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隆福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宋教仁曾提出“雄踞武昌,东扼九江,克江宁。北击武圣关,断黄河铁桥,西通蜀,南取粮于湘,击鄂督之头于肘,庶可得志于天下”的反清方略,这一方略可称之为长江革命思想。长江革命思想在往后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经济、文化、人才、革命重心南移的历史发展趋势。蒋翊武是宋教仁长江革命思想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1904年,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后在湖北成立科学补习所及华兴会分部,讨论反清武装起义方案,大家认为若像法国、英国等国革命一样从国都起事,恐难成功。因为不仅北京的反动势力强大,而且京都之民也缺乏巴黎、伦敦人的素质和觉悟。最后决定采取先在长江中游“雄踞一省”,“各省纷起”,五路并起之方略。宋教仁负责西路,回常德设立“湘西联络站”,发展蒋翊武、刘复基等一大批常德人才加入华兴会。10月,湘西联络站各会党在笔架城集会,宋教仁被推为首领。11月华兴会起义事泄,蒋翊武被学校开除。但蒋翊武仍与刘复基“奔走于沅湘之间,招纳会党,晓以复汉大义,众皆感泣,得死士数百”[1],并设机关于城内祇园寺,策划革命。1905年春,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长沙起义事泄后,又集会党于湘西洪江,图谋大举,蒋翊武、刘复基等积极参加,不料事发流产,马福益惨遭杀害。蒋翊武、刘复基决定赴日,至上海,蒋翊武因病留沪,后就读于中国公学。刘复基东渡日本,由宋教仁在东京介绍加入同盟会。1906年,刘复基受宋教仁派遣回国,1月在上海介绍蒋翊武加入同盟会。蒋翊武协助杨卓霖组织革命团体竞业学会,创刊机关报《竞业旬报》,用白话宣传革命。接着,蒋翊武以同盟会会员、《竞业旬报》记者身份,参加了刘道一回湘策划的萍浏醴起义在长沙召开的重要会议,并负责运动军队。蒋翊武联络刘复基,相邀去武汉联络同志,在武昌拜访了日知会成员刘静庵,第一次接触军界人士。12月4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国内开展的第一次武装反清起义全面爆发,以会党首领龚春台的“中华国民军先锋队”为主力,聚集3万多人直赴长沙,声势浩大,长江中游各省震动。年底,萍浏醴起义最后失败。华兴会和同盟会在长江中游发动的起义,是长江革命的首次尝试,失败的教训促使蒋翊武等革命者思考,革命应该由依靠会党转向依靠新军。1908年8月,宋教仁在东京同盟会11省分会会长会议上提出中央、边地、中部“革命三策”的长江革命方略和中部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以武昌首义为标志,西通巴蜀、东克江宁的长江流域革命。
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内地革命组织遭到破坏,清政府先后捕杀的革命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万多人。面对革命低潮,蒋翊武、刘复基没有退缩,仍“奔走沪、宁、赣、湘间,运动革命”,从起义失败中,蒋翊武认识到“无大宗武器不能举事”,转而依靠新军,“遂决志投笔从戎”[2]。蒋翊武与刘复基再回上海后,除以“大武”笔名在《竞业旬报》发表《论官话的好处》外,还介绍刘化欧加入同盟会,在江宁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在不得不回乡料理家事期间,蒋翊武还与刘复基多次到桃源监狱探望被关押的革命战友覃振,并寻找机会“投笔从戎”,以实现宋教仁“雄踞武昌”的长江革命方略。
1908年,清政府以日本宪政体制为蓝本,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清末的“新政变革错过了最佳时机,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到达一触即发的地步”,只能“最终输给了辛亥革命”[3]序言。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去世,既激化了清末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又给屡起屡败、屡败屡起的革命者以机会和鼓舞。1909年,蒋翊武与刘复基同赴武汉,得知湖北新军中有革命组织群治学社后,便与詹大悲一起以报馆记者身份到天门、潜江一带,以采访为名寻找革命组织。11月,他们在潜江遇到群治学社社员蔡大辅,蒋翊武经老乡老同学黄贞元介绍,在天门投入第四十一标三营左队当兵。1910年8月,第四十一标全部回防武昌。刘复基、李六如、杨王鹏等湘籍人士,因在汉口殴打立宪派杨度被英租界巡抚拘留,群治学社机关报《商务报》被迫停刊。