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农村大学生“三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4-03-20 20:29杨雪敏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35期
关键词:三观环境农村

杨雪敏(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1 网络环境下农村大学生“三观”现状分析

网络环境具有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快速的信息传播功能,是新时期传播前沿思想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环境的发展给农村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对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1.1 政治热情淡化,理想信念动摇 在网络信息芜杂的背景下,农村大学生由于素质教育相对落后,易导致出现思维方式的变化、政治热情的淡化等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一部分学生对政治不关心,政治淡化倾向明显,对国家大事不关心,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持无所谓的态度,有些农村大学生往往由于家庭生活水平不高,受环境影响产生负面消极心理,暂时片面地抛开中国的历史观察中国的国情,抛开西方国家的阴暗面去观察西方发达国家,并错误的加以衡量对比,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共产主义方向;其次,农村大学生道德理想标准世俗化,易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信念转向注重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缺乏坚定的信念和勇于追求理想的决心。

1.2 个人主义滋长,拜金主义盛行 在日益发展的网络时代,农村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于经济、地域、社会地位等相对弱势的农村,在入学后经常面临巨大的反差,容易崇尚自我、特立独行,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集体观念和长远打算,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滋长;有些农村大学生出于对金钱的渴望,把追求效益变成了追求实惠,对知识、择业等都以能否带来金钱为准则,对事物价值的评判标准完全以功利为尺度,把金钱作为评价一切事物的唯一标准,视金钱为英雄,淡化了对金钱以外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金钱面前失去理想、信念和追求。

1.3 人际关系冷漠,心理疾病多发 农村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对人不信任甚至产生敌意。部分农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易产生自卑和自负心理,现实环境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关系会激发这种敏感的心理:导致其人际交往失败。网络环境的诞生从某方面满足了他们的自卑心理,使他们的内心情感得以表达和宣泄。但网络环境将人置于“虚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极易被“人—机”之间的“冷面对话”所改变。一些农村大学生用等价交换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道德关系、人际关系商品化、市场化,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化与疏远,易使其心理受到影响,产生孤独迷惘感以及认知障碍、个性障碍、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等心理疾病。

2 网络环境下农村大学生“三观”问题的形成原因

2.1 网络环境建设和管理存在诸多缺陷 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建设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例如E-mail、QQ、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广泛使用,促使网络工具成为农村大学生获取基本生活、学习和娱乐信息的主流工具。但网络文化发展与信息产业发展的不协调、主流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力量不足以及垃圾信息带来的冲击等都严重影响着农村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

2.1.1 重产业,轻文化;重技术,轻内容。当代信息产业的研发与农村信息文化的内容要求之间发展严重不均衡,各大传媒集团由于利益的驱使,过于重视产业层面的发展,忽视农村文化层面的建设,信息产业商业化气息浓厚,缺乏精神支撑和世界观理念的引导。网络内容芜杂、信息质量较差、低俗文化泛滥等现象也是网络文化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农村大学生作为网络文化产业的使用群体,被动吸收、被动影响、缺乏自主价值取向等原因致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

2.1.2 主流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力量不足。一方面,目前我国主要大型互联网企业都是公众性上市公司,作为企业,特别是国际性企业,都是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企业的经济利益远超于社会效益,所以让主流文化占领其网络阵地,其难度要比政府主导的网络要大得多。然而在农村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文化就是始终倡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但在网络文化发展中却缺乏足够重视。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网页不能及时的更新,与学生的互动方式较少,只注重网站建设,而忽视了思想教育功能,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生思想意识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偏差。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引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重分离。由于互联网对主流思想的报道力度欠缺,加上高校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网上舆论引导与网下高校教育引导没有有机统一,疏离感较大,重合度较小。

2.1.3 垃圾信息冲击网络环境。网络的开放性、宽松性使西方腐朽思想对高校主流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分辨力弱、自控力差的农村大学生带来冲击。网络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也充斥着学术信息垃圾、娱乐信息垃圾、黄色暴力信息垃圾、不健康的网游,甚至伪科学、反社会的垃圾信息,对于那些识别能力不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农村大学生们的思想形成是极其有害的,使纯净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垃圾信息的冲突和威胁。

