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从人力资本的利用入手,改善市场环境,实现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支点》记者 罗乐
2014年是中国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在“两会”上,“深化改革”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如何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探索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将成为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重点。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联合会主席程志强就此从顶层设计、内生力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并由此深入分析未来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
顶层设计要善用人力资本
《支点》: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加速转型,改革呼声不绝于耳。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
程志强 :这里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李克强总理曾利用“骑自行车”理论来比喻中国经济,指出“中国的改革就像是骑自行车,如果停下来就会摔倒,只有不断的前进,才能保持稳定”。
“自行车”前进的动力来自内生力量,但是如果方向错了,一切都将前功尽弃。什么是方向?那就是“顶层设计”。对于中国现在的改革而言,顶层设计十分重要。
《支点》:“顶层设计”这个名词并不新鲜,您有什么新的看法?
程志强:中国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中,有一个问题应该进一步重视,那就是人力资本的高效运用。经济转型必须要注重人才的利用,虽然我们的大学、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他们展示拳脚的平台尚未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部分优秀人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转型中对人才的需求。
在现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的作用,要远大于产业的引进与复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局限于产业的引进和提升,而忽视了人力资源在经济转型方面的功效,造成了我国企业普遍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尴尬局面。
《支点》:人才的浪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程志强:1985年在邓小平先生的关心下,国务院批准设立了中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此后博士后培养机制30年的不断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培养出8万多名优秀的博士后科研和管理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科研、管理等领域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国当前博士后的待遇仍然有待改善,后勤保障的滞后使得部分优秀的人才流失国外或者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此外,一大批退休的专家、高科技人员,特别是担任过高级管理职务的专家,受限于中国现行退休制度及社会环境,在退休后缺乏人力资源再充分利用的渠道,造成了这部分人力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
《支点》:在国家层面和一些地区政府层面,“千人计划”、“人才引进计划”已经开始实施,也的确收到了较好的反响。
程志强:是的。但是这些还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全社会各个层面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改善人才的就业条件、后勤保障状况,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投身到经济建设中去。对于退休的专家学者,可以创建“老专家创业”平台及老专家创业园,探索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于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而言,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消费推动市场 市场留住人才
《支点》:在一些开放的大城市,可能更容易为人才提供平台。而在一些三、四线相对落后的城市,情况也许就不太好。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程志强:人往高处走,这是人之常情,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构建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限制,以及我国地域辽阔的自然因素的局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城乡、区域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阻碍了一些地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加大协调力度,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设计高效的资源利用机制,充分利用区域内有效资源,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各级政府可以适当发掘商会、同乡会及其他社会资源,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当地支柱产业,培育区域性符合当地文化的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支点》:那么,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是否是关键所在?
程志强:对,只有民营经济活跃起来,才能够让人力资源在社会得到良好的分配。当然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方面也有的巨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仍需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公有制经济财产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同样不可侵犯”的精神,增强全社会对改革、对未来前景的信心。
《支点》: 新兴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主要还是靠政策扶持。怎么破解这种“政策依赖症”,实现自主发展?
程志强: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构建“有效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内生机制,实现从“非可即禁”向“非禁即可”的理念转变,履行政府职能,服务社会。市场该做的事交由市场做,政府与市场都能做的事,首先选择由市场完成。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促使政府兜底企业进入市场,优胜劣汰,增加核心竞争力,进而营造更加和谐的市场环境。
当然“政策依赖症”的问题其实也是经济增长怎么调结构的问题,我国当前的经济产业大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高新技术产业,这就造成了企业对政策的依赖,助长了“政策依赖症”的蔓延,如果我国通过结构调整,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有能力与世界先进企业竞争,到那时政策的作用将会弱化,“政策依赖性”的问题也可以得以解决。在此基础之上,各地区应该进一步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国企与民企的合作共赢,只有国企的实力加上民企的活力才等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支点》:怎么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程志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只有改善人民的生活,提升消费水平,让广大人民在多元化的市场中消费,才能够把市场做活。
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技术创新领域,另一方面加大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只有在投资与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我国才能过渡到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且也只有在基础设施足够完备,经济足够发展,社会保障足够完善,居民收入有较大程度增长后,才能实现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
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农村的市场怎么发展的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的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以我国每人每天消费400克粮食计,每年我国消费将近1.9亿吨的粮食,而为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问题的解决将是我国工作的重点。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在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限制下,农村金融机构匮乏,资金严重短缺,小城镇发展建设所需资金无法得到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鼓励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及流转?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成都、宁夏等地区试点的土地银行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土地评估体系,突破了土地差异化对流转的限制,为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了可能,值得各地借鉴。如果我们通过流转,搞活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那么这带来的市场将是巨大的,那时民营企业就不用绞尽脑汁从国企市场份额中分一杯羹,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问题也引刃而解。
总之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取得的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挽大局于危难、救社稷于水火,将改革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决定也注定会在中华民族历史的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盛世中的改革、迷局中的突破更将为后世所称赞,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秉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出台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确保经济持续繁荣的改革措施也将记录史册,彪炳千秋。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周围,集聚力量,树立信心,统一思想,努力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切记太过急躁,要注意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总量的协调,犹如钢铁需要时间磨练一般夯实经济基础,同时顾及全社会各阶层利益,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和谐、可持续发展,构建科技创新、管理先进、资源节约的现代化国家。(支点杂志2014年3月刊)endprint