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

2014-03-19 11:37张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教育

结合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现状以及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公民意识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形成教育合力,完善实践课程,注重网络思想教育方式创新等措施。

青少年学生 公民意识 实效性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公民意识”概念,标志着公民意识正式列入国家政治发展的目标,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支撑。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权利公平理念,是加强公民意识的深化和细化。因而,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其参政议政的意识,便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课题。目前,国内有关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上:第一,从宏观方面谈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第二,从实际操作角度谈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方式方法,主要从课程建设以及志愿者服务、班集体建设、班主任等角度出发阐述;第三,网络环境下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大多数人从网络环境下加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以及从网络环境新特点角度探讨公民意识培养问题。当下,结合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探讨公民意识培育问题,以及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重视角阐述如何增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还鲜有涉及。

一、青少年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

公民意识是公民依据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主人身份的认识,对相应的责、权、利的认知和价值取向。公民意识包括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公德意识等。

1.主体意识与“自我”的性格特点存在差异

主体意识意味着公民摆脱顺民、臣民意识的束缚,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参与到现代社会公共生活当中,自觉参政议政,共同解决公共利益问题,最终完成和谐社会的建设。主体意识一方面要求独立人格意识,同时要求公民具有参与意识,对国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青少年学生出生、成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自由、重视个人利益维护的鲜明特色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与“70后”等比较,他们更加务实、自我,功利性趋向明显。表现在公民意识教育上,较容易接受独立人格意识的引导,参政议政愿望较弱,对于个人及家庭生活以外的事物乃至公共生活,缺乏关注的热情。

2.重视个人权利,责任意识弱化

青少年学生是我国独生子女占据大多数的一代,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权利的要求、维护和行使关注更多,在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等问题上弱于“70后”等。因而,在对他们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以恰当的方式注重责任意识教育以及国家民族教育是应该注意的内容。

3.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相背离

随着公共社会知识、公共精神等观念的增强,青少年学生在思想认知上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然而实践中违反公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的发生既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说明青少年自身缺乏内在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为人处世常常囿于自身的利益,仅仅考虑自己的得失与需要,而将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完全割裂开来。教学中,如何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紧密联系构成整体,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当前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侧重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忽略公民意识教育。把公民意识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公民意识教育的专门教材。公民意识教育穿插在政治类教材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没有整体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大纲,只能在教学中教师结合个人认识自我把握。第二,在政治教材中,公民意识教育衔接不够,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缺乏纵向分层设置的公民教育目标。第三,传统政治教育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对教育者心灵的滋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一点也体现在公民意识教育问题上。教育的关注点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把握,忽视了知识点以外的能力培养以及习惯养成,这是造成学生知行不一的重要原因。第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分离,公民教育内容匮乏,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2.实践课程开展有待完善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在“自我、务实、功利化强”的青少年学生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和突出。如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育成效低下等。从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模式能起到较好的效果。隐性教育模式包括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近年来,我国尽管实施了课程改革,明确了实践课的内容和要求,但实践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诸如一些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校园活动,内容互不关联,收效较低。学生自主主持参与的实践活动较少,活动内容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仍处于尚未充分发展、亟待促进和提升的境地。政府、社会、学校、课堂如何形成有机整体,在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3.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如何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的手段和技术,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是当前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网络已成为其生活学习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由于缺少对互联网的有效监管,对其中的不良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西方国家的生活模式、政治经济文化模式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传入我国,对当代学生的爱国思想毫无疑问产生一定冲击,进而滋生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网络上大量负面新闻的报道,缺乏一定理性分析与指引时,涉世尚浅的学生很容易对权力、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产生错误认识,滋生崇尚个人权威、漠视义务的思想,并且对法律缺乏必要的信任,不利于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建立。另外,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淡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据调查在网络犯罪的人群中18岁至25岁的占了45%。所有这些,为公民意识的培养带来挑战。endprint

三、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加强公民意识系统化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侧重于政治教育,忽视了思想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在教育过程中唤醒教育者主体性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应注意在内容上通过公民教育拓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以往单纯进行政治原则与政治体制教育向权利义务、民主法治、社会公德等方面拓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思考。第一,注重公民意识建设内容的体系化构建,完善公民意识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注重公民意识教育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紧密联系,避免内容的空洞化。使学生了解核心的道德理念和常识的同时,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不同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注意内容的衔接和有机结合。第二,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的结合。把传统的诚信、礼仪、爱国、孝道等价值理念,赋予时代的特征与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使得公民意识教育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内容。第三,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介绍,提高学生对媒体的认知与评判能力。

2.推进制度建设,确保公民意识教育的规范性

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小学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大学进行基本礼貌教育的倒错现象。这种模式的存在与应试教育体制有内在联系。要改革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体制,注重学生公民能力的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升,使公民意识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真正拥有一席之地,必须在教育目标、教师教育、教育评价政策等方面对公民意识教育予以明确和具体的支持。首先在教育目标设置上,研制、颁布公民教育的国家标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类型公民教育课程,设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教育政策上,应当在加强公民教育课程师资培训的同时,对所有教师提出公民教育专业资质的要求,并建设与公民教育有关的教师教育资源支持系统,以适应全方位的公民教育的实际需要。最后在教育评价上进行相应改革,把公民教育的推进和实效问题作为考查、评价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教师工作绩效的核心指标,同时鼓励不同方式的公民教育的实践探索,形成推进公民教育实施的评价方式。

3.构建全社会合力育人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

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典型的保守性、自我封闭性的特点。学校处于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导致学校所倡导的正面信息被社会中大量的负面信息埋没并陷于弱势地位,容易造成学生人格断裂和知行不一。公民意识教育的真正有效性,在于一方面学生具备相关国家意识、法律素养以及道德理念,另一方面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模式、处事方式,即知行统一上。思想认识的提高到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学校不同教学、管理层面的教师以及民主、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家庭乃至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等。第一,小学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更需要学校、家庭之间的合作。结合不同年龄、层次的行为规范要求,通过家长打分等形式强化学生文明礼貌等良好作风的养成。现代社会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中小学之间家校联系仅停留在学生的学习情况上,所以应倡导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家校联系,加强对学生独立意识、文明习惯培养等个人素养方面的落实与形成,使得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落到实处。第二,中学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践内容体现在班集体建设和参与社区服务等内容方面,拓展公民意识教育空间,倡导社区教育,通过义务劳动、环境治理、观摩选举、竞选社区负责人等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共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家庭、学校之间的大力合作。在全国形成统一的主流舆论环境,保证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性。

4.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充实实践活动内容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实践活动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许多美国学校把是否做过志愿者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项标准。我们可以此为参考,把社会活动的参加情况作为学生升学的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建立服务补偿制度,对于享受国家免收学费的学生造册登记,动员和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从事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间。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权利义务一致原则的认识。只有在普遍建立了公民意识的前提下,在相应制度的保障下才可能实现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我国的民主政治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5.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探索公民意识教育的新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公民意识教育的新问题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网络新闻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困扰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同时负面网络新闻也影响学生对权责意识的分析、评判。首先,政治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新闻媒介素养和法律知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正视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强化其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设立公民意识专题网站,紧贴实际,联系网页上最新带有热门性、典型性的事件,重点评析,带动大家共同参与,利用舆论的优势纠正学生的过激情绪和负面言行。

————————

参考文献

[1]张莉.网络媒体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11).

[2]张嵘.台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3]靳义亭.论韩国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5).

[4]檀传宝.努力加强“公民道德的教育”.人民教育,2011(24).

[作者:张莉(1972-),女,陕西大荔人,西安石油大学思政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张茂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