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妮
人文素质课程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
周妮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以网络交互式平台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方面有明显优势。本文从人文素质课程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基本程序及具体举措三方面进行阐释与分析。
人文素质课程 网络交互式 教学模式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在目前的高招形势下,高职院校只能录取高考生中的最后梯队及部分中职学生,而迫于就业压力,在为期三年的高职教育中,高职学院大多极力对学生强化谋职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致使很多高职学生片面发展成只懂专业技术、缺少人文素质的“技术人”和“空心人”。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是不争的事实。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而造成的工作不适应,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比比皆是。对于技术型人才而言,智力技能的价值显然高于动作技能,并且在高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下,技术的系统导向性、跨学科性和快速多变性等特征必定要求技术型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较强的适应、发展与创造能力,以及积极的职业态度、个性品质与行为方式等素质特点。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质的大学生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谓人文素质课程是指围绕人性完美而展开的如何做人的课程,主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转化、培养,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道德性地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通过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等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位置交换,更大范围地进行教学。
在改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所有对策中,创建符合教学规律,适应教学发展,卓有成效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是最关键的。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专业课已经向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但人文素质课程仍习惯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很少开展课堂讨论、互动交流等教学活动,造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常常是一支粉笔一张嘴,这种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因此,设计与构建多向的教学过程,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交流—互动”以较高的效率将“知识、能力、人格”转化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传递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情怀、确立人文信念,达到优化学生的职业资质、创新职业意识、提升职业品质、丰富职业情感的目的,促进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形成,从而为学生的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网络交互式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开展“翻转课堂”颠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与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练习的“课堂授课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模式相反的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借助课程视频、教学资料、网络资源在课前完成对课程的自主学习,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其中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及成果的演示等。
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上,教师课前必须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解构与重构,建立丰富的网络资源库,如教案、课件、教学视频及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教师在录制视频之前应该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讲解。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通过学生课后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的收获与疑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答疑,梳理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解决。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以团队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并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并做好上课演示的准备。
翻转课堂的课堂学习活动是从自学检测试,学生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看视频时产生的疑惑,以期通过课堂活动得到解决。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组,进行生生互助讨论,教师适时给予个别指导。然后学生将自己的成果以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如小话剧、主题发言、辩论赛、PPT展播等。针对小组或个人表现,教师和学生共同给予评价,最后教师通过知识链接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的内化。
通过网络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分享经验,总结问题,全方位跟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组织下次教学。
网络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图
1.以“主题呈现”为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以主题呈现的方式,将道德品质、职业态度、职业素养作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在文学、历史、哲学等八大主题下构建以思想启迪、审美陶冶和品格修养为导向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目标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准备,具有适应未来职业生活需要的阅读鉴赏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同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程体系上,围绕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这一目标,以主题呈现的方式,将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筛选与培养职业能力有关,紧跟时代,具有启发性的知识内容,形成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体、突出思想和引导作用的教材内容体系。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在艺术中得到熏陶,拥有出色的口才、写意的生活、健康的心理和成功的职业人生。
在内容遴选上,注重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注重视野广阔,推崇经典而不废时文,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素质教育课堂既能体现人类历史文明长河的课程,又能感受到现实社会生活。设计思考训练题时要注重新颖多样,富有启发性:课外延伸环节除经典文本的延伸阅读外,还应增加生动形象的视频观赏,丰富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应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必需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积极倡导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活动性学习方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比如网络交互平台的“博客天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学生“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的问题;“争鸣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个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思想;“社会聚焦”围绕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客观评判,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以“世界大学城”为互动平台,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人文素质课程以“世界大学城”为网络互动平台,通过空间教学形成集教学数据、科研数据、图书数据、视频数据于一体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教学数据库分为标准类、教学类、学习类教学资源。标准类资源包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标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训大纲、课程考试大纲等。教学类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指导书、课程授课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学习类资源则涵盖学生课后自学、复习与知识扩充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习题集、案例集、试题集、实训项目集等。
空间内开辟多个与学生互动互学的栏目,如 “教学点评”可给老师打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原创天地”为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了空间,由学生自己记录成长的点滴;“奇文共赏”可以上传师生看到的优秀作品与大家共同分享;“作品长廊”展出学生的各类作品,包括摄影、微电影,等等。师生们在这里激扬文字,比拼人气。同时,网上题库有千余道试题,可供学生随机测验,分值计入期末考核成绩。
3.以“教学做养”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人文素质课程与理工类课程相比,更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而“教学做养”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能在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改进、态度的端正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教”是教师将课堂视频、教学指南、课程信息上传到网络空间;“学”是学生通过远程自主学习后浏览资源仓库、助学园地等网上栏目,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课堂进行讨论、答疑或展示。“做”是课外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课题选做、互动讨论、人文景点参观等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养”则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团委、学工处、协会等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为人处世准则,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高端优秀人才。
综合素养和性格、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人的职业生涯。教学中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非智力因素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并重,“教、学、做、养”四位一体,为学生的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研究上,许多学者都强调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提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人文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根据人文素质核心能力之间的关联性和不同专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研制相关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化的进程中,职业能力的体现应具有人文化的特征,应注重为体验式的学习提供相对稳定的范式。这种范式既要延伸到专业技能模块,又要体现在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模块中,从而促进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人文素质课程需要重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交互式信息平台开展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课题名称: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专项课题:人文素质课程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号ZJC20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