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探析

2014-03-20 08:47:00王丽坤
文化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辽西满族习俗

王丽坤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方言与民俗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方言不仅自身就是一种民俗事项,是民俗的内容,而且它还是一个地区民俗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民俗文化赖以留存、传承的媒介”。[1]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方言民俗的功能不仅在于交流,更多地是传递其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价值。

辽西方言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属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辽西地区与华北地区毗邻,是北上出关进入东北地区的第一站,属于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过渡地带,故而其方言既属于东北官话,又有北京官话的特点。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各种文化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导致文化的载体——语言也在交融渗透中形成自己的地域特色。本文拟结合辽西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对辽西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进行探析,旨在进一步揭示辽西方言民俗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一、辽西方言民俗的鲜明融合性

每个地区的文化在形成过程中都是融合多种因素的,辽西地区也不例外,它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地区”。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辽西地域文化融入了多地区、多民族的文化元素,既有来自山东半岛的移民文化,又有包括以鲜卑族为主的三燕文化、藏蒙佛教文化,以及契丹、乌桓、锡伯和满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各种文化相互交融渗透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心态、民俗民风相互融合,逐渐趋同,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方言作为社会的产物,自然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尤其在饮食习俗、婚丧习俗等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

(一)饮食类方言民俗

辽西地区融合了多地区、多民族的饮食文化。历史上的“闯关东”潮流给广大辽西地区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山东半岛地区的一些饮食习俗在此地扎根,并与当地的饮食习俗相融合。比如聚居于辽西的广大山东移民喜爱面食并且擅长各种面食的做法,当地人民受此影响,把特有的一些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白薯等研磨成面粉,制作出各种各样极具地域特色的面食,由此产生了“疙豆子”“河漏”“蛤蟆蝌蚪”“干面子”“锅出流儿”等特色面食。

饮食习俗除受移民文化影响以外,各民族之间也相互渗透。辽西境内包括汉、蒙、满、回、锡伯、朝鲜、壮族、布依和彝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长期聚居,在饮食方面,除了回族的饮食比较专一,其他民族的饮食习惯也互相渗透,并且力度有增无减,因此也就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在众多民族的相互融合中,主要是满、汉两民族之间的影响较大。比如“酱俗”文化是辽西地区满族的特色文化,满族人以豆为酱由来已久,据《北盟汇编》记载:金时女真人“以豆为酱”。其制作一般都选择在头年腊月,将黄豆烀熟。再放入锅中趁热捣碎,取出大小适中的酱块搁置来年四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四月十八下大酱”的风俗。所谓“下酱”,就是将酱块刷干净打碎,放入缸中,加盐、添入清水,待发酵后食用。辽西满族大酱的酿造技艺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满族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粘米饽饽”“粘豆包”是深受辽西人民喜爱的一种食品,也是满族的一种特色食品。满族人爱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渣,再用豆沙、果仁、白糖做馅儿。每逢冬季将至,辽西地区的人家都会蒸上几锅饽饽,冻起来随吃随拿。还有满族的“血肠”“酸菜汆白肉”“萨其马”,蒙古族的“手把肉”,均已渐渐走入辽西百姓人家的餐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其饮食习俗也在悄然进行着融合和渗透。

(二)婚嫁类方言民俗

辽西地区婚姻礼俗极为讲究,尤其在农村地区,更是繁复多样,而且各民族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并且相互融合,相互吸纳。辽西地区婚俗与中原地区没有太大区别,甚至可以看出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痕迹。满族旧俗崇尚早婚,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满族之早婚,在全国可居第一。[2]随着大量汉族移民入关以后,满族早婚的习俗发生了改变,并被明令禁止。汉人结婚有六礼之习,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3]满族虽没有六礼之习,但也要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必须经“问名”“合婚”“相看”“放定”“迎亲”[4]方可完婚,这些显然是受汉人婚嫁习俗的影响。辽西朝阳地区还流行一种“换盅儿”习俗,相当于定亲,这种习俗存在于满族婚俗和锡伯族婚俗中,在满族婚俗中指双方父母相互交换酒杯,以示定亲,在锡伯族婚礼上,新郎新娘将酒杯拴上红线,互相交换以示同心偕老。现在“换盅儿”习俗不断发生着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多民族习俗之间的互相浸染。