群治学社受到官方注意,刘复基投入第四十一标当兵。9月,在蒋翊武、刘复基、杨王鹏、李六如等活动下,群治学社改为振武学社,推杨王鹏为社长,李六如为庶务兼文书。振武学社成立一个月,蒋翊武召集标营代表20余人在武昌蛇山抱冰堂开会,制定公约规程,创立“士兵代表制度”。不久为清方侦知,杨王鹏、李六如等主要领导人被开除,社务由蒋翊武主持。1911年1月30日,振武学社改为文学社,通过詹大悲起草的改组章程,推蒋翊武为社长,以《大江报》为机关报,伸张民权,宣传革命,发展组织。文学社“至1911年7月,已有五千多人。当时湖北的新军共计不过一万六千人左右”[4],占新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同情革命的约四千多人,与革命为敌的不过千把人”[5]369,还在工农群众、学生中争取了大批力量。这一切表明,武昌起义的政治宣传、思想组织和军事条件基本具备。
7月13日,宋教仁与谭人凤、陈其美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实现了同盟会的伟大转折——以两湖为中心,直接领导“雄踞武昌”和武昌首义的长江革命。当时“长江流域各省同时大举”,武装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创建共和,实行民主宪政和三民主义。四川保路运动高涨,赵尔丰的镇压,掀起全川反清的风暴,“革命党在四川的起义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端方又抽调湖北近半新军入川镇压,亦减少了武昌首义的阻力,使长江上下更紧密地连成一片,“为武昌起义的爆发乃至胜利都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有力支援”[3]269。四川保路风潮演变为革命运动,同盟会早已派人在重庆府中学堂设起义领导机构,在成都设秘密的四川支部,“各州县保路同志会,多有党人”活动,“重庆、成都先后首义之举”,全川起事,“卒杀满清四川总督赵尔丰,并斩其援军指挥官端方,成为辛亥年国民革命史上第一个宣布独立的地区,而引发了十月十日的武昌起义”[6]。长江上游四川的辛亥革命拉开了长江革命西通巴蜀由西向东先在长江中游的武汉、后在长江下游的沪宁举义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辛亥长江革命四川首起、武昌首义、南京首成的演变发展。
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四川保路风潮正紧”,百姓对鄂督不满,“端方入川,军队调走了一半,造成鄂中军力空虚”,给武昌首义以“有利时机”,文学社与共进会加快了联合步伐。1911年9月,同盟会骨干领导的文学社、共进会联合组成湖北革命总指挥部,由于蒋翊武驻防岳州,刘复基便代理总指挥,起草起义行动计划,在武昌小朝街85号“设立总指挥部后,在汉口又设立政治筹备处,以刘公为总理,孙武为参谋长,刘复基、彭楚藩等12人为军事筹备员”[5]373。9月24日,文学社、共进会再次在武昌胭脂巷11号召开各部队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武装起义总动员计划和10月6日起义决定。同日,南湖炮队革命党人孟华臣、霍殿臣等为即将退伍的何天成、王天保等饯行,长官以酗酒闹事为由对何天成、王天保等以下跪棍责,激起士兵不满,士兵与长官冲突,引起清方警觉。由于清方的戒严和革命的准备不足,只能把起义推迟三天。10月9日凌晨,蒋翊武赶回武昌指挥部,刘复基告知已决定起义,蒋翊武却念了黄兴之信,“蜀中风云激发,人心益愤”,“长江上下,自可联贯一气,更能力争武汉”,“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同心协力,共谋义举”,定能取得反清革命的胜利。蒋翊武要求按黄兴之意推迟几天举事,但到中午时,孙武在汉口宝善里配制炸弹失事,起义名册也被搜去,蒋翊武不得不于10月9日即农历“八月十八日下午五时”下达“十条十款”的起义“命令”[7]。10月10日武昌首义取得胜利。宋教仁“雄踞武昌”的长江革命思想初步实现,紧接着是巩固和发展长江革命的成果。
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当然不只蒋翊武一人,但孙中山生前亲笔题写的“开国元勋”的确只蒋氏一人。10月10日夜,武昌首义全面爆发,经过激战,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昌全城。因孙中山远在海外,黄兴、宋教仁、谭人凤和蒋翊武等同盟会领导人当时均不在武汉,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把黎元洪推举为都督。待10月12日蒋翊武回到武昌时,武汉三镇已全部光复,他只任都督府顾问兼军务部副部长的虚位。蒋翊武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军政府军事会议上提出在汉口设立军政府分府,并派人赶赴长沙,敦促焦达峰加紧湖南响应武昌首义,劝黎元洪剪掉辫子。