2.2 农村大学生对网络传递不良信息抗拒能力较弱 通过网络载体进行“三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网络媒体的应用和普及对农村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村大学生自身网络素质较低和社会经验较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不能很好地甄别信息对错,影响了网络作为载体的有效性。

2.2.1 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传统的农村大学生“三观”教育中,农村大学生接触的信息主要是“灌输式”教育,其掌握的信息都是经过国家教育部门精心编撰、严密甄选、层层把关得到的内容,而日益开放的网络环境流露出的信息夹杂着不正确、不健康的信息隐患。同时,农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肩负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农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命运问题,还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然而,这种不健康信息势必会逐步渗入农村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腐朽农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2 道德感丧失。网络的虚拟性、私密性很容易摆脱传统的管理和控制。由于网络的随意性、开放性、隐蔽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隐藏身份,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再加上网络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因此,最直接、最原始、最根本的约束能力就是农村大学生自身道德伦理的意识形态的约束。然而,有些农村大学生在社会舆论和社会道德规范制约下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在互联网上“为所欲为”、散布谣言、网络作弊、学术不端,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出卖国家机密等。以上虽是少数现象,但也反映出网络环境下道德失范问题在农村大学生群体的日渐显现。网络在给农村大学生带来先进科学。给予农村大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也使农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农村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2.3 易产生“网络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由于大学提倡自主学习,农村大学生有较多的自我支配时间,加上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易形成网络成瘾、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有些逃课、包宿打网游,不仅荒废了学业,对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伤害;有些沉溺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与人交流,对身边的事漠不关心,人际交往冷淡,易造成性格孤僻;有些不断追求新兴电子产品,盲目攀比,易造成经济浪费和虚荣心的膨胀。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势必会影响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3 网络环境下农村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网络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人们精神文化的新空间、大学生“三观”形成的新平台。基于此,改善网络环境、加大网络环境下农村大学生“三观”教育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3.1 统筹协调网络产业文化发展,促进网络环境持续健康发展

3.1.1 树立产业与文化、技术与内容协调发展的理念。首先,网络信息产业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网络信息产业的发展依托于文化内容,同时又是网络文化内容最强有力的支持。其次,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的同步提高,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建设,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建立自主创新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网络防病毒技术、防入侵监控技术、机密技术等网络安全保障技术;健全网上接受群众举报、网下迅速处置的高校网络管理制度;加大法律、法规监管制度。最后,在激发网络文化传播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做好网络服务项目,从大环境、大方向上促进农村大学生“三观”长效机制的发展。

3.1.2 加强网络道德与法制建设,发展主流舆论,净化网络环境。注重引导,加大主流思想与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坚持弘扬“红色”主旋律,全力封堵“黑色消息”;建立、健全网络环境的道德准则与守则,加强职业人员的道德操守,积极发布健康向上的言论,平衡消极、颓废的舆论信息;加大网络监管、监控力度,对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垃圾信息、暴力、色情、淫秽信息采取及时封堵、快速屏蔽等方式,净化网络环境,理顺管理制度。

3.2 提高农村大学生运用网络媒体的媒介素养教育

3.2.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农村大学生政治素养。理想信念是我们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农村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和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1]随着网络负面影响的逐步深入,加强农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农村大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教育,结合农村大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农村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负面问题,重塑农村大学生个人理想,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进行有效结合。

3.2.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农村大学生道德素质。由于网络传播工具的多样化,不良信息无孔不入,农村大学生缺乏控制力,如偷拍、散布不实谣言、诈骗等现象的发生,都是农村大学生道德操守和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问题,建立道德规范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建立“网络+学校+学生”有序的道德教育模式,即遵守网络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农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使其依靠自身控制力来消解负面影响,引导农村大学生正确树立网络媒体道德理念。

3.2.3 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网络环境给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引起学校和学生足够的重视。首先,要积极构筑心理辅导阵地。针对农村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例如,心理驿站、心理论坛、个体心理教育等互助心理咨询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心理素质和自觉、自控意识,帮助农村大学生摆正信息观,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培养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其次,要积极引导农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农村大学生自觉吸收健康思想并转化为行为习惯,是农村大学生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一种活动,在加强外界心理干预的同时,提高农村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归根结底是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激励,不断培育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实践中自觉锻炼,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4.

猜你喜欢
三观环境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