(三)丧葬类方言民俗

随着大量山东移民的涌入,辽西地区的丧葬礼仪也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辽西朝阳地区整个丧葬过程包括“送信”“烧落气纸”“哭灵”“守灵”“送盘”“出殡”“指路”“摔丧盆”“圆坟”“做五七”“烧头七”“除灵”,这些习俗的源头均可追溯至山东半岛。锦州北镇满族自治县的丧葬习俗虽然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但也避免不了受到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山东人移民入关后,满族固有的丧葬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按照儒家传统伦理观念,死者最理想的归宿就是入土为安,而北镇地区满族的火葬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5]因此,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满族人弃用了火葬,逐渐接受了汉族的土葬习俗。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省也从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强殡葬工作的管理,坚持实施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土地,破除陈规陋习。为此,我省满、汉等各民族均实行火葬。满汉民族丧葬习俗交融渗透也是相互的,满族的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族,比如“节俭治丧”“百日治丧”;治丧期间,为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子孙后代不得理发,但可以进行生产活动。

二、辽西方言民俗的典型农耕性

辽西地区作为东北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渔猎、游牧和农耕三种生活方式,这三种生活方式使得辽西人民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意识形态。辽西地区虽包括锦州、葫芦岛、兴城等沿海城市,但与国内江浙等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在经济形态上还处于农业文化的氛围中,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都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尤其在广大的农村,人们的“土地情结”十分浓重,他们愿意固守家园,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知足长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农耕文化是束缚辽西人价值观念的主要根源,而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因而很多辽西方言俗谚具有典型的农耕性,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和谐性和精致性。

(一)农业生产的和谐性

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不二法则,也是确保农作物丰产丰收的恒定规律。辽西包括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以及盘锦的一部分,其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地势复杂多变。既包括了山麓以上的山体本身,也包括丘陵之间平坦的谷地,既包括独立的山体和山系,也包括群山丛聚的地区。在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辽西人民根据该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总结了因地制宜的方言俗谚,比如“平地粮谷麻,砂土地种棉花”“山地多打粮,年年长坝墙”“生土换熟土,一亩顶两亩”,这些方言俗语是辽西人民生产劳作智慧的结晶,深刻体现了农耕文化的和谐性。

农业生产除要因地制宜,还应顺应天时。正所谓“庄稼好收成,关键在莳弄”。由于气候对农作物生长有一定限制,因而对农时的掌握成为农业生产中重要一个环节,辽西地区很多农业生产方面的方言俗语反映了顺天应时的重要性。比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二月清明麦在头,三月清明麦在后”“九月九大撒手”“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春争日,夏争时,春耕夏锄不宜迟”。上述农谚表明农耕要顺“时”而作,不可违时。这也是中国农耕文化中遵循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的一种体现。

(二)农业生产的精致性

有些方言俗语体现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主要涉及土地整理、生产管理和作物收获等方面的方言俗语。

土地整理的方言俗语既关涉旱地,又包括湿地。主要有犁地、趟 (蹚)地、耪地、翻地、铲地等,每个程序都极为重要,以翻地为例,翻地的深浅极为讲究,一般是“头遍浅,二遍深,三遍把土拥到根”“深翻加一寸,赛上一茬粪”“耕地深又早,庄稼百样好”;翻地也有时令讲究,如“八月翻地满篓油,九月翻地半篓油,十月翻地点滴油”“夏天多铲一遍,秋天多打一石”“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

辽西农耕中的播种方式因农作物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有撒、种、插、点等。其中,“撒、种、点”主要用于玉米、小麦、大豆、荞麦,插主要用于水稻,有“插秧”一词。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具有地域性的方言词语,比如流行于朝阳地区的“点葫芦”,这是种地点钟的工具,由装种子的葫芦、筒子、篦子和点种棍四个部件组成,播种时用点种棍敲打筒子下种,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人工播种方式。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日益提升,这种播种方式仅存于辽西偏远的农村。播种完之后,为防止种子水分流失,用脚把垄沟踩实,称为“踩格子”。播种几天以后,还要用“打磙子”将垄沟压实。

