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

2014-03-20 08:02孟延新
文教资料 2014年17期
关键词:文明意识生态

孟延新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 200090)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
——以上海电力学院为例

孟延新

(上海电力学院,上海 200090)

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探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高校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发展给出建议。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

1.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性运行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总体布局的高度阐述。由上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性。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通过高校的人力物力推动科研发展,实现绿色科技的创新,将创新成果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其二,借助高校的教育功能,推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和形成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鼓励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最终自觉形成生态保护意识和习惯,对全社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本研究为深入探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了解教育现状,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并结合个案访谈的方式,在上海电力学院,对280名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研。问卷实发280份,回收276份,有效率达98.6%。抽样调查的群体覆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有一定的科学性。根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2.1 大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环境表示担忧。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失衡等。大部分大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及自我感受等途径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学生有关。36.2%的同学认为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整体情况十分严重,53.6%的同学认为我国生态破坏比较严重。这两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对生态环境问题存在一定的担忧。在“你最关心的生态问题”选项中,“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这两个选项的关注度比例占82%,而“土地荒漠化”、“森林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三者关注度相加不超过30%。这说明目前各大城市日益突出的雾霾问题及水资源短缺问题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反映出大学生更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而对离自身生活较远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不高。因此,当前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呈二元结构,即日常环境意识较强,深层的生态意识较低,是一种自我保护型的环境意识。

2.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尚未转化成具体行动,参与意识较差。

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持有很高的关注度,但调查结果显示,这种意识转化成具体行动时却有一些偏差,即参与保护生态文明的意识较差。在“你愿意如何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中,80%的人选择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说明大学生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自律意识。但选择愿意参与生态文明宣传的同学只有36.2%,选择愿意发挥公民监督作用的仅有14.5%。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仅仅处于最基础自律阶段,更高层次的参与意识并不具备。与此同时,自律方面的践行程度有待提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环保活动践行情况调查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见,高校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有一定意识,但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将这种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很多人只停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层次,而在行为上做得远远不够。

2.3 大学生参与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活动缺乏吸引力。

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通过社团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参与过学校生态文明宣传的同学仅占16%。在“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调查中,仅有14.9%的同学表示很满意,有23.9%的同学表示不太满意。其中17%的同学认为教育活动更多的是宣传口号,而不是参与实际活动。因此26%的同学表示参与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意义不大,甚至有18.1%的同学表示不愿意参与此类活动。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当前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口号重于实质,没有吸引力。由此可见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活动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从而达到长期推行的目的。

3.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营造校园生态文明大环境。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地。人创造了环境,环境能陶冶人,校园生态文明大环境的营造,本身就是生态文明教育和传播的一个过程。美好的校园环境,整洁的校园,绿树环绕的人行道,开满鲜花的小路……都可以让每一个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激发出对于美好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除了自然环境外,大学生态人文环境非常重要,一个环境优美、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可以为生态文明的营造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发动全员,着力开发,营造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从多个角度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唤醒学生深层次的生态保护意识,产生自觉的保护行为。

3.2 利用第一课堂,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过程离不开第一课堂,它不单单是某一门具体课程的任务,而应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各种课程的教育中。为此,高校全体教师应在不同科目的授课中,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培养与环境相互协调的能力,并鼓励大学生运用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的生态建设。如上海电力学院这种以电力专业为特色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和科研成果向广大学生宣传绿色电力与洁净能源的概念,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绿色电力的概念,在实验中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成为绿色电网的开发者。除此之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战场。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加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教育。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要突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介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教育。总之,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都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3.3 抓住第二课堂,重视实践教育。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群体对于社会实践这一教育形式的认可度相对较高。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第二课堂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搭建了平台。高校要全力打造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从理论认识转变为实践探索。如电力学院每年开展的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绿色电力暑期行社会实践活动都得到了学生的积极支持并热情参与。因此高校应利用青年实践平台的资源,通过生态调研、公益活动、生态旅游、生态文明社区行、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构建一个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体系。

3.4 重视媒体建设,开展网络宣传。

在调查过程中,86%的同学表示,网络和媒体是他们了解与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要重视新媒体在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活动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微博、微信、BBS等新媒体开展网络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精品课程和优质网络资源,方便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态文明观。

[1]崔建霞.公民环境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81.

[2]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3]张爱民.试论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1).

[4]杨鲜兰.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猜你喜欢
文明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对不文明说“不”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