和违法添加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9.疫病防控基础薄弱,防控压力大。

(1)防治需求增长快与兽医工作基础发展慢的矛盾:我国兽医体制改革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的步伐还过小、速度还过慢,远远不能适应激增的动物数量、频繁的流通调运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兽医服务的需要,防疫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兽医基础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力量削弱、功能退化更为突出。

(2)动物疫病损失多与防控投入少的矛盾:从纵向看,国家投入虽然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结构不合理、增长不持续,主要用于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应急处理(口蹄疫50%、禽流感29%),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合理的流入方向;从横向看,防控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占农业总产值0.5‰左右,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6‰),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5%)。导致结果:疫病整体防制水平低,我国饲养每只鸡平均的疫苗和药物费用为美国的10倍;畜禽死亡率高,每年因动物疾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投入产出效益低,美国消灭猪瘟每1美元投入产生高达21美元的收益。

二、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

1.《动物防疫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质免疫工作;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2.免疫义务主体:是饲养的单位和个人,而不是防疫员,更不是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只是强制免疫计划的制定者、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而不是免疫具体实施者、义务者;村级防疫员是专门从事免疫注射的具体实施者,实行有偿服务。目前国家为了支持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把本应由饲养者承担的服务费用买单了,把强制免疫用的疫苗经费也买单了,但义务主体没有变。强制免疫是一项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无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二)实行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制度

1.动物疫病监测概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是政府为了掌握强制免疫效果、开展动物疫情预警报警、消灭传染病所采取的一项带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2.《动物防疫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3.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评价疫病监控措施效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数据;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社会因素的重要手段;国家调整兽医防疫策略和计划、制定动物疫病消灭方案的基础;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扑灭疫情;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力。

4.动物疫病监测的性质。同动物检疫一样,属于行政执法范畴,监测不同于检测或检验,与卫生部门的监测也有所区别,我们的监测目的更明确,更具有强制性;仅将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看作技术措施是不全面的,监测工作职能由疫控机构承担,不能由其他科研教学机构承担。

(三)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区域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成员国家为了控制动物疫病和/或促进国际贸易,按照国际规划的规定,在其领土内按照不同亚群体的动物卫生状况划分地理区域的过程。有利于在分区域有计划的根除主要的动物疫病,促进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主要适用于一个地理屏障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主要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单位养殖、屠宰加工等单元,在同一个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操作规范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对动物实行区域化管理,不能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要遵循疫病防控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畜牧产业布局、动物卫生状况、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科学布局。

(四)实施动物疫病的控制与扑灭计划

1.动物疫病的控制。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2.动物疫病的扑灭。一般是指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的措施,即是指发生对人畜危害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疫病时,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综合的“封锁、隔离、销毁、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特定区域或养殖场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达到个体不发病或无感染状态。这个“特定区域”是人为确定的一个固定范围,可以是一个养殖场,一个自然区域、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地区或养殖场同时进行疫病净化最终结果是疫病消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疫病净化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付某种动物传染病的通用方法。

(五)实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制度 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应该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存在的问题:检疫行为不规范,产地检疫中存在“隔山开证”等违法行为;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乡镇站不具备检疫执法资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力度小,宣传不到位。

(六)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

1.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的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官方兽医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2.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国家实行执业考试资格制度,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除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可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外,只有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

三、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思考

(一)把握防控方向,适应防控需求

1.坚持防控主体多元化的防控方向。发挥政府在疫病防控中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范围;进一步明确养殖者的义务主体、执业兽医的技术服务主体、官方兽医的监管主体职责;由单纯的政府供给变为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执业兽医、兽医协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防疫体系。

2.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防控方向。逐步调整当前重大动物疫病以免疫为主的防控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把疫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重点加强防疫体系中基层技术推广与应用环节,加快饲养方式、屠宰加工方式和流通方式等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养殖者向规模养殖、规范养殖、健康养殖转变。

3.坚持以监督免、以管促放的防控方向。以强化免疫效果监测来促进免疫措施的落实;以强化防疫监管来促进疫病的防控;重点抓生产环节规模养殖企业与专业大户的防疫监管、畜禽出栏与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以及市场与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发挥全程监管作用,提高防控效果。