10月14日,詹大悲、何海鸣成立汉口军政分府,稳定汉口,招兵和备战。蒋翊武设法筹饷170万元,解决经费困难;又从汉阳调2个营兵力平定汉口骚乱,力主招募工农士兵。10月16日,蒋翊武在军政府军事会议提出按师编制组建两支义勇军开赴汉口、汉阳等地。随后,蒋翊武渡江参加汉口的反清作战,与詹大悲共谋大局,动员组织群众支持战争,发500支快枪给商团接济前方抗清部队。10月18日,民军发起进攻,19日取得“刘家庙大捷”。直至27日,民军仍在刘家庙一线坚守。但冯国璋率领的北洋军已逼近武汉,汉口危机。10月28日,黄兴、宋教仁终于赶到武汉,黄兴当夜视察前线阵地,次日设总司令部于汉口,发布作战命令。首先响应的湖南派王隆中、甘星典率师驰援武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1月2日汉口被北洋军占领,黄兴、蒋翊武和民军退守汉阳。11月3日,蒋翊武任战时总司令部经理部部长,设办公室于归元寺,为黄兴提供战略物质。宋教仁“雄踞武昌”东“克江宁”的长江革命思想,使他既重武昌又重江宁,覃振率领的援汉湘军参与攻克南京之役。宋教仁在汉口失陷、完成《鄂州约法》后,于11月13日离开武汉东下,去江浙领导沪宁革命,速建南京临时政府。11月16日,黄兴在汉阳组织的反击战失败。在汉口保卫战、汉阳争夺战中,蒋翊武一直坚守岗位,协助黄兴处理军务,固守汉阳兵工厂,将武器弹药转运武昌,直至27日汉阳失守。蒋翊武虽然同许多革命党人一样,反对黄兴放弃武昌,但却牢记东“克江宁”的长江革命方略,因而同意黄兴离开武汉去任江浙联军总司令,以实现宋教仁由“重在武昌”向“重在金陵”转化的战略思想。
武昌首义时,蒋翊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战斗,但10月10日晚起义的实际情况,众多学者都认为基本上是按照刘复基制定的起义计划和10月9日起义军事总指挥蒋翊武下达的命令“执行”的。因此,刘复基、蒋翊武都是宋教仁长江革命“雄踞武昌”方略的得力推行者和实践者。蒋翊武脱险后回武汉,黎元洪已轻易地做了都督。此刻,这位并非革命派的黎元洪在黄兴离开武汉后主张放弃武昌。如果那样,长江革命武昌首义推翻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不是付之东流了吗?那么多前仆后继的烈士的鲜血不就白流了吗?“重在武昌”才能“重在金陵”,“重在金陵”才能“重在武昌”,“双重”才能保证革命共和的胜利。面对危局,在黎元洪等谁也不愿承担守卫武昌重任的情况下,蒋翊武临危受命,担任监军护理战时总司令,于11月29日晚发出防守命令18条,坚守阵地,保卫首义的武昌。广东、广西电告已派部队北上武汉增援,武昌龟山、凤凰山的炮队整天与对岸北洋军对射,学生军驻防武昌,同时招募新兵,还派兵深入敌侧,攻伐破罗山,重创敌人,使武昌危而复安,迫使清军停战议和。汉口领事敖康夫出面调停,要求停战,蒋翊武与冯国璋签约生效。此时长江下游的上海、南京相继光复。江浙联军攻克南京的12月2日,就是革命军与北洋军前线停战开始生效的第一天。蒋翊武保卫武昌,就保住了长江革命的根据地,牵制了清军的主力,推动和巩固了其他各省的独立和反正,使南京光复,保证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汉地区的停战,为南北议和创造了条件,为临时政府的成立赢得了时间。12月4日,各省代表集于上海,推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12月6日,蒋翊武卸任总司令,众推谭人凤为武昌防御使,蒋翊武被以“招抚使”派驻汉口,做瓦解北洋军的工作。12月25日,众望所归的孙中山回国。12月29日,17省代表齐集南京,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蒋翊武在民国初年的活动,为维护长江革命民主共和的成果做出了巨大贡献。
1912年2月,蒋翊武筹办文学社机关报《民心报》,自任社长,支持詹大悲恢复《大江报》,拥护南京临时政府,与孙武为首的民社在上海的机关报《民声日报》拥袁(世凯)贬孙(中山)针锋相对。2月21日,蒋翊武关注民生,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上发布《鄂军务部蒋翊武等关于振兴实业宜先改良盐政致孙大总统电》,还在武汉支持民国江汉大学的创立,担任协理。2月28日,因不满于排斥革命派拥袁的黎元洪、孙武,一批官兵借“群英会”爆发了“驱黎(元洪)倒孙(武)”事变。事后军务部副部长蒋翊武、张振武去职,改任都督府顾问。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孙中山宣布辞去大总统职务。4月5日,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授予蒋翊武“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敦促北上就任。蒋翊武固辞不受。6月,蒋翊武在汉口主持文学社会议,决定将文学社并入同盟会,直接接受孙中山的领导。