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科学的性质及其价值

2014-03-20 04:55:33欧阳询
关键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欧阳询

(1.怀化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怀化 418008;2.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学科。在当今学界,关于人文科学的诸方面,如人文科学概念的合法性、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本质异同、人文科学涵盖的学科范围等,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论,有的立论甚至完全相反。凡此诸端,非独彰显了人文科学研究呈现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以及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同时也表明了人文科学的研究范式迄今尚未确立,人文科学研究群体仍然缺乏共同的“研究纲领”,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人文科学本身就是历史科学。“马克思将历史科学规定为唯一的科学,这门科学具有两个面向,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历史科学。第一个角度是自然的角度,其理论表现为自然科学,也就是自然史;第二个角度是社会的角度,其理论表现为人类史”[1]。职是之故,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文科学研究者对于研究内容、价值与方法等会有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从而决定了人文科学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但从辩证法角度看,人文科学必然具有“变中有常”的另一面,比如,在性质方面常表现出科学性与价值性之间的分合,在价值方面常徘徊在内在性与外在功利性之间,等等。

一、人文科学的性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分合

关于人文科学的本质属性,学术界迄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论,有的学者甚至持相反的立场。比如,马红霞认为,人文科学的内容“几乎与客观性无关, 完全取决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明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而余金成则认为,“人文科学以整体社会关系为对象”,“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构成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3],似有混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嫌。进而言之,不仅在中国20世纪50~70年代,“差不多整整三十年,人文学科(即人文科学——笔者注)一词从我国消失了,人文科学所涵盖的各学科,全部被纳入‘哲学社会科学’中”[4];而且直至今日,学术界虽然对人文科学的本质属性展开了热烈讨论,但在国家的正式文件中,以“哲学社会科学”代替“人文科学”如故,200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即是显例。

平心而论,在学术界,直接以人文科学的本质属性为主题的讨论并不多见,反之,学者们往往是围绕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异同问题而展开的。因为,自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创立了现代自然科学之后,自然科学渐趋成为了“科学”的代名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亦日益被推广到社会和人生价值的研究领域中。如是,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概念是否具有合法性,归根结底须以社会或人生价值研究能否运用自然科学方法为检验标准。历史证明,把自然科学方法移用于社会领域研究,可谓是社会科学诸学科得以创立的不二途径,比如18世纪亚当·斯密通过运用经验观察与逻辑推理等方法,创立了现代经济学;19世纪摩尔根通过运用实地考察等方法,建立了现代人类学;等等。尤其是到了19世纪后半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以探索社会规律为己任的社会科学之后,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得到了根本保证。

为了证成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自20世纪初起,就产生了两种主要理路:一种以罗素、杜威及其中国信徒胡适、丁文江等人为代表,主张运用逻辑实证主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等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哲学、史学、文学等研究,其结果是,他们在取得相关领域的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无疑地损毁了人文科学的价值根基。正如张君劢于20世纪30年代所批评道:“如罗素辈之言,以道德隶于知识之下,其结果必流于否认道德,而社会之所以共同生活者,在科学未立为公例以前,举世且无所适从矣”[5]。另一种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如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等人为代表,认为唯物史观既是社会科学,因为它揭示了贯穿一切历史阶段和一切社会生活方面的根本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是人文科学,因为它提出了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自然史、社会史归根到底都是人的活动史,是人通过实践不断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的历史,并且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

尽管马克思主义早已证成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辩证统一,亦即人文科学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但迄今为止,仍有不少学者因忽视或轻视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只是先验地、形而上学地站在所谓的“人道主义”(即抽象的人道主义)立场,宣扬和鼓吹人文科学的“价值性”,即卫护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以及对社会现实展开批判等。例如,毛丹在论述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种价值立场的分歧时说道:“在学科气质上,人文学科直到今天,一样可以认同乃至于提倡不屈从非正义现象——事实的批判精神, 可以直接表达理想主义与乌托邦(虽然不见得所有人文学者都能做到)”[7]。再如,王忠武认为:“人文科学是对现实的某种批判、拓展和超越,它同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8]。诚然,从他们的旨趣或出发点来看,力反人文科学沦为社会现实的附庸,犹之西方中世纪时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主张人文科学应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与前瞻性,借用中国古代哲学名词来说,就是人文科学要有“道尊于势”的高贵品格。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结果无疑会重蹈颜习斋所批判的“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之覆辙。

二、人文科学的价值:内在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分合

所谓人文科学的内在价值,是指人文科学对于人(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之价值。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是建立在“人是什么”这一命题的基础之上,惟有符合人的本质的发展,方可谓是自由全面的发展。正因此故,西方自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认识你(实指人——引者注)自己”,到基督教的“原罪说”,再至霍布斯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狼与狼的关系”,就未尝停止过对人的本质的追问与反思。中国亦是如此,从孟子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到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至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习与性成”,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人性论史。要之,无论是古代西方还是古代中国,关于人的本质或者说人生的价值几乎都是从道德价值的角度立论的。

