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芙康
龙山脚下,步入国恩寺,一进一进的院子,缘山套建。且走且看,有种缓缓上攀的感觉。巧合心中所愿的是,香客稀疏,或一二作伴,或三五成行。细水长流般的进香,虔诚而散淡,接续着大殿小殿的轻烟缭绕。
数十年间,曾入庙无数。眼见众多大牌名刹,生意兴隆,尤如街市。络绎的信众,让人行走不顺;鼎盛的香烛,使人呼吸不匀;如缕的梵音,令人耳根不静。如此佛门之旅,往往浅尝辄止,先自出寺,坐候同伴。到了如今一把年纪,落得个似是而非,常将一些佛家常识,在心中张冠李戴。好在尚能自律,进寺入庙,当会弃绝职业习性,从不多嘴多舌,妄加点评。故而吾虽愚笨,与佛甚远,隔着无望的高墙;又仿若与佛很近,横着可视的栅栏。一位相识相知的朋友,自小修行佛法,心得非凡。但恰如俗语所讲,彼此只有尘缘,并无佛缘。天马行空的闲聊,从不牵涉佛事。她是聪明,知道夏虫不可语冰;我亦不呆,明白班门切忌弄斧。但纳闷终究还是有的。常遇某些修身君子,听其言,高洁清雅,满嘴随遇而安;观其行,自相抵牾,稍有失意,便视为三灾八难,诉诸焚香期许。这般心思,落空居多。最终祈福未果,岂不旧恙未除,又添新疾?
听事先安排,将与住持会面。那位佛道精深的方丈,会为我们讲述国恩寺的前世今生,并备有已然“开光”的念珠相赠。因手头握有此庙简介,素来浮光掠影的毛病,让我依旧脱队独行。
继续上走,置身于一片意外的素朴。以往进过的寺庙,多会在气象森严的“大”中,露出煞有介事的“小”来。然此处迥异。俗名唤作慧能的一位少年,成为法名仍叫慧能(佛门罕见)的一位高僧。“高”到何等程度?被供奉至禅宗六祖的圣位。其《六祖坛经》,弘扬人人平等,毛泽东赞誉为“百姓的佛经”。在此之前一千三百年,唐朝女皇武则天,亦有先见之明,御笔赐题匾额。如此皇恩浩荡,堪属顶级包装,国恩寺遂为华厦唯一“国”字号寺庙。宽厚仁爱的慧能,建庙选址,无意掠取他人地盘,奠基在自家故居。庙后坡上,垒有他父母的坟茔。一箭之遥,活着他亲手栽下的荔枝。由高处下望,竹木中隐现的屋宇,俨若岭南民居。轻雾飘忽,仿佛户户农舍正启灶煮饭,袅袅炊烟中,亦有慧能家的几缕……身边一草一木,宠幸于六祖的浸润;眼前一石一瓦,福延着慧能的庇佑。寺庙建而毁,毁而扩,终至眼前规模。古往今来的香客,历朝历代的政府,均有贡献与建树。同国恩寺相比,轻而易举就被比下去的,恰是许多虚张声势的寺庙,叙说来龙去脉,擅长天花乱坠,而真实、可信的人文脉落,则往往虚无缥缈。
慧能业绩光耀千秋,史书记载及民间口碑,皆已洋洋大观;更有当今学者,殚精竭虑,挖掘新矿无数。而我陋习难改,不肯尽信其真,亦不会全视其伪。环顾龙山四周,山护着水,水绕着山,竟是我自幼习见的南地风物。惊喜之余,放胆揣度,千八百年前的贫乡僻壤。只要不是土财家的恶少,农家子女的终日功课,不是上山放牛、打柴,便是下河浣衣、洗菜。诞生于斯的慧能,倚重乡邻、报孝父母,当属情理之内。在外弘法多年,暮岁落叶归根,圆寂于斯,亦非偶然,实有必然之因。六祖的博大,就在于他超常的平易。笃志经学,常行农耕之事;善待信众,从无欺瞒之心。看如今某些僧侣,袈裟虽裹身,言行却飘忽。逸出佛门的参禅悟道,尽管装模作样,终是装神弄鬼,引人“普度”之径,无异夜路一条。何时见天明,只有鬼知道。
