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岩,汪晓雅,朱 格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农村社区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模式定位和发展方向。然而,在具体的实践甚至学界都对此存在着困惑与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影响到对于当前农村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和改革方向的把握,也直接影响到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河北省任丘市在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便开创了自己的道路,笔者团队走访了当地的一些村庄,看到了不一样的乡村场面。笔者将主要描述当地这种新型的新农村发展形式,分析其利弊,进而为全国的广大农村提供一个样板,希望能够不断推动农村经济文化政治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农村社区是指拥有广阔地域、居民聚居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为主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对此,费孝通先生曾经以“熟人社会”加以表征。因此,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农村社区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现代国家的建构,外部性因素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农村社区不再是自然状态,更是一种国家规划性制度变迁的产物。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至此,展开了全国轰轰烈烈的农村社区建设运动。
但是,私人对农村社区进行投资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目前只在极少数的地方实施,据笔者团队了解到河北省任丘市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先驱,而且当地的农村社区建设得相当不错。
河北省任丘市是一个民间资本投资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城市。在河北省任丘市石门桥镇,笔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农村。严格来讲,它并不像是一个农村,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过的小城镇。由于这里地处平原,所以地势平整,很难看到山和水,而且毗邻106国道,所以人员兴旺,经济也相对发达。一排排的居民楼,一条条整齐的柏油马路以及马路两旁规规整整的民房和花草树木将这里装点成一个现代与传统的集合体。在这里既有现代社会的高楼与便民服务中心,又有淳朴的民风与居民。根据笔者的走访调查了解到:这些楼房是由当地一些财富比较丰厚的农民向村委会报备后投资建造的,建造完成后将这些楼房出售给当地的村民。自从建设好这个楼房小区后,当地也配备了垃圾桶、垃圾池等,修建了排水沟,彻底解决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当地的经济发展除了种地之外,便是制造业,几乎每家每户都制造链轮、钢材或门窗,因此,这些楼房很快就销售一空,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城里的日子。当地的文化精神生活也很丰富多彩,每天晚上都会有老人在小区内进行体育锻炼(小区内提供锻炼器材),还有部分男女老少们聚在一起跳广场舞,减少了赌博现象,农民的生活更加健康。任丘市现辖4个街道办事处、15个乡镇、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413个行政村。据笔者了解现在已经有7个乡镇开始了这种类型的农村社区建设,目前政府对于这种形式的投资建设是支持的,因为这既节约了政府的资金,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进程。
2.1 节约了政府和村委会资金,加快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新农村建设提出虽早,但是由于资金短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农村并不太多,而私人投资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而也促进了村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2 激发了当地的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建设农村社区需要圈地、买材料、请工程队等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私人投资者可以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劳动力可以聘用当地农民,原材料也可以从当地采购。因此,该模式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更能够促进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2.3 转变了当地风貌,物质精神生活双提高政府出资建设农村社区和私人投资农村社区都会取得一样的成果,但是政府出资周期比较长,从规划到建设完毕要经历漫长的周期;而私人投资出资较快。笔者看到这些采用私人投资模式的地区已经初具规模,居民区已经盖好,服务中心、医院、学校等设备也一应俱全。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发展文化事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一并提高,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
3.1 优势
3.1.1 私人投资,扩宽资金来源渠道,使得政府能够节约资金进行更紧迫项目的建设。在私人投资的农村社区中,小区居民楼均是由当地居民投资,包括学校、医疗以及便利服务中心也是由私人建设的,这就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村委会和政府的资金。当然,楼房的出售价格也相对的要高出政府建设的价格。不过,总体上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只要村委会能够想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1.2 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中,建设的都是楼房,楼房盖起来,就减少了农民自己盖房子的需要,节约了土地资源。楼房相对干净整洁,统一供暖与排放垃圾,有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乱丢垃圾、污染环境的恶习。居住、教育、医疗、便民服务一体化,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1.3 有助于激发当地农民的竞争意识,促使其奋发向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民参与改革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私人投资农村社区建设恰恰是对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这不仅能够调动那些比较富有的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也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消费能力提高,并解决了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激发那些比较贫穷落后的农民进步的动力,改变当地的乡村风貌。乡村越来越像城市,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
3.1.4 挖掘内部资源,低成本建设农村社区。私人投资进行农村社区建设,等于资金在内部流转,利用村内部的资金和人力建设好惠及大众的农村社区,同时,农村社区中获得的收益由投资方和村委会共享,再将收益投资到农村的建设和改造中,如此不断的良性循环,将促进全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变。