虽然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提撕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以及克服诸种“异化”的解毒剂,但可惜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对其置若罔闻、熟视无睹,以致在大学的人文科学教学中,学生们时常会提出“哲学有什么用”、“学历史能干什么”等疑问,而老师们或以“哲学乃无用之大用”与“读史可以明智”晓之以理,或以泰勒斯利用哲学知识投机橄榄油生意发财致富、王阳明与曾国藩等人凭借心性之学建立丰功伟绩等事例动之以情,此外别无他途。由是观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渐趋沉重的现代社会,人文专业和人文学科的生存处境是多么地尴尬,以及青年学子对于实用价值和功利价值是多么地渴望。面对此情此景,党和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9]。所有这些方针与政策,目的就是为了还原教育乃“人”的教育之本真,而这里所谓的“人”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如有学者所言,“人文科学的价值,从根上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离开历史的实际、历史的变迁、历史的环境,抽象地讲人文科学的价值,是不能真正说明人文科学的价值的”[10]。综观人类思想文化史,尽管对“人是什么”的理解言人人殊,但以人文科学来提高人生修养和丰富完善精神生活的核心诉求却是一贯的、稳定的。反之,人文科学的外在功利价值则会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的变化,而表现出较大的变动性和多样性。如是,在人文科学的发展中,一些原有的外在价值会在发展中消失,而另一些新的外在价值又会在发展中产生出来。在当今社会,人文科学的外在价值,主要是指人文科学对于外部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的间接性的作用,比如经济发展、政治生活以及环境保护等。

在人文科学的外在价值中,政治价值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最长,并且也最为引人注目。无论是统治阶级及其思想代言人利用人文科学为政治服务,还是被统治阶级以人文科学为“批判的武器”,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因此,对于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既要有历史主义的态度,深入分析其出现的社会政治背景,又要有正确的阶级立场,审慎辨别思想本身的是非曲直。历史表明,在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或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人文科学的政治化倾向尤为强烈,社会思潮的分化与交锋尤其显著,因为此时政治生活正直接而有力地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和关注的焦点。比如,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几乎皆有鲜明的政治化倾向,非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学说,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理论,韩非子的“世异则事异”历史观等彰明较著,即便是貌似远离政治喧嚣的道家哲学、名家哲学等,亦不外“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11]。再如,1923~1924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丁文江代表的“科学派”、张君劢代表的 “玄学派”与陈独秀代表的“唯物史观派”三派论争,虽然涉及人生观问题、哲学的作用问题、心理学问题以及汉学与宋学之争等,但归根结底,其要旨是“现时代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有助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这场看来是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等纯学术问题的论战,从根本上却是两种社会思想的对立”[12]。

与政治价值不同,人们关注和研究人文科学的经济发展价值,是肇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彼时,诗歌、艺术和哲学等通过认肯和高扬人的俗世生活,进而批驳“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13]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为商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更有甚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新教的入世禁欲主义伦理,使得市民把精于职业和精于赚钱视为“天职”,并且合理科学地计算收支和安排生产,无疑成为了现代资本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当历史进至19~20世纪之交时,资本主义由于过度地崇尚科学主义和物质文明,不仅导致了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直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在这种情势下,柏格森、倭伊铿等哲学家高举“生命哲学”、“精神生活哲学”等,力图以人本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为西方的现代化重新贞定方向。要之,人文科学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既能提供一种精神动力和价值观念,又能针砭和匡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弊病。

应该说,人文科学的外在价值是由其内在价值派生出来的,内在价值是第一位的,外在价值是第二位的。因之,人文科学首先追求的应是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生的修养,然后再考虑转化为外在的功利价值,明乎此,方可谓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若反其道而行之,把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生的修养作为手段,而视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斗争为目的,只会致使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走入歧途,变成一个吞噬一切文明的漩涡,人格、尊严与价值将统统化为乌有。例如,中国时下流行的地方经济发展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非但不能拯救和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而是用“GDP至上”观念绑架和作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致于近些年不断传出关于炎帝、舜帝、诸葛亮、曹雪芹等名人故乡之争的闹剧。

三、结语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了人文科学的价值性与科学性之统一,以及人文科学的内在价值与外在功利价值之统一,但恩格斯本人亦曾深刻地指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14]。惟其然也,我们可以断言:不仅在一切私有制社会,人文科学的价值属性与科学属性、人文科学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基础,而长期处于分裂和错位状态,即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因发展阶段或生活领域的不同,而导致对于人文科学的价值属性与科学属性、人文科学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侧重点各异。比如,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曾经认为只有对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能从社会的角度去考察才算有了‘高度’,尤其只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看才被称为提高到了‘高度’。另一方面,则很少或者干脆就没有从人的角度去考察, 更不认为从人的角度看问题才算达到了一定‘高度’”[15]。但进入新世纪后,2003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6];2007年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无疑为社会主义人文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1] 孙云龙.“生活”的发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89.

[2] 马红霞.浅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本质差异[J].广东社会科学,2006(6).

[3] 余金成.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兼与汪信砚教授商榷[N].光明日报(学术版),2010-02-23.

[4] 姜义华.中国人文科学五十年[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9).

[5] 张君劢.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7] 毛丹.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合[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8] 王忠武.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三位一体关系[J].科学学研究,1999(3).

[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4-02-26].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10] 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6.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华人文精神的呼唤[M].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24.

[12]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54.

[13]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58.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3.

[15] 张楚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性[J].学园,2011(4).

[16]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EB/OL].[2014-02-28].http://jingji.cntv.cn/2012/11/05/ARTI1352087360703188.shtml.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在“实践”中研究人
求知导刊(2018年3期)2018-05-25 11:10:26
浅谈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抓好四个渗透,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负阴抱阳情境下的中国人文科学教育
文教资料(2014年20期)2014-11-15 05:24:40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