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斌,赵俊岭,李玉华
(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刍议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王振斌1,赵俊岭2,李玉华2
(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从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两方面,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重视人才培养、优化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
医学;人才培养;创新素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
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必将产生历史性的飞跃。面对飞速发展的医学科学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高等医学教育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的时代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医学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医疗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如何能切实可行并科学的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尽快解决我国创新型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也就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是根据医学生的个性特征,通过科学的方式与手段,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人格;通过多重训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个性,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充分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1]。
1.1 创新意识
一个人根据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引起某种创新动机,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种创新意向和愿望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创新和维持创新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欲始终保持在紧张与兴奋状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会利用一切条件,捕捉机遇,洞察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充分挖掘自己的一切潜力,朝创新目标冲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通过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展望科学发展的未来;通过组织一些科技兴趣小组或通过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决心来实现。
1.2 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在创新活动中有重要作用。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往往具有一系列的独特人格特征。创新型人格是经过长期培养后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可从具体工作中进行,如改善管理环境、营造宽松友好平等的气氛;要求学生独立地、有责任性地完成作业、实验和其他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信心和恒心,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塑造创新型人格。
只有当一个人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挖掘,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才会最有希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铸造生命的辉煌。
虽然国家也很注重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学校重视不够
部分高校缺乏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视,总是忙于应付一些检测和评估活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有些领导在这一问题上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领导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象是一些成绩出类拔萃的“尖子生”,还有的领导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地方院校没有太大关系,是类似于“985”、“211”之类的高等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等等。因此,部分医学高等院校并不重视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停滞不前。
2.2 教师有顾虑
现在高校的许多教师之所以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热情与积极性,不愿意进行改革,不愿意开拓创新,是因为害怕承担风险,存在许多的顾虑和矛盾心理。有些老师虽然清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并知道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很有必要,但他们仍然对创新培养模式持观望的态度,害怕创新之后未知的结果,不愿意主动尝试。另一方面,由于现行体制和机制的影响,评判教师能力的重要依据多是科研能力而不是教学能力。学生的培养工作又需要花大力气,且效果难以把握。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这种权衡,一些教师不愿冒险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培养学生身上,使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打折扣。
2.3 学生缺乏适应
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对学校实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也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能够认清形势发展的需要,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期待着学校的改革和创新。另一方面,他们又怕改革和创新打乱他们早已养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担心改革和创新会否定自己之前的认知和取得的成绩。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矛盾的,既想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优秀人才,又依恋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愿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与传统的认知模式。这样,也就必然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
3.1 重视培养,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要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明确医学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应怎样进行改革与创新;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和要求,以及在这些方面应该如何培养。对这些问题的梳理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有利因素,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尽可能的消除师生因“创新”而形成的各种顾虑,努力培养医学创新型优秀人才。
3.2 培养师资队伍,激发教师创新意识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影响,如果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高,就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2]。因此,不仅具有较高学术能力,还具有高水平教学能力的高创造性师资队伍是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医学高等院校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展开教师对创新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培训,纠正部分教师原有的错误观念,帮助更多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掌握更多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同时,应改革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奖励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作为医学高等院校来说,积极开展其它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增强学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要加强教学与教育的研究探索,培养社会急需的医学创新型优秀人才。因此,要将教师的创新教育纳入到奖金、评优及职称评定等标准内,合理奖励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使其的付出和回报能成正比,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
3.3 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培养模式的调整,必然要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下工夫[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都是改革的主要方法。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单纯地看其知识容量的大小,更要看其包容新知识生长点的多少,看其是否有利于学员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学生毕业后第一任职需要,而且要着眼于他们的未来,有利于他们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课程间的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学科的有机组合[4];强化自然科学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压缩临床课理论教学,加强见习和实习环节。这种改革方法能使学科间的融合更为密切,使学生能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用新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
3.4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导,主张教师讲、学生听。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一个安全自由的教学环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传统课堂变为学生善于思、善于辩的“讨论式”课堂。同时,教育的方式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5 教学、科研与实践相融合
为研究生建立能够进行学术交流、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的研究生创新基地,是研究生跨学科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拓宽了学校的研究范围,也扩大了研究经费来源、缓解了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在创新基地更多的是“练习、实践”,而不是“被灌输”。通过在创新基地中的训练和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增强。使学位论文告别学术“八股论文”,向符合医学硕士要求的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论文迈进。
总之,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探讨研究,以及进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生更适应社会的要求,把自己锻炼培养成合格的医生,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 刘建国,彭栋梁.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7):58-59.
[3] 张学义.知识经济与21世纪医学人才[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4] 刘旭东.高等医学教育创新模式的思路[J].中国医药科学,2012,(08):124-125.
(本文编辑:何庆节)
R-05
B
1003-2800(2014)10-0658-02
2014-04-29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协同创新理念指导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2013Y08)的阶段性成果
王振斌(1972-),男,山东人,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脊柱外科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李玉华(1974-),女,山东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