(二)抓住两条主线,夯实防控基础

主线一: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提高防控硬实力。

1.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兽医工作体系建设。把兽医机构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点;把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把官方兽医的垂直管理作为改革方向,把推进执业兽医队伍建设作为兽医服务体系的主要依托;建设结构合理、机制顺畅、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素质优良的兽医工作体系。

2.以强化实验室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实验室为骨干,基层综合诊断室为基础的实验室网络;把基层兽医诊断室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设备;结合畜牧业区域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主,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大型区域性专业化重心实验室;协调好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构建基础扎实、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支持到位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

3.以提高法律保障力为中心,加快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要逐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体系框架,加快立法进程和配套法规出台,构建政策有力、法制健全、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适应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实际的法律体系。

主线二:加强四种能力建立,提高防控软实力。

1.提高防控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畜禽传染病防治研究,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把动物疫病防控工程与技术研究科技支撑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科研院所纳入到动物疫病防控的主战场上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构筑技术防控的防线。

2.提高疫病防控的科学决策能力。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处于一个宏观调整和完善阶段,相对于免疫检疫等技术而言,宏观层面的决策更显重要。在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和诊断、疫苗研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疫病防控政策研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模式,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三)实现三个突破,提高防控效果

1.工作机制有突破。主要包括动物区域化管理机制、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和动物产品的全程监管机制、兽医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等。

2.政策扶持有突破。在积极做好“三补一扶”动物防疫政策落实的同时,及时总结、科学评估,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注意“三结合”:项目建设与收益相结合,通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区域化建设等使投入收益最大化;公共财产与市场相结合,多利益主体共同分担,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养殖主体的分摊机制;扶持方向与防疫措施相结合,引导养殖户建立主动防疫意识。

3.对外合作交流有突破。深入研究OIE有关工作规则和标准;加强对有关国家兽医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兽医工作发展历程、典型案例研究;研究参与国际兽医事务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增强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实施战略工程,加速防控步伐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以疫病防控战略工程为抓手,通过“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带动、加速防病灭病步伐。

1.实施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工程。根据立法准备与队伍能力、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财政与公共支持等条件制定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通过加强疫病免疫与监测预警,以主动监测结果引导疫病监控和扑灭计划的稳步推进;通过推行区域化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扑灭某种动物疫病。

2.动物疫病净化工程。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逐步实施种畜禽场的垂直传播疫病净化工程、规模化商品畜禽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程、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争取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在全国范围内净化和消灭部分疫病的目标。

3.实施动物健康促进工程。在养殖场逐步实行动物疫病监测和净化,实施无疫病认证,严格市场准入,促进企业参与,逐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净化动物疫病。

四、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程

(一)总体目标 计划用8~10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工作的开展;集成推广一批成熟的动物疫病净化示范技术;建设认证一批无特定动物疫病的净化养殖场;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二)具体思路 逐场推进、集成示范、认证管理、建立联盟。

(三)实施原则 边技术集成、边推广示范;边评估认证、边完善制度;先易后难、由小及大。

(四)主要做法 对于主动作为的畜禽场,认可其做法与成绩,核发“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证书;对于有想法没做法的畜禽场,鼓励其迈出第一步,核发“动物疫病净化建设场”证书;对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畜禽场,顺其自然,逐步淘汰。

(五)实施主体 “3+1”模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养殖企业。

(六)推进方式 在国家层面,要组织专家分动物、分病种集成制定净化技术指南,在地方层面,各级疫控部门要结合各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个性化净化实施方案,做到一场一册。

(七)评估认证 第一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5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禽的(3种)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白痢、禽白血病;牛的(3种)奶牛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口蹄疫;羊的(2种)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第二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禽的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牛的血吸虫病、包虫病;羊的羊痘。

总结:病原微生物的出现远比人类要早,人类与传染病的生死大战将是一个自然、历史的长期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历史是认识疾病、与疾病作斗争并治愈疾病最终消灭疾病的历史。动物疫病防控是专门与动物疫病,特别是肉眼见不到的病原微生物打交道零距离交锋“搏击”的领域,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公益性和不可替代性。动物疫病防控是保护人类健康的第一道屏障,是预防人类疫病流行的源头,搞好动物疫病防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本文根据会议录音及资料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兽医疫病防疫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我是兽医志愿者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兽医改行搞发明
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