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析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文化翻译

2014-03-20 14:47胡静文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6期
关键词:霍克红楼梦译者

胡静文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127)

一、导言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被认为是次要的“文化搬运工”或“翻译机器”。随着翻译学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译者主体性。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翻译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尽管存在许多障碍,但在实际翻译活动中,译者依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主创造。现代阐释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认为“译者主体性在误读、视野融合、创造性叛逆的过程中充分显示”[1]22。操纵学派的勒菲弗尔和巴斯奈特认为翻译更多地显示出关于译者的信息,而不是原作。他们认为“翻译就是改写或操纵”[1]36。受西方翻译学的影响,中国译者开始注意到翻译是一项注重创造和思考的艺术,而译者是这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杨武曾说过,“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无疑处在最重要的位置,是最活跃的角色”[1]36。

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无处不在。曹雪芹在这部小说里讲述了一群年轻人悲惨的爱情故事,他用了10年时间,终于在1784年完成这本巨著。他在书中表达了民主思想,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复杂的宫廷斗争的憎恨,以及对封建贵族、科举制度、不平等的婚姻和等级制度的批判。《红楼梦》中描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从外围的府邸建设到内部陈设及生活细节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描写,是作者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骄奢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的侧面体现。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用巧妙的手法对文化差异进行补偿,进而让外国读者得以观瞻这部文学巨著的文学、美学和文化特色。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霍译本在《红楼梦》的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建筑文化的翻译、服饰文化的翻译和植物文化的翻译。

二、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桥梁,是原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沟通的媒介。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一定程度上对翻译的输出结果起决定性作用。许钧认为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译作中体现的艺术人格自觉,其核心是译者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2]78。发挥主观能动性,译者要在尊重源语的前提下,让翻译活动为翻译目的服务,并在翻译结果中显示出译者本身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

茅盾认为:“翻译者和作家一样,也应当从生活中去发掘适合的词汇,或者提炼出新的词汇。这也是翻译艺术创造性的一个方面。”[3]377当译者面对众多文本时,首先要选择的就是“翻译什么”,但通常情况下,“译者对于原文的选择不是盲目、无意识的,而是有目标导向的”[4]121。

主要有两种因素影响译者选择原文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涉及译者本人,包括他自己的喜好,品位等等,后者主要包括文化和社会环境。选择好文本后,就要决定如何翻译。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及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在选择解读角度、重述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方法和策略上,译者都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所以,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中,对每一个过程、步骤都极其重要。

三、霍译本中的文化翻译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中国传统民俗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细致刻画,是清朝封建贵族文化的缩影,也是探究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很好的例本。

大卫·霍克斯是著名的汉学家,对楚辞和唐诗的翻译研究都颇有建树。而他最有名的译作还要数《红楼梦》(The Story of the Stone),霍克斯对于《红楼梦》的翻译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旨在为目的语读者服务,消除两种文化间不可磨灭的差异,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他在原文的框架下,解读原文时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虽对原文略加改动,但亦能切题达意,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共鸣。归化的翻译策略让霍克斯的主体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建筑文化的英译

中国园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中国园林素有南方风格和北方风格之分。南方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北方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两者除了规模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外,主要差别还表现在建筑形式上。北方的园林建筑厚重沉稳,南方的园林建筑玲珑清雅。

大观园富丽堂皇,豪华气派,映射出作者对美的设想和理解。大观园的府邸建造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文信息、社会理念以及盛行的封建礼制。霍克斯对建筑文化进行翻译时,充分使用译者主体性,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为目的语读者服务。

如:

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的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6]25

霍译:……a courtyard which had balustrade loggias running along its sides and a covered passage-way through the centre.……they entered the large courtyard of the mansion’s principal apartment.[7]24

霍译本将“穿堂”翻译为“a covered passageway”,所谓“穿堂”是指房屋之间的过道,《说文解字》中说:“堂,殿也。从土尚声”,“尚”与“土”连起来表示“住宅内的公共空间”,所以古时的“堂”是指四方高大且带有顶的房子,而“穿堂”必是带有顶的(covered)过道(passage-way)。

原文中的“正房”霍克斯译为“the mansion’s principal apartment”,“mansion”意指《红楼梦》中一系列爱怨情仇的发生地——“红楼”,而译者充分采用主体性将“楼”译为“mansions”,其在英汉大词典中的英文解释为:“a large impressive house”,中文解释是“公馆;宅第”。《说文》中解释楼为:“楼,重屋也。”[5]78楼既是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可见,仅在名称上,中英文就存在差异。

贾家后人虽无建树,只靠世袭爵位,但贾家家业丰厚,根基稳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属于上层贵族。但是,位属爵位的贾家还不至于大胆到与皇室同享楼宇,所以究其根本,贾府的府邸至多可被称为庄园宅院之属,不可谓楼。对于“楼”作“mansion”解,杨宪益虽已有先见之明,但译者主体性意在强调译者面对多重选择时体现出的主体意识以及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行为,并不强调原创性。霍克斯英译的“mansion”既体现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又满足了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二)服饰文化的英译

服饰是特定时代、民族习俗、个人特性及价值取向的代表。服饰早已不是为了蔽体或保暖,人们赋予其更多的审美需求。而《红楼梦》中的服饰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同时服饰风格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6]76

霍译:

The young gentleman who entered in answer to her unspoken question had a small jewel-encrusted gold coronet on the top of his head and a golden headband low down over his brow in the form of two dragons playing with a large pearl.

He was wearing a narrow -sleeved,fullskirted robe of dark red material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two shades of gold.It was confined at the waist with a court girdle of coloured silks braided at regular intervals into elaborate clusters of knotwork and terminating in long tassels.

