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熊猫”,让乌岩岭更多彩

2014-03-20 01:02撰文郑方东董红先
浙江林业 2014年8期
关键词:栖息地鸟巢保护区

◆撰文/郑方东 董红先

“鸟类熊猫”,让乌岩岭更多彩

◆撰文/郑方东 董红先

黄腹角雉,《本草纲目》称其为“吐绶鸟”。因“绶”和“寿”谐音,寓意长寿吉祥,是我国著名的“吉祥鸟”。唐朝时,夔州吐绶鸟被列为贡品,唐代诗人刘禹锡《吐绶鸟词》中写道:“越山有鸟翔寥廓,嗉中天绶光若若。越人偶见而奇之,因名吐绶江南知。”黄腹角雉雄鸟发情时,头顶两只蓝色肉角伸出,喉下展出红蓝相间的彩色肉裙,姿态优雅,十分美丽。黄腹角雉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卷》,被称为“鸟类熊猫”。

从“初识”到“深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前,黄腹角雉一直被认为在野外已灭绝,直到1981年,杭州大学的诸葛阳教授在乌岩岭首次发现了野生黄腹角雉。这一发现马上轰动了中国鸟类学界,乌岩岭也随之声名鹊起。1994年,乌岩岭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黄腹角雉的重要保种基地和原产地人工繁殖基地。2010年3月,泰顺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黄腹角雉之乡”称号。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数量在500只以上,而且分布相对集中,是全国唯一以黄腹角雉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重要的黄腹角雉科研保种基地。目前,全球黄腹角雉野外种群仅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广东等地,数量约为4000只。

8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的鸟类学专家郑光美带领着北师大濒危雉类研究组到乌岩岭开始黄腹角雉课题研究。在林场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研究组利用无线电跟踪调查等先进理论和技术,在黄腹角雉的生态生物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研究。他们首次将栖息地选择理论应用于我国鸟类学研究中,并将无线电遥测等技术应用于我国鸟类生态学研究,对黄腹角雉一年四季的活动领域、生活状态,以及其繁殖生物学、营养和代谢、野外种群的生存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就地保护提供主要依据。

经过不断的调查研究,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内容主要涉及种群结构与动态、栖息地和巢址选择、繁殖生态、栖息地片段化、活动区与生活习性、生理生态、人工种群的建立、再引入、人工授精种群生存力分析、形态结构、细胞分子生态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在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6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经过我国鸟类学专家的推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种美丽的中国“吉祥鸟”——黄腹角雉。为使社会更加关注黄腹角雉,更好地保护这种珍稀濒危鸟类,乌岩岭保护区工作人员制作了黄腹角雉标本、科普宣传视频、科普宣传展板、宣传折页等资料,充分利用“爱鸟周”、“科普宣传周”等有利时机,到乌岩岭周边社区、泰顺县人民广场、温州市动物园、温州新华书店及中小学校等地进行科普宣传。随着科普宣传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乌岩岭保护区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保护者把黄腹角雉、猕猴等送到乌岩岭保护区救护、放生。如今,乌岩岭已成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母与子

雄性黄腹角雉

从“监测”到“复壮”多管齐下加强保护

自1981年黄腹角雉被发现以来,乌岩岭就对其栖息地采取措施加以严格保护。多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北师大鸟类专家指导下进行了黄腹角雉物种保护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加强种群动态监测,科学保护管理。种群数量的变动是物种生存状况的直接体现。乌岩岭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黄腹角雉栖息地安装了高清探头、红外线自动感应监控相机等多种野外监测设备,对野外黄腹角雉种群进行长期监测调查。通过掌握其野外种群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为更好采取科学办法保护这种美丽的“吉祥鸟”提供有力依据。

多管齐下,加强野外繁殖救护。据调查发现,黄腹角雉的天敌主要有王锦蛇、青鼬、花面狸、豹猫、松鸦等,且其自身繁殖能力差,一年只产2—4枚蛋。而且在产卵孵化期,它的蛋很容易被天敌盗食,繁殖成功率只有10%。为拯救这一世界濒危鸟类,防黄腹角雉天敌入侵,乌岩岭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黄腹角雉巢穴周边采取了安全防护,在树的根部放置雄黄等驱蛇药物,安装带钩刺的铁丝以及老鼠夹等。为掌握其繁殖情况,工作人员采用高清摄像头、自动感应监控相机等监测设备对部分黄腹角雉的产卵孵化过程进行24小时监控。一旦有情况,在鸟巢附近蹲守的林区管护员就能够及时进行救护,确保黄腹角雉野外繁殖过程安全、顺利。

保护栖息地完整性,防止片段化。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黄腹角雉的理想栖息地,人工针叶林则被喻为“绿色沙漠”,不适合黄腹角雉生存发展,所以过多密集的人工针叶林是阻碍野外黄腹角雉种群壮大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乌岩岭保护区开展了黄腹角雉喜食性植物种类调查,并进行交让木等树种育苗栽培,通过栽植黄腹角雉的喜食性树种,对区内部分人工针叶林进行了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通过人工营造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拓展其活动范围,使不同的栖息地块间形成“链接”,促进黄腹角雉不同野生种群之间的交流。

放置人工仿生鸟巢,提高繁殖率。黄腹角雉平时并不需要鸟巢,只有到繁殖期时,雌鸟才会找巢产卵。但黄腹角雉自身不会筑巢,它繁殖利用的鸟巢主要是靠占用松鼠或者其他鸟类的巢穴,以及天然形成的鸟巢。然而,栖息地不能为其提供足够的自然巢,而且许多自然巢都存在不够隐蔽、不够牢固等问题,容易造成黄腹角雉的卵甚至个体被天敌伤害,或是巢掉卵破。这就给黄腹角雉的产卵及繁殖后代带来很大影响,巢穴不足成为乌岩岭保护区的黄腹角雉繁殖率低的限制性因子之一。于是,保护区通过采取在栖息地安放大量仿生人工鸟巢的方法,较好地改善了野外黄腹角雉的营巢条件,提高了野外繁殖率,为复壮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打好了基础。

重视宣传教育,加强栖息地管理。近年来,乌岩岭加大对周边社区群众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防止乱砍滥伐现象发生,对栖息地内现有的植被进行严格保护管理。同时,对于区内所发生的滥捕、盗猎行为,乌岩岭森林派出所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并以此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保护区与周边社区齐抓共管,黄腹角雉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滥捕、盗猎现象也渐渐消失。

开展人工繁殖,复壮野外种群。从2011年开始,乌岩岭在北师大鸟类专家的技术支持下,黄腹角雉人工繁殖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作人员给人工饲养的黄腹角雉增加光照时间、改善营养等,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现在乌岩岭保护区技术人员通过采取多种人工辅助措施,成功繁育了黄腹角雉20多只。今后,乌岩岭保护区将继续开展黄腹角雉人工繁殖工作,逐步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健康维系的人工种群。其次,根据需要挑选一定数量的健壮黄腹角雉进行一定时间的半野生生存训练,使其能够独立采食,并且在遇到天敌或其他危险情况时能随时警觉,迅速逃离危险。最后,根据半野生饲养结果,挑选独立生存能力强的黄腹角雉放归到适当的栖息地,采取野外放归办法,复壮黄腹角雉野外种群。

猜你喜欢
栖息地鸟巢保护区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鸟巢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BEAN SCENES
重回鸟巢
鸟巢大作战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