生产管理是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至关重要。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庄稼的收成。辽西地区的农作物种类较多,管理方式略有不同,常规性的管理如:灌田、浇地、排水、抽水、追肥、锄草、上粪等,此外,还有一些方言俗语也生动地体现了生产管理的精致性。如“种地要紧,锄草要狠”“秋分不割,等着风磨”“光铲不趟,等于撂荒”“铲趟紧三遍,不收得一半”“人糊弄地一时,地糊弄人一年”“干铲干趟如上粪,湿铲湿趟如夹棍”“一遍锄头顶遍粪,三遍锄头土变金”“秋天多捞一遍场,多出粮谷喂猪羊”。

作物收获是农业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千百年来的传统思想就是要“颗粒归仓”。这类的方言词语较多,以“打麦场”为例,每到麦子成熟的季节,辽西百姓要为收获麦子做足准备。麦子收获后,要在事先造好的麦场里把麦子摊开,接着“开场”“推场”“摊场”,再借助风力阳光,“翻场”“斗场”“圆场”,然后上石磙,“碾场”“走场”“滚场”,如此反复几遍,最后“收场”。“扬场”是麦场的主要技术活,借助风势,举起木锨,高高扬起,麦籽、麦糠在空中自然分离。如今,这些关于收获的方言词语也被当地人们赋予了另一种意义,比如“圆场”,辽西方言有“打圆场”一说,意思是调解纠纷,从中说和,使几方面都能接受,从而使僵局缓和下来。还如“走场”,现多指剧团演员每天奔走于各个演出场所。

三、辽西方言民俗的厚重文化性

(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思想

团结、善助、知恩图报是辽西人的典型性格特征,这与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长达三百多年的闯关东移民潮中,一波又一波的关内穷苦百姓不断涌向东北,他们三五成群,以家庭或以亲友为单位集体行动,投奔先期已在某地落脚的亲友。无论是在闯关东的漫长路途上,还是在关东大地的安家创业上,相互帮扶的思想一时一刻都未丢弃过。辽西地区流行一句方言俗语:“人帮人,亲上亲”。这是东北重要地域文化的总结,是闯关东人留下的性格形态的基础。谋生路上的“帮”来自于一种本能,互帮互助体现了浓浓的乡情和深厚的友谊。“闯关东”人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辽西当地人,使“闯关东”人与关东人之间打下了携手共进、互帮互助的思想基础。这种思想在辽西方言俗语中表现的十分明显:“朋友千个不多,冤家半个不可”“帮人帮到底,救人救个活”“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人心齐,泰山移”“有饭送给饥人,有话送给知音”,这些方言俗语深刻诠释了辽西人直率、豪爽、热情的性格特征,也传递出辽西地区和谐的乡间生活氛围和浓重的乡情。

(二)亲仁善邻、重义守信的思想

亲仁善邻、重义守信就是要重视仁义和道义,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辽西人重感情,讲义气,守信用,敢为知己者死,愿为朋友两肋插刀,懂得“滴水恩,涌泉报”。这种重义守信的思想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随着闯关东移民潮来到了东北,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辽西人民亲仁善邻、重义守信实际上反映的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种价值观在辽西方言俗谚中表现的十分明显:“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交义不交财,交财两不来”“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买卖不成仁义在”“君子重义,小人重利”“炒豆大家吃,炸锅一人担” “人心要实,火心要空”。这些方言俗谚深刻揭示了中原传统文化对辽西地域文化的渗透,这种“仁义”的思想成为规诫辽西人民日常生活的准则,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反映了辽西人民质朴、善良、崇尚仁义的高尚品质。

(三)自强不息、克勤克俭的思想

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辽西人民的高尚品质。辽西方言俗语“早起三朝顶一工,早起三年顶一冬” “不怕欠收年,就怕人靠天”“人不勤劳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燕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等,反映了人们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辽西方言“外头有把搂钱耙子,家中有个装钱匣子”“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如同河决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锅台上有把好手,一年能省石八斗”“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等俗谚,深刻反映了辽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勤俭节约的高尚品质,展现了质朴无华的劳动人民勤劳智慧与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

猜你喜欢
辽西满族习俗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乐府新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17:14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新农业(2017年10期)2018-02-26 17:49:04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习俗
处暑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