7月,蒋翊武等人一度入京,袁世凯以特礼聘请蒋翊武等人为总统府高等军事顾问。蒋翊武当即拒绝,不久南归武汉。8月,蒋翊武再次入京,协助宋教仁等联络京都革命同志,改组同盟会。8月13日,经过宋教仁、蒋翊武等的努力,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促进会五党发布《国民党成立宣言》,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要义,强调政治统一、地方自治、种族同化、民生政策、国际和平五项纲领。8月25日,2000多人参加的中国国民党成立大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9人为理事,蒋翊武等29人为参议。孙中山又委托宋教仁担任国民党理事长之职,故“宋教仁成为临时政府北迁之后,中国民主革命主流派的实际领导者”[8]。
1912年9月,蒋翊武派潘康时回武汉组织力量,响应宋教仁倡导的“责任内阁”。10月10日,袁世凯授蒋翊武以勋二位,蒋翊武仍固辞不受。不久,蒋翊武离京回汉,奉国民党中央总部之令筹建国民党汉口交通部,任部长。12月初在汉口法租界筹建《民国日报》。1913年2月4日,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复选中以392席的绝对优势获胜。2月10日,蒋翊武在武汉以汉口交通部的名义,为南下的宋教仁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共庆国民党在会议选举中的胜利。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5月初,袁世凯完成了对长江中下游湘、赣、皖、苏四省的用兵计划。6月25日,蒋翊武等在武汉策划的武装起义中了埋伏,牺牲200多人,蒋翊武、熊秉坤等领导被迫出走,蒋翊武潜回湖南。
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宣布独立,讨袁的“二次革命”爆发。7月25日,谭延闿通电湖南独立,委任蒋翊武为“中华民国鄂豫招抚使”。次日,蒋翊武在烈士祠洋楼欢迎宴会上慷慨陈词,阐述讨袁方略。7月30日,蒋翊武率湘鄂联军第三军军长邹永成和湖南讨袁军第一军司令程子楷等进驻岳州,部署军事,发布讨袁檄文,即《中华民国鄂豫招抚使蒋翊武布告》,指斥袁世凯为“无赖之小人”,“竟阴谋背叛,敢实行其专制”,“大施杀戮”,“竭国民之生命财产,成一人之子孙帝王”,“奸淫虏掠,强暴横施,视鄂省若仇雠,以豫为鱼肉”,倒行逆施,背叛共和,“罪恶贯盈,神人共愤”。为了减少北伐的阻力,运用统战策略,革命党人称黎元洪为“谨厚长者,为革命之先驱,苦口婆心,拯斯世于水火”,力图争取黎元洪顾全大局,放弃拥袁立场,站到民主共和一边,至少不与北伐讨袁军为敌,而以长江革命武昌首义的精神,“联翩奋起,慷慨同仇”。8月1日,蒋翊武任命王春初为中华民国鄂豫使署副官,王朴为秘书长,林德轩为参谋长。8月2日,蒋翊武向副总统兼湖北都督黎元洪发《正告黎元洪电》,希望黎元洪劝袁世凯退位,使之明白“民心之不可拂”,“在职则危,去职则安”,“早退位以息兵祸”,是为“天下之望”。8月6日,蒋翊武委任郭庆藩为副参谋长,行前誓师阅兵。同日,袁世凯向蒋翊武发布了通缉令。当夜,湖南讨袁军第一军的一支队从城陵矶出发,向北洋军发起突然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取得局部胜利。但谭延闿阳为独立,阴施破坏,不仅政府不供应讨袁军武器粮饷,而且不准招兵和群众支持,竟于8月13日宣布取消独立,投靠了袁世凯。蒋翊武孤立无援,从永州撤离湖南,8月29日,不幸在广西全州被逮捕,9月9日下午,蒋翊武这位长江革命“武昌首义的真正组织领导者”在桂林丽泽门外英勇就义,离长江革命倡导者宋教仁去世不足半年。
历史不会忘记“开国元勋”蒋翊武行刑前的话:“生是共和国的人,死是共和国的魂”,“只有民主共和,国家才有希望;只有民主共和,民众才有出路”。让我们永远缅怀英烈!
[1]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0.
[2]杨载雄.陆军上将蒋公翊武事略[M]//武汉市档案馆.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645.
[3]李刚.辛亥前夜[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
[4]吴玉璋.辛亥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阳父.走向共和·武昌起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6]周开广.四川与辛亥革命[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4.
[7]咏簪(龚霞初).武昌两日记[J].九澧共和报,1912.
[8]周星林.蒋翊武评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