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燕 洪秀英
(江西省婺源县妇幼保健院儿科,婺源 333200)
腹泻是小龄患儿常见疾病,由于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注意而引发,患儿一旦腹泻极易引起其他病症,例如发热、咳嗽等,对身体不良影响较大[1]。相对于细菌感染性腹泻而言,非细菌腹泻感染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并非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因此在预防方面难度更大。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研究的精髓,能够通过内在调理帮助患者改善腹泻状况、增强肠道活力,从而达到缓解腹泻、腹痛效果,目前在临床治疗方面效果显著[2-3]。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了对于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越性,旨在优化我院临床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有效性。现做出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242例患儿均来自我院住院部,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2例:男62例,女60例;年龄3月~3岁;轻型42例,中型40例,重型30例,极重型10例。对照组120例。男80例,女40例;年龄3月~3岁;轻型40例,中型40例,重型30例,极重型10例。本组排除了细菌性肠炎,营养不良等有其他基础疾病患儿。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补液及对症治疗,并予饮食指导。对发热患儿在积极补液的前提下适当予退热处理,对脱水明显的患儿积极补液,对呕吐不明显患儿予微生态制剂口服治疗。治疗组的患儿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而对照组仅采用西医药来进行治疗。
1.2 .1 推拿治疗 中医推拿治疗的手法有很多种,首先需要医生选取基本的手法和穴位,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加减,这样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对治疗组的患儿采用大拇指向顺时针的方向对患儿的大拇指进行轻揉,持续进行200次,然后再揉板门穴200次,也就是用拇指端按揉患儿的大鱼际中点。清补大肠200次,也就是从患儿小指的尺侧边缘逐渐的由指根向指尖推动,此外还要进行揉脐200次、揉天枢200次以及揉鱼际100次和捏脊5次。如果患儿出现腹痛的症状或者是肠鸣较重,那么则可以用中指端着力,按揉患儿的手腕背侧以及患儿手腕的中央横纹150次。如果患儿的腹泻时间比较长,那么就需要对患儿的百会穴进行加按,如果患儿的体质较虚,那么就需要对患儿进行按足,每日进行一次按足,三天一个疗程。
1.2 .2 中药敷脐 治疗组患儿在上述基础上另加入中药颗粒剂进行治疗:如果患儿的寒湿较盛,那么取丁香2g,花椒2g,吴茱萸5g,碾成粉末状,分10份,每日3次,每次用前加入适量食醋调成糊状外敷脐部(脐部疾患者忌),至大便正常2天。治疗组对发热患儿暂不予外敷,待体温稳定后再予中药外敷[4-6]。如果患儿的湿热较盛,那么则用苍术、吴茱萸以及地锦草各一包,装进长宽均为5厘米的布袋之中,缝好,然后再用布条将药袋固定在患儿的肚脐处,每日进行一次换药。
1.2 .3 西药口服 治疗组的患儿还要采用培菲康进行口服,所谓的培菲康指的就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每片0.5g,如果患儿在一岁之内,那么每次服用一片;如果患儿是1岁至5岁之间,那么就需要每次服用2片;如果患儿在6岁至12岁之间,则需要每次服用4片。每日服用三次,服用的方式是用温水进行冲服,在治疗进行三天之后对临床的疗效加以评定。
1.2 .4 饮食调护 中医腹泻病方案中主张当患儿出现腹泻的症状时,鼓励他们多进食,如果禁食那么就会对患儿造成危害。早期进食可以对患儿的肠内渗透压进行改善,从而有效地将腹泻病程缩短,对患儿的营养状况也可以加以改善。继续饮食不但可以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补充他们疾病的消耗,还可以对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加以缩短。因此治疗组的患儿还要进行适当的饮食,对饮食加以限制,例如:糖类、酸奶以及蔬菜等。
1.2 .5 免疫治疗 目前免疫治疗主要是用来治疗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干扰素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将患儿的腹泻时间缩短,这样可以对患儿的病情起到控制的作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率在80%以上,但是它的持久性还有待考察和研究,如果能进行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会极大地减少轮状病毒感染的发病几率。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将治疗效果按照治愈、好转以及无效三种程度实施分类,以此来了解不同治疗方式下临床效果差异性。各程度判断标准如下:治愈:患儿大便正常,精神、食纳好,无脱水,疾病康复状态好;好转:患儿大便次数减少,性状好转,精神明显好转,无脱水,疾病康复状态较好;无效:患儿在治疗5天之后大便次数无改善,纳差,仍有脱水,需要换为其它方案治疗[7]。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上述方式将得出的数据进行汇总,在软件使用方面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结果数据展开处理与分析,了解其差异程度。当P值在0.05以上时说明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当P值在0.05以下时说明统计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按照治愈、好转以及无效的疗效标准将两组患儿实施分类,统计各程度人数以及所占比例,了解不同治疗方案下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性。本次研究将总有效率计算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具体对比情况如下表。
表1治疗效果对比表 [n(%)]
根据上表不难发现,两组患儿在治疗效果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67%,而治疗组达到了98.36%。无效人数方面,采用单纯西医方式治疗的对照组无效人数为10人,占该组总人数8.33%;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的治疗组无效人数仅为2人,占该组总人数1.64%。由此可见,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患儿疾病恢复状态更优,腹泻、厌食现象改善效果更佳。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为第三世界国家小儿第一位常见多发病与死因[8]。腹泻病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临床特征为稀水便或蛋花汤样便为主,腹泻持续时间为3~9天左右,每天5~15次不等,患儿多伴有发热、呕吐和脱水症状,严重病例可出现重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加上多发生在婴幼儿,患儿年龄较小,身体的内环境容易发生变化,而使病情迁延不愈,严重病例可因重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9]。临床检验为:稀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白细胞少数,无红细胞,可见脂肪球。西医主张采用抗感染,补液,调节微生态等对症、支持治疗。小儿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症候大致可归属于中医“寒湿”“腹泻”范畴。患儿舌苔厚、腻、白苔,而丁香、花椒、吴茱萸温中祛湿,止呕止泻,收敛,能在短时间内起到止吐止泻的作用[10]。
现代医学表明进行穴位推拿治疗可以有效地增加机体的胃肠活动以及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肠道的应激激素,提升血清素水平,这样就可以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提升患儿自身的免疫力,最终达到健脾止泻的目标。中药外敷肚脐的疗法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来达到刺激敷药部位穴位的目的,从而发挥温肠止泻的作用。而将西药口服培菲康作为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可以尽快地将肠道中的菌群补足,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治疗小儿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和普及。
[1]许华,刘华,曾永梅,等.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126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2-4.
[2]郭荣华,郁秀梅.30例老年细菌感染性腹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4):901-902.
[3]胡小英,许华,陈晓刚,等.中医药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医药通报,2012,(4):42-45.
[4]陈治珍,吉训超,董秀兰.虚实辨证推拿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对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1):40-43.
[5]郭天义.细菌感染性腹泻治疗中抗菌素的合理使用[J].兵团医学,2012,27(4):37-41.
[6]刘华.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7]庄天彦.感染性腹泻临床与病原学分布及耐药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
[8]侯振宇.抗生素在细菌感染性腹泻治疗中的合理使用[J].兵团医学,2010,25(1):36-40.
[9]史晓峰.细菌性痢疾与感染性腹泻[J].健康向导,2010,16(6):35.
[10]孙梅,宁伟伟.儿童腹泻病病原学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9):1453-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