因平日循左而行的习惯,进寺出寺,一上一下,方向正相反,等同又逛一座新庙。就在最后一层院子,忽觉厢房有异,好奇中凑近望去,竟是一幅难以置信的景象。返回宾馆,几位见了住持、喜获佛珠的旅友,原本面露炫意,但听罢我“最后一瞥”的稀奇,莫不诧异至极,啧啧惊羡任某的“独具只眼”。
且说那间窗棂之内的厢房,大约两丈见方。首先入眼一屋老妪,且多在古稀以外。十来位围坐一桌,大方桌有七张之多。桌面堆积出小山般的钱币。定晴细瞧,既有伍拾圆、壹佰圆的大钞,更多是拾圆、伍圆、壹圆乃至伍角、壹角的毛票。佛乐舒缓的陪伴中,老人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些面额不等的善款,分门别类,码齐,点清,再包扎成捆。
我趴在木格窗前,一时有些出神,想不出用什么端庄、隆重的字眼,形容眼前陌生的场面。七十来位老人家,济济一堂,平心静气地劳作着,动作熟谙,显然都是常来帮忙的义工。恍惚间,一位老妇对我颔首微笑。心跳顿觉加快,满头银发、一脸慈祥的老人,竟酷似我三年前尚健在的母亲。就连动作都像。大妈笑笑,好似打过招呼,又埋头干活儿。我妈亦如此,儿子跟前,常以微笑替代说话,然后继续她手中的事情。
国恩寺座落于粤西云浮市境内。离别龙山,起程云游云浮。一连数日,饱览山连山、山套山的青山。目光所及,无一座梁是荒梁,无一道岭是秃岭,无一条河是枯河。薄雾如纱中,无处不在的参天古木,皆是生机蓬勃的“文物”;清风拂面中,村村镇镇的古旧建筑,皆是沉郁丰厚的“史书”;秋阳暖身中,数量众多的百岁寿星,皆是四季锦绣的“人证”。你仰望一棵棵树龄两百年、六百年、一千年的香樟、榕树、荔枝、红椿、芒果树、红豆杉、菩提树,你穿行一幢幢一百年至七百年间的祠堂、文庙、书院、民居、庄园、炮楼,你挨近一位位清末民初降生于世的安恬、健康、整洁、天真的人瑞……内心浮现高低错落的颤动,是往昔不曾有过的荡漾。禅意氤氲,无须刻意营造,这方山水,最是福地洞天。
此番南下之际,我定居的北国,依遵天意,已开始铺展今冬的水瘦山寒。青山层叠、田畴苍翠的仙境,虽无福久留,并无遗憾。有得十天半月的清爽、喜悦,已是缘分不浅。朋友相邀的恩惠,自会铭记于心。阿弥陀佛。
2013年11月
一个顶呱呱的男人,一个好端端的女人,明目张胆,或是偷偷摸摸,进过几次舞厅,就跳出“不好”的事情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风水,盛产有关舞场的悬疑故事。寻常的三步、四步,幻化为妖步、狐步,像刀尖上翻转,又如悬崖边腾挪。肚皮舞、贴面舞之类,则直通通与高危行为划上等号。舞蹈本身的属性,皆被忽略不计,一些伙计津津乐道的,只是空穴来风。两口子同床异梦,因为跳了;年轻人破罐破摔,因为跳了;老家伙晚节不保,因为跳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成龙配套,曲里拐弯,有鼻子有眼儿。
