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桥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天然药物化学是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1]。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学科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本课程的学习对化学基础要求较高,涉及内容较多,知识面广,专业性和实践性强。而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具备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笔者改进课堂及实验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本课程主要介绍天然药物中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与结构测定。而天然药物成分结构复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根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决定其理化性质,而理化性质又决定了沿着提取分离的方法这条主线进行学习。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各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分析可能具备的相关性质,根据理化性质讨论可行的提取分离方法,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学习方法及规律,而不是盲目地、机械性地记忆知识点,这种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蒽醌类化合物时,首先介绍其结构特点,让学生根据结构分析讨论该类化合物可能具备的相关性质,根据其结构的平面性及具有的共轭体系,学生分析出该类化合物具有颜色,且有荧光和升华性;再根据其结构的极性分析其溶解性能。又由于结构中多连-COOH、酚-OH,学生分析出该类化合物具有酸性。根据酸性,我们可以采用碱溶酸沉法、pH梯度萃取法进行提取分离。同时,笔者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弱化结构测定部分,强化提取分离的操作技术及应用。通过知识的梳理联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讨论,学生思路清晰,感觉天然药物化学知识不再枯燥繁琐。
通过设计问题一步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在学习挥发油时,设计引导文本,引入生活中常见的香水、精油,由浅入深设置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能感受到浓烈的香味?香味来自何物?我们怎么鉴别它们品质的优劣?为什么要避光密封低温保存?精油是怎么制成的?逐步引入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及讨论。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将香水作为一个引导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学生感觉到天然药物不再是一个个枯燥、抽象、复杂的化合物,而是实实在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我们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天然药物化学的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各种天然药物的实物、化合物的结构、提取分离方法等通过屏幕以动、静结合的方式直接展现给学生,避免传统教学复杂抽象、枯燥乏味的缺点,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而记忆深刻。另外,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实验操作动画或视频。例如,在讲解色谱法时,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比较抽象,让学生观看操作演示视频,通过视频具体展示薄层色谱和柱色谱的原理以及各项操作步骤,同时进行解说,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相应的知识点,教学效果较好。此外,结合高职学生日后岗位工作的要求,为学生播放一些实际工作情景的录像,为其日后快速熟悉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结合板书进行分析讲解,可防止因多媒体传递信息量过大、速度快导致的学生跟不上思路,从而难以理解、接受知识的负面效应。
在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香豆素章节,通过介绍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亮菌甲素事件,让学生树立“质量第一,规范生产”的观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鼓励学生将制剂生产理论知识用于发现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责任心;通过鱼腥草、刺五加、双黄连等的限制使用,让学生分析讨论,如中药注射剂在研制过程中应注意的质量问题等,让学生明白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导致其研制开发的特殊性,从而引发学生对中药发展的思考;在讲解萜类化合物时,引用屠呦呦教授因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的例子,列举我国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开发成功的典范,如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西瓜霜等,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天然药物开发的巨大潜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从目前就业岗位来看,学生主要就业于生产制备一线岗位,而传统的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往往局限于经典实验方法,与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差距很大,达不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学生的目标。为了规范学生操作,提高学生岗位实操能力,增强学生岗位竞争力,笔者利用学院的生产实训中心,增设了具有代表性的适合工业生产的实训项目。例如,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丹参浸膏,将学生每3~5人分为一组,设置提取、浓缩等相关岗位,按照制药工序、岗位标准操作程序、设备标准操作规程,模拟实际生产过程,对学生进行生产岗位实训,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多功能提取罐、微波干燥机等相关设备。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填写生产操作记录表,在操作表后还增设了操作体会一栏,让学生深刻体会工业化生产与实验室操作的巨大差别。通过实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生产操作能力。
我们发现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习惯性地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对实验没有整体的思考和把握,这种方式只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效果不理想。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即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具体方法是:教师指定实验题目,让学生根据实验所提出的要求查阅图书文献,收集资料,独立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计划所需仪器、药品等。教师审阅后先选出几种可行方案,接着组织学生将各种设计方案进行讨论、修改,然后分组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对自己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2]。例如“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实验”,学生查阅文献后提出的主要方法有:酸水提取法、碱水提取法以及乙醇提取法,然后根据收集的资料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得出产品、计算收率,结束后讨论、比较各实验优缺点,在实验报告中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通过上述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产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对于如何教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还需要药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改进。
[1]吴剑峰.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胡聪,于新蕊,屈磊.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多样化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