3.1.5 贴近农民生活,激发农民参与。美国社会政治学家安东尼说过:”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1]”在社区建设中,长期以来导致的政府包办、代办倾向以及农民参与的被动性,再加上农民自身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人微言轻”、“边缘化”使他们往往远离社区建设,大多数社区农民的弱势降低了其参与社区建设的效能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依靠农民,凝聚农民的建设动力,不然的话,类似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由于忽视底层民众的动员和参与而导致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现象很可能重演。事实上,农民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直接利益,如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社区居住环境等,这些正是激发农民参与、开展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因此,私人投资缓解了政府资金紧张的状况,满足了农民的这一需要。
3.2 弊端
3.2.1 建设楼房需要占地,在建设过程中容易与村民发生冲突。在笔者的走访中就调查到当地的楼房建设占用了一部分居民的住房,有一些经过协商后赠与了楼房和现金作为补助,但是另外有一些“钉子户”或是不愿意拆迁或是要高价,有个别的还发生了打架、扰乱楼房建设的情况,如何正确的处理好楼房建设与当地村民的协调问题至关重要。
3.2.2 楼房在出售过程中价格相对较高。由于是私人投资建设的社区,所以可能价格比政府建造的要相对贵一些。据笔者了解到,任丘市农村社区的居民楼一般为五层高,其中最高层五楼的售价不带车库还需要30万元,相当一部分农民买不起楼房。因此,在村里可能形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加深农民内心的隔阂。
3.2.3 私人投资建设的农村居民楼属于小产权房,相对来说保障性能较低。楼房一般规定使用年限为70年,但是私人投资在农村建设的楼房据悉属于小产权房,没有固定期限,可能随时都面临着拆除的危险,所以这对于辛辛苦苦劳累了一辈子的农民来说,把血汗钱投资在一个高风险的项目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3.2.4 改变了农村淳朴的民风。楼房属于现代产物,而农村是传统观念遗留比较严重的地方,在传统的地方建造新兴事物势必会使传统“伤筋动骨”,尤其是睦邻友善的民风可能会因为居住楼房而有所改变。这也就造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正面交锋,如何使现代产物在传统中较好融合,发挥其优势是今后我国需要研究与改进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在农村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原始村落通过改造或重建向农村社区转型。农村社区既是国家管理农村社会的基础单位,又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平台,还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全新载体,因此,农村社区管理在实质上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层连接点,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复合管理,实现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新空间建设的双重目标。当前农村社区管理实践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科学的社区管理模式予以指导,尤其是针对私人投资农村社区这种新生事物,更需要不断探索,摸索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4.1 加强党政领导部门及村委会的指导及监督建设农村社区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大工程,一定要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不变味”。尤其是针对私人投资来讲,要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不能贪图经济利益,要确保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政府的关心和爱护,发现有偏离方向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和教育。
4.2 私人投资应向政府建设部门进行报备私人投资应首先像政府申请,政府考察同意后才允许建造。同时应对其给予帮助和扶持,尤其是针对居民楼,变小产权为大产权,确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4.3 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农村社区的参与式管理主体是社区居民,所有的居民都享有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主要是对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且拥有平等参与社区事务和各项社区活动的权利。通过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使社区决策更能维护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突出社区管理主体是社区居民的地位,从而也能够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使决策更加民主和公平。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方式可以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进行设定,通过社区居民大会制订一定参与制度和程序,便于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实施。
4.4 加强立法和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私人投资农村社区还属于新兴事物,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在其实施过程中,为了确保其实施的规范性,应该加强试验,确定一套完善的实施管理细则,同时,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规范,尽快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给其他地方提供以借鉴。
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的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惠民工程”。各地均根据实际情况展开了探索与改造,本次笔者团队挖掘出了另外一种发展模式,虽然此模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笔者相信其出现顺应了时代潮流,并将在全国农村建设运动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目前,只有不断的加强相关立法和管理,才能将此种发展模式推广至全国。
[1]安东尼·奥罗母.政治社会学——主体政治的社会剖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90.
[2]范学忠,龚印明,高焕成.城里人的方便,我们也体会到了[N].农民日报,2009-11-19(001).
[3]袁方成.“两型”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J].探索,2010(1):130-135.
[4]李博.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5]徐勇.农村微观组织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湖北省杨林桥镇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06(5):8-11.
[6]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N].中国财经报,2004-02-05.
[7]王平.问责权法治化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