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

2014-03-20 20:18陈胜前
国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论素养诸葛亮机器

陈胜前

当今科技真是一日千里,机器似乎正在取代人,人所能做的机器逐渐都能做了,连写文章也包括在内。好像《环球科学》曾经介绍过,有好事者设计一款科技论文写作软件,把理论、方法、实验过程与结果等输入进去,不一会儿就出来一篇论文。事情不是到此就结束了,设计者还正儿八经地把论文投稿给正规的学术杂志,据说反应还不错。读到这样的消息,不知该说神马。显然,一方面我惊奇于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我又为程式化的写作而悲哀,如果理论+方法+材料=论文,只能说明我们研究者跟机器没有什么区别。

我想没有人会同意机器真的能够取代人,因为人毕竟有机器所不具备的性质。古人讲治史需要德、才、识三样东西。“德”,即认真求实、不助纣为虐,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不被御用,不被收购,不被色诱,基本可以归为圣人一类。“才”,很好理解,我们整个的教育体系都极其强调这一点。像陈寅恪先生那样通十几门外语,家学渊源深厚,自然是难得的史才。“识”,也就是见识,是个难以说清楚却又极其重要的东西。《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情节要数赤壁之战,诸葛亮几乎都被神化了。大战前夕,吴国的大臣经过实力的对比分析,认为曹魏必胜——曹军不仅兵多将广,而且有南方少有的骑兵,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道义的优势。吴军除了水军之外,乏善可陈。如果投降,至少可以暂避风头,待形势合适,还可以东山再起。至于刘备,当时的实力还都是虚拟的。就在这个人人说败的时候,诸葛亮舌战群儒,力排众议,说能够打赢。诸葛亮展示就是见识,而非基于现实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或者说他在数据背后发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见识可以安邦定国,还可以起死回生。好医生就是那些能够把许多人说不可救的病人救活的人。

见识是什么东东呢?科学研究中似乎存在一个悖论。科学论证的过程是逻辑的、理性的,一步一步地推演,直至得出结论。然而,观点产生的真实过程往往都是直觉式的,有时还在梦中。如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之发现元素周期表,还有那位梦到蛇咬住自己的尾巴从而发现苯之环形结构的科学家……灵感的产生似乎是突如其来的,并不是通过逻辑可以推导的——如果能够这样的话,计算机肯定要比人做得好。拿考古学来说,考古材料常常就在那里,有的人很快就会发现它所表现的意义,有的人则不明白。对于不懂考古学的人来说,堆积如山的考古材料能够说明问题么?这些宝贵的材料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意义。

这个例子并不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见识,但是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去发展见识。从最狭义的角度将,见识似乎相当于理论素养与研究实践的积累,好的学者因为在理论与实践上修为深厚,进而形成了直觉,所以仅仅用眼睛的余光扫过材料,马上就意识到意义之所在。为学秘籍,“学贵根底,道尚贯通”,有才学的人学贯古今中外文理;得道之人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老子讲“无为”,孔子讲“仁”,马克思讲“阶级斗争”,马文·哈里斯讲“人口压力”……,都是“吾道一以贯之”,从一点出发,把所有问题都能贯通起来,从一个角度透视社会,非常高明!这里的“道”就相当于见识。见识贵独到、贵精深、贵广大。人人都能看出来的东西说不上什么见识,拾人牙慧也说不上见识;鼠目寸光是见识浅薄,见利忘义是见识卑鄙。所以,从最广义的角度讲,见识相当于智慧。如果说知识是力量,那么智慧就是正确使用力量的方法。

见识既然如此高妙且重要,那么怎么才能拥有呢?显然我没有掌握秘诀,但是我有些零星的认识。我发现德、才、识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见识不可能由无德无才的人掌握的,它是在两者之上形成的。试想一下,一位优秀的医生没有几分对事业的虔敬,没有深厚的理论素养,没有长期的实践,他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见识精准的圣手呢?我还发现一点:德、才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是见识是学不来的,它是自己的,是修养出来的,是思想的涌现,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受了二十五六年学校教育,座右铭一直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似乎没有人告诉我学习之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去修养,去创造。它可以把我与机器区别开来。然而,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这一点呢?

猜你喜欢
理论素养诸葛亮机器
机器狗
辅导员如何提升理论素养
机器狗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有效提升初中英语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三个支点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神奇的独眼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