Over the upper part of his robe he wore a jacket of slate-blue Japanese silk damask with a raised pattern of eight large medallions on the front and with tasselled borders.

On his feet he had halflength dress boots of black satin with thick white soles.[7]135

原文中“束发紫金冠”在明清时代多为皇子、青少年将领和贵族子弟所用的束发冠,所以体积小,样式精巧。译者在翻译时,为了避免读者困惑,加上了“small”来形容这个“gold cornet”。“二龙抢珠金抹额”中“抹额”是一种帽箍类的饰物,“二龙抢珠”则是二龙戏珠的装饰图案,译者分别译为“headband”和“two dragons playing with a large pearl”,在目的语中寻找帽箍的对等物“头巾”,翻译二龙戏珠时加了一个“large”,生动形象,传神达意。“箭袖”是一种窄袖袍服,原为便于射箭时用,称之为箭袖。中式长衣的通称。而袍的形制不分上衣下裳,一般为闲居之服。译者将其译为“a narrow -sleeved,full-skirted robe”,既译出袖窄这一特征,又解释说明了长袍是“带伞裙的长袍”,避免读者在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情况下造成误读。“攒花结”的“结”是绦带上一种装饰性的“结扣”,攒花是指做成攒聚花朵的图案形状。“宫绦”是一种系在腰间的悬挂饰物,一般配以汉服。中间用绳子,两端系有玉佩、金饰、骨雕、中国结等重物,尾端有流苏。译者用“court girdle of coloured silks”(彩色丝线做成的腰带)“clusters of knotwork”(一簇编结)“terminating in long tassels”(尾端坠有长穗)来找到对等物诠释目的语中并不存在物品,引起读者共鸣。原文中“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中“石青”指的是如同石青的一种蓝色,译者译为“slateblue”(像石板一样的蓝色),并没有直译为“blue”,缺少原文美感。八团的位置是:“前后胸各一,左右角各一,前后襟各二。”因“八团”凸出衣面,故云“起花”。译者这样译道:“a raised pattern of eight large medallions on the front”,他认为“八团”都是在前胸,这段是描写贾宝玉初次出场,林黛玉对他的直观描述,所以外人也只看得到其前胸的图案,若译者将前胸后背、左右角和前后襟各介绍一遍,译文就显得拖沓,失去原文风采,这也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的翻译策略。“倭缎”是日本出产的一种缎子,只有贵族可以使用。译者用“Japanese silk damask“解释说明了这种织物的产地和材质,准确表达原文内涵。“排穗”译者译为“tasselled borders”(带着穗的边),译者采用“A -A”的翻译模式,译文两个词对应原文两个字,简单明了,既有译者自己风格,也与原文相互照应。而“青缎粉底小朝靴”,是一种黑色缎子面,白色靴底的方头长筒靴子。青缎,即黑色光缎。粉底,指靴底涂有白色的涂料。译者译为“dress boots of black satin with thick white soles”,将中国封建文化中才有的黑面白底的靴子细致准确地描述了出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补删减,一些无关痛痒的改动更符合目的语要求,造成文化缺省的部分译者也做了细致处理,避免造成读者误读。

(三)植物文化的英译

原文作者充分向往美和自然,将自己的思想感性、期许欲望以及美学意识融入到植物的描写中。“《红楼梦》全书描述植物 237 种”[8]4,这是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比拟的,而这种类繁多的植物更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描写做好铺垫。而译者霍克斯在对这些植物文化进行英译时,也是别具匠心,既充分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又很好地为目的语读者服务。

如: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6]475霍译:

Heaven made you like a flower

With grace and wit to match the gods.[7]398

这句诗是曹雪芹描述妙玉气质之优美如同幽谷中的兰花一样芳馨纯洁,才华之出众又宛如仙子一样聪慧敏捷。“兰”的英文是“orchid”,以其醉人的香气闻名。兰为百花之英,孔子在《孔子家语·在厄》说:“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可见,兰也是君子高洁气质的代表。唐代王勃《七夕赋》中说:“金声玉韵,蕙心兰质。”,兰也用来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兰与梅、竹、菊在中国经典文学中被称为“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幽、傲、坚、淡。霍克斯为了满足目的语读者需求,只是将“兰”译为“a flower”,让读者清楚明了地看出该句是用来形容女子温婉如花的气质。“仙”译为“the gods”,就在目的语中找到合适的对等值,若god大写便是在描述耶稣了,但原文的“仙”显然不是“paradise”中的“God”,译者在god之后加了“s”的复数处理,“就像那些仙子们一样”,更是与“God”区分开来。霍克斯曾说过:“我不能假装总是做得如此成功,但我若是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点这本书带给我的愉悦,我也就没有白活一场了。”[7]21所以,霍克斯在作翻译时,力求为潜在读者的要求考虑,让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相近的感受。这种方法摘除了带有异国风情的“洋味”,融入更多本土信息,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和美学要求。

四、总结

可见,译者这个主体在翻译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译者通过各种方式将自我的内部特征释放外化,为译作打上自己特有的标志。译者的思想意识、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会影响其翻译策略、语言风格以及最后成形的译作。霍克斯在其主体意识的指导下,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服务目标语读者的目的,对《红楼梦》进行翻译再创造,既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为外国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4]彭卓吾.翻译学——一门新兴科学的创立[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5][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9.

[6][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7]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s.1 -2)[M].London:Penguin Books,1973.

[8]潘富俊.红楼梦植物图鉴[M].台北:猫头鹰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霍克红楼梦译者
滑板的乐趣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