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聪
(玉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认为教学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活”,他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可见,教法“活”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语文教学中的教法“活”是指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灵活地驾驭教材和使用各种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有调查显示,中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原因是中考成绩不理想,不少中职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足,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中职语文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填鸭式”、“满堂灌”成了教师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内容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变得枯燥乏味。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让人无奈的现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教师就要尽量用新颖的“活性”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摆脱厌学情绪。
面对课堂上学生看课外书、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等现象,作为教师,你该怎么办?苦口婆心地劝勉?疾言厉色地批评?高高在上地嘲讽?冷漠地视而不见?这些都不好。教师应适当地在课堂上注入一些“活性因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笔者就以自身上课经验为基础,提出一些能提升课堂活力的有效方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教学形式,它能将抽象、枯燥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根据课堂需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的演示、图片的插入、视频的播放,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直观,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多方位刺激,提高学生上课的兴奋度和专注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致橡树》这首诗歌时,可以通过制作幻灯片、播放图片与歌曲,营造出一种唯美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领悟诗歌的主旨,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较高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中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专注程度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教师用艺术的、灵活的和智慧的语言去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方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1 用幽默机智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 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这样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讲一个笑话、引一个典故、插一个歇后语、说几句俏皮话,既能引发学生会心地大笑,又能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幽默,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面对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幽默的语言能最快最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活力。例如上课前,当学生整齐地道完“教师好”后,笔者郑重地说:“免礼,平身!”学生先是一愣,继而大笑,这样课堂气氛就“活”了。
面对学生的课堂违纪现象,教师能以幽默机智的语言化解。课堂出现违纪现象,化解的方法有很多,笔者更多的时候喜欢用幽默的方法化解。例如有一次,笔者正在上课,不知何时一只小狗摇头摆尾地走进课堂,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只小狗吸引了,于是笔者微笑着说:“一只小狗都彬彬有礼地进来听老师讲课,你们却去看狗,真是……啧啧!”学生立即大笑并自觉转移了注意力。
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陆游的《诉衷情》一文时,对于“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情感,笔者就学着著名影视演员宋丹丹的语音语调说:“想当年,俺也是村里的一枝花。”学生发出了愉快的笑声,并在欢笑声中领会了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出来的骄傲和自豪。
2.2.2 用优美抒情的语言带领学生“入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没有美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学语言的美感不仅体现在叙述时的声调、速度和节奏上,即语言应有层次、有轻重缓急、有抑扬顿挫,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教学语言的美感更表现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选择适当的句式、组织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上,即教师应善于把无声的教学内容描绘成充满美感的、有声的画面,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如痴如醉,而且可以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欣赏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内容,也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使他们得到“自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下是几种比较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2.3.1 情景式教学方法 可将课文中的情景在课堂上“重现”,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小说、戏剧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表演,将课堂转化为舞台,将静止的、抽象的、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运动的、具体的、生动的实践,在情景中学习,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2 竞争—合作性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竞争—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形成“学习共同体”,产生整体效应。例如:可以把学生分组,提出问题让各个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寻找出答案,再选出代表分别解答,对评分最高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记录到学生的平时成绩档案中,还可以准备一些小奖品对学生进行物质鼓励,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3 游戏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加入游戏的环节,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不带压力地去学习[1-2]。
2.3.4 自主式教学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一回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即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查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这种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这种人人动脑、个个动口,给人以全新感觉的教学,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中职语文教师常习惯于三尺讲台、习惯于挥舞教鞭、习惯于播放幻灯片、习惯于教条式地灌输,但往往忽略了学习的本质,违背了学习的科学规律,忘记了人的生物属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自由的学习环境的特点,开辟多种课堂,把课堂搬出教室,利用“活性”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走出教室,来到操场、草地、树林……让文字变成画面;走出教室,让学生的感悟更深刻,让学习快乐化、游戏化;走出教室上课,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让课堂形式更丰富,也使原来十分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同时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的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曾是,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不仅唤醒了他们“沉睡的身体”,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20世纪30年代初,徐志摩到北大授课,他总是不拘一格,有时干脆把学生带出教室,到郊外草地上坐着或躺着,听着小桥流水,望着群莺飞舞,让学生和他一起畅游诗国。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不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无法满足每位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许多学习内容还要靠各种图书资料来补充。到图书馆上课,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会利用图书馆进行各种资料的查阅,又能营造“爱读书、想读书、会读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获取真知。
在图书馆上课,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应及时指导:上图书馆前,给出阅读主题并给出相应的参考阅读书刊目录,布置阅读要求;上课时,教师主要是答疑解惑,或与图书馆管理员协调帮助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活动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后回教室完成读书分享、汇报活动。使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这就是“授学生以渔”。
语文学习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指导我们的生活。把课文内容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就需要教师列举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时,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赈灾义演,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祖国的伟大,并在观看结束后让学生写观后感。在作文中,学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被充分激发,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应用文语言枯燥、严肃,虽然远不如其他文学体裁那么生动、形象,但它是因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我们就将工作、生活中的情境搬到课堂或直接将课堂置于现实场景中,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创设的或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应用文写作的必要性。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搜集写作的材料,掌握相应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比如写调查报告,可以给学生几个目前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包括设计调查问卷、走访等,让他们亲自参与实践,在实际调查后形成报告,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职业学校的语文课虽被看作无关紧要的文化课,但却是贯穿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重要课程,因此学好语文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面对现今中职学校学生语文水平低、语文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职业教育并非以前的精英教育,面对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中职学生,最重要的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与爱心,陪伴学生健康成长。中职语文教师应积极思考和探索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语文教学策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富有特色,有目的地培养、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增强中职语文的课堂魅力,寓教于乐,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3],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
[1]田许明.提高职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9):92-94.
[2]黄瑞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激趣之法”[J].现代语文,2007(4):93.
[3]秦梦晖.让中职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河南教育,2010(9):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