一位朋友,迷上跳舞,且只认拉丁。她住美国,从这个州跳到那个州。她去西欧,从伦敦跳到巴黎。回到中国,陀螺般转战北京、上海、广州,会合同道,切蹉技艺。舞者之组合,明白无误的雇佣关系。通常是有钱有闲的女性中老年做学徒,有艺有貌的年轻小伙子当师傅。虔诚的学徒,一旦上瘾,成为生活中的依赖,碰上异地交流、竞赛,常会心甘情愿地额外破费,为师傅置办行头,包揽旅费。而师傅享有的种种“孝敬”,因由言传身教的劳动换得,往往受之坦然。朋友曾带我们实地见识,挑逗而狂放无羁的音乐中,亲昵而不可省略的动作中,默契的师徒,举手投足皆心领神会。但又确乎看不出暧昧与缠绵,看不出诱惑与欲念。散场时分,彼此“拜拜”,扭头上车,绝尘而去。此种玩法,绵延中外,定有大堆合理之处。但仍有人较真:“我就不信,拉拉扯扯的拉丁,不是姐弟情、师生恋的温床?”是怎样,不是又怎样?单一、武断的结论往往隔靴搔痒。我不接茬,因这类话题,并非关注所在,最多只是舞蹈带给生活的悬念。
八年前的五月下旬,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看过纪念舞蹈家米肖尔·佛肯的专场。其中一个章节《轻盈的少女》,诚如舞名,悦目之至。尤物满台,轻盈一片,行云流水般变幻出急而高的跃起,轻而稳的落地。目睹过国内同类演出,几乎多半演员让人捏把汗的,恰是跃起与落地。终究是舞盲,瞧过热闹,渐生疲惫。忽觉周围出现似有若无的骚动,细看台上,一位中国姑娘,正居中领舞,一招一式,技压群芳,尽显东方柔韧、静美的内敛,挥洒出同场舞伴难以企及的玄妙。天鹅中飞出金凤凰的压轴安排,堪属颠覆观众意料的“包袱”。但此刻提起这段往事,仍旧不属于舞蹈本身的悬念。
言归正题吧。清风明月的某晚,走进本市某剧场的舞蹈晚会。落座之后,学习节目单。一行行读下去,驻目于三个字上。演出过半,终于轮到《青花瓷》。大幕启开,一个花容月貌的集体,神采奕奕地组合出一尊青花巨瓶。闻听邻座几许惊叹,不由得生出惋惜,并心下预测,眼前造型必定迅速碎开,历经一通起承转合,又重新合拢,恢复原状,然后收官。接下来的流程,果不其然。但观众的新鲜,已提前支付,礼貌的鼓掌,带出勉强之相。假设,以我外行的想法,避免先声夺人,服饰一色土素,每个演员自成飘飞的精灵,再有多番分合散聚的回环起舞,宛若陶器制作的揉搓。待到尽兴、尽情之际,借助灯光切换,倏忽间众姑娘青花衫着身,凝固成有形有神的成品……猜想满堂掌声,一定经久不息。因为此时的看客,使劲拍手,不是展现教养,而是表达惊喜。
悬念是诸般艺术的支撑。上来就辟出一条岔路,让人坠入兴趣,往下的进展,难以推知,终局的模样,更无迹可寻,这就叫引人入胜。单说众多耳熟能详的舞剧,从皮到瓤,尽管了然于心,人们仍常看不厌,并自欺欺人地“不晓得”尾声。除了着迷其音乐、布景,着迷其仅靠身体,便能无声叙说世间的喜怒哀乐,发烧友们享受的(或曰缅怀的),一定还有经典行进过程中,那份非凡的悬念。敞开了说,琢磨艺术的人,轻忽悬念,便近似职业的误会。无论编舞、编歌、编相声、编杂技、编戏剧、编影视,甚至包括照相、画画、写毛笔字,如果置悬念于不顾,便会以咫尺天涯的距离,表明阁下,可能入错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