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朝晖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医学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程朝晖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医学人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着医学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有别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医学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公共文化课程衔接应突出从提高文化底蕴到增强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的转变,医学基础课程衔接应突出从零散知识到宽厚基础的转变,医学专业课程衔接应突出由培养技术型高素质劳动者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演进,由低到高。
医学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高职衔接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衔接,如徐国庆教授认为中高职衔接的本质在于通过课程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医学院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体现出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切不可千篇一律,完全照抄照搬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
医学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分类,同样面临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医学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因而其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1.1 医学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误区
长期以来,医学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饱受诟病,“无论是中等卫校还是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本科院校‘学院型’的教育模式和‘学科型’的教学体系,未能实现从学科导向向社会需求导向的转轨,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到教材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是大学本科院校的翻版。”[2]因此,在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上,应遵循“必需、够用”原则,摒弃学科教育,突出职业性、技能性教育,强调“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术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而不能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中心”[3],不必考虑学科的系统性。于是,医学职业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课程改革之风,除对课程内容进行学科性和技能性切割外,连课程名称也要求淡化学科理论性,体现职业技能性,如将内科护理学课程更名为内科护理技术,人体解剖学更名为正常人体结构。以致学生在实习时,带教教师问解剖课学得怎么样,学生回答没有学过解剖课,令带教教师很意外。
1.2 医学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2.1 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医学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医务工作者,其服务对象是人,终极目标是挽救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个体又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面对个体疾病时能分析判断病因、迅速得出结论并给出治疗措施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具备根据诊治方案进行治疗、护理的实际动手能力。只有同时具备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才能胜任岗位工作。因此,理论知识传授在医学职业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注重医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更应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也是医学职业教育理论课时较其他职业教育多的一个重要因素(医学高等专科和本科教育学制较长)。
1.2.2 医学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的需要 现代医学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项目课程对学科课程进行解构的课程改革,然而,实际情况是,医学职业教育所有课程内容都完全项目化,这是与医学教育规律相背离的。很多研究者和教学管理者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视为水火不容的两种特性,这是不符合教育基本常识的看法。无论是哪类教育类型的大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际动手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这是不言而喻的。在普通医学高等院校接受学科教育的毕业生完全可以进入临床一线成为一名职业医生,同样,在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大学生也能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者,这并不矛盾。
1.2.3 学生学习特点和医学职业教育规律的要求 医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简单地获得几门单独的项目课程,而是要建立起以项目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这是由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医学职业教育的规律所决定的。任何一类或一级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都必须是多元的、立体的,这是由教育功能的多元性和培养人才的全面性所决定的。“对职业教育而言,针对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才能非常娴熟的技能,需要开设单独的技能训练课程;针对需要系统学习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开设单独的学科课程。”[4]显然,只将人体解剖学课程改名为正常人体结构的做法是肤浅的。
综上所述,医学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的是个体的生命,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决定着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不只是简单的职业性对接职业性,而应该注重课程的多元性,注重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建设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应从教育规律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科学设置各类课程。
2.1 公共文化课程衔接应突出从提高文化底蕴到增强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的转变
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早已代替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当前医学教育呈现出多学科高度融合的趋势,科学与人文互相渗透、交叉的趋势也越来越突出。医学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公共文化课程,实际上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续,是高中文化教育的浓缩和精简,其目的是提升中职生的文化底蕴,掌握医学人才必备的文化知识。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公共文化课应在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教育主要指人文知识和精神的教育,包括社会、美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美国高等护理标准》中明确要求将人文教育纳入护理职业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体现护理专业的人文关怀本质。所以,医学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必须设置一套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课程,提高人际沟通、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课程比例,开设文学欣赏、音乐欣赏、影视欣赏、演讲与口才等选修课程,科学地解决人文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丰富和完善以人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敬畏生命的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职业的需要,是医学回归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与医学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是医学职业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医学基础课程衔接应突出从零散知识到宽厚基础的转变
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前导课程。作为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医学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中,医学基础课程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研究者对中高职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目前的主干医学基础课程中,教材内容重复现象非常突出,如“神经系统”这一教学内容在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课程中都有涉及。据一名医学高校教师统计,其所在学校“神经系统”这一内容在以上几门课程中因重复而浪费8个学时。针对此种情况,辽宁锦州医学院于199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改革[5]。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中,“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成为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目前,该模式尚未推行,但在课程改革方面,特别是在中高职医学基础课程衔接上,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1)在医学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衔接必须切实避免各学科各自为政、内容重复现象,学科之间必须以问题或器官系统为中心重新组织内容,进行科学整合。
(2)医学基础课程衔接必须尊重人的认识规律,按照人类学习、记忆的特点和现代医学发展情况,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代谢、从生理到病理、从窄到宽的原则。
(3)提高对开设医学基础课程双重作用的认识,确立厚基础课程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我们认为,医学基础课程是以经典的学科知识为内容的课程,有的课程有几百年的发展史,如人体解剖学,其本身就有着独立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医学专业课程服务只是其目的之一,而绝非全部。过分强调医学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而忽略其学科性,难免把医学人才培养变成只能干某些简单程式化工作的“机器人”的训练。简单随意地压缩医学基础课程课时的做法更不可取。我们应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以提高他们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生存能力,使其在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2.3 医学专业课程衔接应突出由培养技术型高素质劳动者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演进
专业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实践的中介,集中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当前,医学职业教育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重复、技能“倒挂”现象明显、中高职人才培养层次不清、区别不大等。有学者对上海市同类专业中职和高职教学计划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医学专业课程重复率高达70%[6],可见,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应首先解决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
(1)以“分类教学”原则指导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即将有中职医学教育背景和无医学教育背景的学生分开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对从中等医学职业教育进入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学生与通过其他途径进入高等医学职业教育的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应有所区别。
众所周知,中等医学教育各专业都有自己明确的职业定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要进入社区医疗机构或医院,进入临床一线,只有少数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在设置上应遵循“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原则,即高职学习以中职学习为基础,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培养目标及实施过程,重新设计高职专业课程内容,突出高职医学教育特色,由旧到新,由浅入深,凸显专业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这样,才能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办学原则和人才培养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有序衔接,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基础上有效拓展,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中高职专业课程科学递进,适当拓展,呼应融合,达到体系完备、满足需求、提升质量的目的,以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加强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整体规划,突出技能培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中职阶段专业课程要以培养对应的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为准则,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特别重视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培养,在完成典型职业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高职阶段专业课程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专业实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适当考虑职业拓展与跨专业学习的要求,特别注重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和技能之“专”和“精”。在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比例分配上,应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
总之,医学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专业课程衔接是核心,要顺利完成中高职衔接,必须对中高职现行课程设置进行根本性改革。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叠加,而是在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各自办学优势的情况下,强化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中高职办学层次,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构建符合中高职教育规律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3.
[2]刘红.从国外职业教育看我国医学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5.
[3]王未.当前我国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8-240.
[4]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4-15.
[5]黄蔚.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器官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04-11-26(6).
[6]王宇波.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现实进展与模式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29-32.
G420
A
1671-1246(2014)23-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